APP下载

大国学术风范 的探寻与追求

2016-08-30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诸子风范治学

⊙ 本刊编辑部

中国思想肖像

大国学术风范 的探寻与追求

⊙ 本刊编辑部

杨义是迄今健在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且持续不断喷涌学术创造活力的优秀中国学者之一。他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叙事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论语还原》等重要著述立身,会通古今,沟通中西,崇尚实学,力避游谈,敏而好求,勤谨治学,努力探寻和追求大国学术风范,用扎实学理和学术尊严与世界文化前沿真诚对话,形成完整、严谨而又有中国魅力的学术话语典范。

回顾杨义四十年的学术人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进入学术领域的年轻时期,以充沛的精力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铺天盖地地阅读,思维敏捷地记下由片段到系统的思考,竟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打破当时“集体著史”的流行模式,独立完成多卷本现代小说史。第二阶段,在壮年时期转移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感到尚有足够的精力,先是研究古代小说,再研究古代诗歌,从而超越古典与现代的学科分界,打破“隔行如隔山”的治学模式,实行古今贯通。第三阶段,在盛年时期,借助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时机,贯通汉语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激发盛年时期宏大的文化视野和学术魄力,打破“汉胡分家”的学科分割状况,以大文学观启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设想。第四阶段,在渐入晚年时期加盟澳门大学,调动长期积累的学养储备和学术能力,超越文史哲的学科界限,进入先秦诸子学领域。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诸子典籍进行深度生命分析,对诸子生命基因进行论证,对诸子学派脉络进行哲学思辨,即“诸子还原”工作。这个阶段还在继续中。

不管是什么阶段,不管研究什么问题,杨义的学术离不开两个字:中国。治小说史,不追赶80年代的时髦理论,踏踏实实为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写史立传;90年代“叙事学”在中国盛行,杨义在英伦三岛吃透西方叙事学原典,反过头来研究中国的叙事理论,卓然独立。新世纪后“国学”兴起,杨义不追慕时尚,悉心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汉胡互动”“边缘的活力”等理论,主张大文学观,还是着眼于整个中华民族;近几年传统文化回归,杨义一不跟风潮,二不避繁难,开始了诸子还原的艰辛工作,仍然是为中国文化找到源头活水。

我刊之所以把杨义作为传主来策划本期“中国思想肖像”,目的很简单,就是弘扬一种大国学术风范,力避趋时崇洋,让更多学人看清楚自己的使命担当,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我们精心组织了七篇稿件。

我刊安排郝庆军先生专程赴澳门采访杨义先生,深入挖掘史料,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猛料”。比如,杨义家乡人如何看待杨义这个小神童,中学老师眼中的杨义是什么样子,大学时期杨义为什么经常打赤脚,他冬天穿的袜子为何是混色的?还有,在燕山石化的八年时间杨义都干了些什么?郝庆军采写的近两万字传记《从放牛娃到大学者——杨义的人生舞步》可能最直接地解释了杨义为什么如此成就卓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先生是杨义的朋友,他从出版者的角度写《杨义的学术道路》,虽然只有两三千字,却字字知言,句句分量十足,值得细读。著名女作家荒林用感性而优美的文字记录她眼中的杨义。作家的观察是细腻的,也是有穿透力的,荒林捕捉了杨义的细微动作,抽烟的姿势、爽朗的笑声、天真的眼神等等,把杨义的内心与精神层面写活写深了。常彬是河北大学教授,曾跟随杨义读博士后,出站报告是关于朝鲜战争文学叙事研究,颇受好评,在文章中常彬回顾了这段经历和其他相关故事,用细节记录了杨义的治学态度与为人。

王巨川、冷川和李思清诸位学人都是杨义的博士弟子,从师游学,朝夕过从,自然有颇深感触,他们的文章或长或短,或叙述过往,或议论人情,或臧否人物,无不鲜活生动,情动于衷。这些文字记叙的是杨义的治学与为文,也同时保留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尺度、人情的温度和生命的厚度。

猜你喜欢

诸子风范治学
领袖风范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王静著《激变时代的思考者:郭沫若与其诸子观》出版
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
与诸子湘西游
眼界
冯远古代人物画选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