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工业“十三五”标准化发展指导意见
2016-08-29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电器工业“十三五”标准化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电工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柱,是实现能源安全稳定供给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作用。标准化是服务、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工行业标准化发展30多年以来,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世界经济竞争不断洗牌的今天,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国制造2025》的工作精神,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管理机制,提高标准化服务质量,保证标准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高电工行业标准化水平,特制定本发展指导意见。
一、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近10年来,电工行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装备支撑。经过“十五”、“十一五”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十二五”期间,电器工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随着设计、制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发电、输变电设备等部分主要产品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装备制造大国。同时,三峡电站、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等世界性工程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正在步入电力装备制造强国之列。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贯彻落实《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电器工业标准化发展指导意见》,行业标准化研究逐步深入,形成多个专业技术规划,标准化工作呈现综合体式的发展方式。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机构建设更加合理,科技成果形成标准的渠道更加畅通,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产学研共同参与技术标准研制的格局基本形成。企业标准化主体位置逐渐凸显,企业标准化意识明显加强,形成多个产业联盟,并探索联盟标准的编制和推广方式。国际标准化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实现了多项我国优势技术在国际上的推广。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标准化人才结构不断向国际化、复核型、高层次方向发展。
(一)开展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做好标准化的上层建设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注重结合国家技术改造需求,不断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相关重要标准战略研究和试点,为标准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要求,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简称“中电协”)参与国家标准化法修订工作研究,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牵头组织编制了《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体系建设——新能源领域》报告,对民用标准目前的现状、需求,军民标准相互转化的目标、任务、程序、管理机制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制定《电器工业“十二五”标准化指导意见》,并将规划内容和重点工作上报国家主管部门,被纳入相关政府规划中。牵头相关行业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新能源”研究报告,同时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领域提出了电工行业标准化建议。作为试点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机制改革研究,编制“电工行业强制性标准机制改革研究报告”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改革可行性建议,并对强制性332项国家标准和计划开展了梳理。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部署,结合电工行业多次出现标准实施后出现争议的问题,开展标准实施反馈机制研究,提出标准实施反馈机制建设思路。参与国家可靠性标准研究工作,根据电工行业先行情况,提出《可靠性标准研究情况报告》。开展《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对电器附件领域标准进行了比对和体系研究,并开展电器附件领域插头插座标准化宣传工作。
根据国家能源局要求,梳理电工行业安全标准体系,编写《能源行业电工安全标准研究报告》,提出开展安全标准的有效建议。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配合百强能效活动,组织行业编制“电工行业能效标准情况报告”,提出“能源行业电工领域能效标准化工作任务”。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推进方案”编制,提出在“高效燃烧及高效能源传输技术装备”、“能源梯级使用技术装备”、“高效余热利用装备”等领域预热锅炉、联合循环等技术方案。根据《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低压电器、电动工具、电气传动、高压开关、电力电容器、变压器等专业领域开展备案试点。
(二)完善电工行业标准体系,探索团体标准制定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围绕国家工作重点,推进了重点领域标准研制,逐步建立起了体系完整、国际对应、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电工标准体系。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2013-2015年)》要求,依托能源标准化工作平台,跟踪国内和国际风能、太阳能、氢能产业的发展,加强风力发电机组环境适应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太阳光热发电设备、电工储能设备等新技术领域标准研制。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强电工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制修订,跟踪国际低碳标准化工作进展,依托环保产业和技术发展,开展电工产品环保标准研制,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电工装备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依据国家有关能效限额政策,重点推进发电机、变压器等重点领域的标准项目。
依托行业发展,探索团体标准(T/ CEEIA)制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中的技术标准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发布了《光伏发电系统用电缆》、《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控制器—设备接口》等19项团体标准,开展了《工业煤粉锅炉》、《智能式低压无功补偿集成电器》等30余项团体标准研制。依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低碳技术联盟,根据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和行业发展,开展电工设备生产能耗限额标准联盟标准研制工作;依托中国电器工业软起动技术联盟,开展了电机软起动相关的联盟标准预研工作,有效推进产业创新技术融入标准。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共制修订国家标准1017项,其中已经完成628项(制定444项,修订184项);还在制定过程中389项(制定207项,修订182项)。目前,电工行业现行国家标准2026项,占全国现行国家标准总数的6.1%。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28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1695项,指导性技术文件50项,比“十一五”期间新增加了444项,增长了28%。
(三)加强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提高标准化工作质量
技术委员会是标准的生产车间,为了全面提高标准化工作质量,“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注重标准机构的完善和调整,为深化标准化改革、提升标准化支撑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完成全国大型发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海洋能转换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螺杆膨胀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变频调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电力电子系统和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机软起动分技术委员会、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仪器仪表分技术委员会、全国电线电缆标委会绕组线分技术委员会、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8家新标准机构申报和组建工作。完成52个技术委员会委员518人次调整;完成63个技术委员会换届,涉及专家2299人次。
目前,电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量已达91个,其中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8个和分技术委员会34个、能源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7个、机械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个;共对口71个IEC/TC/ SC6 及2个ISO/TC/SC。共有行业专家3600余人次。完善了电工行业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基本满足行业需求,保证了标准化工作高质量的开展。
同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电工行业作为试点开展了电工行业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巡视、考核工作,并完成了相关报告。探索建立和开展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绩效考核和IEC对口单位考核,规范了电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加强了年度工作汇报制度,保证技术委员会全生命周期的工作开展。通过上述工作,电工行业不仅在规章制度方面更加完善,也同时为上级部门开展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及建议。
(四)加强科技对标准的分类支撑,提高标准技术质量
“十二五”期间,电器工业行业申请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对电工行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完成了《电气安全国际标准和汉语电工术语平台研究》、《支柱绝缘子和退火铝导线等7项国际标准研究》、《智能电工设备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百万千瓦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技术规范研究》等多项质检公益项目研究、制定。通过完成这些科研项目,推进了“IEC 60519-12:2013电热装置的安全红外加热装置的特殊要求”、“IEC 62693/ Ed.1.0工业电热装置-红外电热装置试验方法”等17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有效地将我国的先进技术上升为国际标准。
完成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国际提案的研究》、《电动汽车充放电接口及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绿色制造基础共性技术——机电产品绿色制造基础标准与应用》等多项863课题项目研究,完成了《液流储能电池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及规范及标准的研究开发》、《动力及储能电池标准体系研究》、《国标电气电子产品环境意识设计材料选择》、《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标准项目》等多项重点项目的研究,有效开展了电工行业关键技术指标和技术内容研究,实现技术研发与技术标准的有机衔接。
(五)制定合理战略方针,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提高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力度和国际话语权。编制了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实施措施工作,并在保持电工行业国际标准化中高层岗位、稳步推进国际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配套工作。
完成我国电工行业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实施措施编制工作。明确提出了电工行业“十二五”及更长远时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并启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培育和制修订任务。成功保持电工行业国际标准化的中高层岗位优势并争取国际标准化荣誉,使得许昌开普检测院的李亚萍博士获全票成功连任IEC/ TC95主席,并获得IEC托马斯·爱迪生大奖提名;西安高压开关设备研究院周会高接替西安西电电力系统有限公司苟锐锋,继续代表中国任IEC/SC22F主席。
稳步推进电工行业各专业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和培育工作,基本完成电气安全、工业电热设备、输配电电力电子等“十一五”时期立项的国际标准项目研制。同时,向IEC提出了液流电池、高压直流无功补偿、机械门锁、环境设计、架空导线、铅酸蓄电池等新的国际标准提案并积极争取立项。启动了复合绝缘子、高压熔断器、电工结构、绝缘系统、液流电池等专业领域国际标准提案研制工作。将热电联产、混流式水轮机、高压直流术语、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接口、晶闸阀及电力导线材料等国际标准项目推进至草案阶段,并顺利完成绝缘材料空间电荷试验方法等国际标准研制。
通过总结承担IEC/SMB中国国内专家工作组秘书处的工作经验,编写了《IEC标准化管理局(2007-2012)工作报告》,与IEC中办合作打造了IEC标准化和技术活动信息共享平台;稳步推进IEC/SMB/SEG6(非传统配电网/微电网)新机构的设立,联合承担IEC智慧能源系统标委会技术对口机构;积极跟踪新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动态,参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新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承担IEC秘书处3个,IEC主席3个,出任IEC/SMB中高层专家6人,共参与IEC标准工作组217个,专家人数达到304人次,在国际发、输、配、用电等领域都具有了国际话语权。先后10人次获得IEC 1906奖(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IEC/TC/SC专家),前IEC/ TC95主席获得我国第一个IEC托马斯·爱迪生大奖,为我国争取成为IEC常务理事国,承担副主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开展柔性直流输电、裸电线、工业电热等领域国际标准研制,作为前头起草国向IEC提交国际标准提案28项(其中成功立项27项,已发布国际标准14项)。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激励措施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为了更好地鼓励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成功引进了基金奖励机制,创建了正泰公益基金。连续5年,对48大类标准进行了奖励,先后对43位为电工标准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了奖励。同时,响应“企标更高”以及“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积极性及贡献,弘扬先进事迹,营造企业贯彻实施标准和支持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良好环境,建立了“电器工业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单位”评选机制。“十二五”期间对18个领域的27家企业进行了表彰。
(七)标准化科研、标准制定取得成绩
“十二五”期间,电工行业标准化科研和标准制定工作成果显著,相继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1项(一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7项(其中项目二等奖2项,组织奖2家,突出贡献奖2人,优秀中青年1人);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8项);IEC 1906奖10人次;IEC托马斯·爱迪生大奖1人次。这些标准的获奖,体现了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电工标准水平不断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电工行业标准化面临形势
(一)电工行业存在问题
目前,电工行业标准化工作中尚存在如下问题:
1)标准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电工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标准为规范市场提供技术依据,满足市场对标准供给的需求。电工行业面临“共性技术研究滞后”、“部分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缺失”、“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度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现代制造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制定新的标准,起到规范有关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发展的作用。
2)标准体系需要更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融合的特点,有关专业标准体系目前存在重复、矛盾的问题,包括不同专业领域标准之间和不同层级标准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大环境变革的情况下,现有标准体系过于老旧,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推陈出新。需要建立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在内的新型标准体系,打破现有格局,做到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3)标准化管理机制需要加强。标准制定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有待得到进一步加强,有些标准仍出现发布后或审查后意见过多的情况。需要出台更加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从程序上保证标准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类标准之间需要衔接配套。另外,很多标准技术面广、产业链长,特别是一些标准涉及上下游等相关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度大,需要出台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二)电工行业标准化发展趋势
电工行业标准化发展趋势决取于技术发展。电工行业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趋势如下:
1)安全可靠。人类利用电力能源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IEC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无论电工技术如何发展、电工行业标准化如何发展,电气设备及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一直是最基本且至关重要的技术因素,同时也是电工行业标准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安全技术本身的内涵也伴随电工技术发展不断延展,特别是近年来工业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趋势,使传统的电气安全概念与信息行业的数字安全概念逐步走向融合。
2)绿色化。电力能源的生产、传输、分配、消费均离不开对各种资源的消耗。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问题的愈加重视,电工行业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为先发展理念势在必行。依据我国近年发展的有关政策,电气设备绿色化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趋势: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设备,支撑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二是加强系统和设备能效技术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开展电气设备生态设计指标研究,量化设备环境影响。
3)智能化。在当前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对电工行业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电气设备智能化。作为电工行业的新方向,电气设备智能化特别需要设备接口、通讯协议和交换信息格式的统一协调,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操作。
4)系统化。从近年来发展的新兴技术来看,从特高压到智能电网、再到电动汽车、微电网等,都是属于系统技术,即通过系统向用户提供功能和服务,呈现出系统化、集成化的特点。针对系统化技术发展趋势,特别需要多个行业部门共同协调开展工作,因此,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更加需要通过标准体系由上至下指导具体标准项目研制,保证系统下标准项目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均提出了关于开展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有关要求。编制行而有效的“十三五”电工行业标准化指导意见,解决目前电工行业的突出问题,引导电力装备行业转型升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标准为支撑,进一步提升电工行业创新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在眉睫。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电工行业标准的适用性、先进性、有效性为重点,优化强制性、推荐性标准体系及融合。在新常态下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共存、层次分明、协调共赢的新型标准化发展架构。有效推动“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电工标准化对其他领域的服务能力,打造和推广“中国标准”,提升国际标准化水平,切实发挥标准在整个电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和技术推进作用。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电工行业标准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政府为立足之本,以引领行业发展为己任,在新常态下稳中求进,进一步稳固“十二五”发展成果,落实新举措、建立层次分明的新型标准体系,形成科技与标准、标准与产业相结合的有效推进机制。加强与各领域的标准融合,继续开展节能减排、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标准水平,将电工行业“中国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和贡献力推向新的高度。
(二)主要任务
(1)优化标准体系
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着力解决标准缺失老化滞后、交叉重复矛盾、标准体系不够合理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创新作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按照强制性标准制定原则和范围,在“十二五”的基础上,继续对现行电工行业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制修订计划开展整合精简工作。不再适用的予以废止,不宜强制的转化为推荐性标准,确需强制的提出继续有效或整合修订的建议,同时研究提出各领域强制性标准体系框架。全面掌握强制性标准的应用实施情况,充分考虑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认证制度、监管制度衔接,以及相关标准之间的协同配套等因素。在新标准制定发布前确保原标准能正常实施和发挥作用,不造成监管真空,不降低安全底线。
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按照推荐性标准制定原则和范围,对现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制修订计划项目开展集中复审。提出复审结论,形成废止一批、转化一批、修订一批的标准项目清单。厘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界限,着重解决现有推荐性标准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滞后老化等突出问题,缩减数量和规模,提高标准体系的协调性和适用性。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作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批39家社团标准试点之一,本着“创新理念、市场驱动、规范运作、创建品牌”的宗旨,在电工领域组织行业制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团体标准。重点解决市场急需、国行标缺失等问题,满足工程和招投标应用、检测认证、电气设备和产品上下游相关的配套关键部件规范、市场前期产品推广选用、行业指导和评价等方面对标准的需求。
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根据国家对于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的工作要求,促进和帮助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组织标准化机构协助企业参与IEC和ISO国际标准研制,协助企业参与国家标准、机械行业标准、能源行业标准研制,协助企业组织制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团体标准及后续行业推广,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行、地标的企业标准,协助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全方位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
(2)强化标准管理
不断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强化协会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对标准符合性监督、检查、协调作用,强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检测、技术把关作用,强化推荐性标准制定主体的责任,坚持标准公开、公正、透明的基本原则。建立以团体自律为主要形式的协会标准监督机制,发挥行业对协会标准的监督作用,发挥企业对协会标准的支撑作用。建立合理的跨行业协会标准联合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协会标准在上下游的应用。建立标准发布后实施反馈机制,为行业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鼓励电工行业科研机构和相关技术委员委员会积极利用自身有利条件,推动标准实施和宣贯。
(3)开展“标准化+”战略行动
推进电工行业标准化新思路、新举措。在各个方面树立“标准化+”理念。紧贴国家战略需求,树立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在“标准化+科技创新”、“标准化+先进制造”、“标准化+生态文明”、“标准化+消费升级”等方面组织行业开展相关工作。
在“标准化+科技创新”方面依托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加强电工行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开展“互联网+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国际标准研究”、“优势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等专项研究,与电力行业协同研究开展能源互联网标准化顶层设计,重点就智能化电安全、光热发电设备、燃料电池等领域开展标准体系构建和关键标准研制。配合国家标准委开展《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标准化工程》,搭建电力装备标准体系,并同步开展系统标准化工作机制研究。
在“标准化+先进制造”方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组织行业开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强化薄弱环节,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制定电力装备成套和核心关键技术与零部件标准,解决核心技术及零部件受制问题,满足市场需要,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
在“标准化+生态文明”方面开展电工设备生态设计指标标准研制,面向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继续开展中小型电机、变压器等生命周期评价标准研制。依托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和6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研制节能环保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相关标准,实现机组整体排放水平提高和优化运行。配合国家能源局,开展能源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准实施工作。针对《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后续执行,适时组织开展法规及相关标准宣贯。
在“标准化+消费升级”方面推动电器附件、低压电器、电动工具等领域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组织行业开展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二期。
(4)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
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要求,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为开展电工行业标准化的工作打下基础。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流程,加强对技术委员会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和成绩的监督、考核,建立绩效考核评估、奖惩和退出机制,提高标准制修订过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对于技术委员会完成上级管理部门布置工作和任务的情况,根据国家政策自主开展相关工作的质量,标准宣贯、培训和论坛举办情况以及国际突破,网路建设等工作内容重点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不断增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构成的广泛性、代表性,吸纳产业上下游领域代表,保证技术委员会委员构成的合理性。
完善标准化培训教育制度、开展标准化管理培训,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通过组织行业标准化人员培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培训,提高技术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提升标准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通过组织标准化人员参与各类国际标准化知识培训,了解产业发展状况,熟悉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序,不断扩大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更好地为国际标准化工作服务。
有计划地开展行业调研、召开专业领域标准化研讨会,通过与标准化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交流,及时发现行业存在的问题,找准本领域标准化发展方向。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电工行业标准化重点工作内容,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和政策,用标准引领电工行业提质增效。
开展标准信息渠道建设,促进电工标准化信息互联互通。发挥信息平台导向作用,通过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纸媒通讯等多方面渠道开展行业信息化工作建设,促进标委会工作流程提质增效。在网站建设方面,各标委会通过网站、技术刊物专栏和公用邮箱,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在即时通讯工具建设方面,中电协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渠道,将有关通知通告信息向行业标委会及分会发送,各标委会秘书处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在纸媒通讯建设方面,进一步改善《电工标准化工作通讯》内容质量,启动《IEC/SMB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讯》,并开展标委会、分会期刊建设。建立电工行业标准化数据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电工行业的标准、计划、文档进行管理、更新、共享,同时探索用数据处理手段对国内、国际标准的技术差异进行比对,全面提升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质量。
(5)提升国际标准化水平
围绕“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部署,发挥电工行业担任国际标准化技术管理机构、标委会主席及秘书的作用,积极推动百万千瓦水电机组、高压开关、输配电电力电子及继电保护、变压器、电力储能设备、低压直流设备、架空导线、燃料电池等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中国电力装备走出去标准目录》编制工作,以标准驱动服务促进重大电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持续开展IEC对口单位考核工作,有效提高我国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主席、秘书处及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国际标准化培训,有效提高人员国际标准化技能;建立各领域的国际标准化专家团队,提高国际标准化工作质量。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科研院所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承担更多国际标准化工作。
五、推进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一)节能环保设备标准
促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制定对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支撑作用更加显著的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标准、节能高效设备标准、节能减排标准。发挥准入指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加快电器工业能效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电工行业相关领域产品的能效水平,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在高效清洁火电机组方面,依托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示范工程,开展节能环保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相关标准研制。在燃气轮机组方面,开展气载噪声、安全、应用要求、质量控制等方面标准研制。开展电机节能及节能环保型输变电设备方面的标准研制。开展充气式电力变压器、三相组合式变压器、油浸式并联电抗器、高效节能电机新产品、电机和机组能效等级、系统能效等级,对电机系统的运行监测、评估与认证标准等方面标准研制。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标准的前瞻引领作用,完善通用基础类标准体系,开展回收利用、生态设计、温室气体减排等标准研制;开展电工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性能标准研制,从引导性设计导则制定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LCA评价标准发展。
(二)高端装备设备标准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通过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航天电气设备、海洋工程电气设备、高铁电气设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四个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满足高端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和工业转型升级需要,提高电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标准体系。
针对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配合燃气轮机国产化和自主化的进程,从燃气轮机基础设计、耐腐蚀耐高温耐磨损材料及涂层的研发、核心部件的制造、以及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着手,开展燃气轮机质量控制、燃气轮机压气机叶片的材料及制造技术等高功重比航空派生型机械驱动燃气轮机标准研制。
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重点突破深海装备的关键技术,开展海洋平台用燃气轮机、海洋能转换设备、海底电缆立式成缆设备等重要标准研制。适应高新技术船舶的迅速发展,重点开展长期制约我国船舶动力技术和产品发展的船用发电型燃气轮机标准研制,开展扩大船舶配套电气设备容量等级,减小外形尺寸和重量,提高短路分断能力,降低噪声、振动相关技术标准研制,开展针对中压电力系统中需要考虑的环境适应性共性技术要求、中压设备结构、联锁功能、安全防护、可靠性等制定一系列标准研制。开展针对我国大量海监、渔政等执法公务船舶,高于一般船用产品要求的船舶电气设备产品标准研制。
创新先进轨道交通电力传动系统技术,深入开展高速动车组牵引、辅助变流器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创新,为提高更高速度的动车组,更大功率的电力机车或内燃机车,更大轴重和更大牵引质量的快速货车等车辆的牵引性能,开展高速铁路动车组和重载机车高压电器设备、牵引变压器、牵引用互感器、牵引电动机等重要标准研制,同时开展牵引电动机标准的修订工作。
建立健全智能制造电气设备标准体系,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和自主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在智能化输变电设备方面,开展智能变电站用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避雷器智能监测装置(系统)、电子互感器、电容器、负荷开关、熔断器等方面标准。在智能电网用户端方面,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控制器用网络协议、测试规范,以及用户端能源管理、智能控制芯片及智能控制器在家电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标准研制。
(三)特高压设备及系统标准
依托特高压交直流联网、柔性输电技术、多端直流电网等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工程,开展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成套装备标准研制。通过制定特高压交直流输配电技术标准,解决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提升,满足±1100千伏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需要,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和自主标准的研制与推广。
在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装备方面,开展高压直流输电的性能、晶闸管阀、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换流阀用均压电容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控制与保护设备、大容量直流断路器、绝缘配合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在特高压交流输电成套装备方面,开展高压交流用电力变压器、预装式变电站、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绝缘套管、并联电容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绝缘子、电线电缆、潮流控制等方面的标准研制。
(四)新能源汽车设备及系统标准
依托国际节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加快动力电池、充电设施接标准技术的研究,促进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
支持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开展燃料电池及氢系统、驱动电机材料、飞轮储能、抽水蓄能可变速机组、液流电池、充电设施换电系统及网络接口、超级电容器、动力蓄电池、充电设施接网系统及设备等标准的研制。
(五)新能源发电设备标准
在“节约、清洁、安全”开展能源替代的新形势下,依托可再生能源接入等示范工程,大力开展新能源领域风电、光伏、光热、海洋能、潮汐能、核能等发电设备领域标准的研制。
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捕获、转换以及利用设备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推进以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流能发电设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设备技术标准研制。开展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分布式及微电网用风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设备、光伏发电设备、光热发电设备、核电常规岛电气设备及上述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相关配套标准研制。
(六)电工设备用新材料标准
根据国家改变材料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传统,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针对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中,不断催生新材料,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带动材料工业升级换代的现状。加快军民共用材料技术标准双向转移,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标准发展。
开展电磁屏蔽导电胶、导电膜、复合金属箔等标准的研制。开展硅钢、烧结钕铁硼磁体、软磁材料、电工钢片(带)、架空导线测试方法等方面标准研制。配合国家核电工程计划,开展机械强度高于普通石墨基类材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及核工业等高端领域的机械用炭等标准研制。
(七)基础共性标准
开展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围绕小型变压器、电器附件、电动工具、共性技术,建立通用安全标准、重点领域专用安全标准和重要产品安全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在我国制造业由组装模仿模式为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开展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迫切的防爆、应急抢险设备、危险场所安全、着火危险试验、电工电子机械成套柜设计、各种电工产品生产专用设备等领域相关标准的研制。
开展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电工电气产品安全系列、防爆电气安全系列、变压器、电抗器等设备安全以及绝缘材料和绝缘系统评定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开展南海海洋、热带沙漠等特殊环境条件电工产品试验方法、生态设计产品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爆炸性环境使用条件等方面标准的研制。
六、措施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介服务。在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行业协会的任务委托,调动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使命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为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保驾护航。同时,通过行业协会服务平台和杂志、网站等信息传播平台,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标准化意识,扩大标准化影响,为全面发展电工行业标准化工作创造良好氛围。
(二)完善标准化协调机制
建立与上下游及相关产业标准化协调、合作机制。更好地解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重复交叉和矛盾,有效推进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与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机制,加强管理部门与企业和消费者等相关方利益协调和融合,加强处理标准制修订以及实施中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建立与国外标准化行业协会的协调机制,不断拓展团体标准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渠道,加强与国外标准化的交流力度。
(三)完善标准化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标准化经费支持方式。积极争取政府对国际、国家标准的经费支持,通过科技支撑标准化发展的方式,提高对标准的支持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标准化的积极性。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不同的投融资模式投资标准化工作,引进企业基金会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