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的结构分解与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的测算——基于改进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

2016-08-29欧阳金琼朱晓玲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省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欧阳金琼,朱晓玲

(塔里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经济增长的结构分解与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的测算
——基于改进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

欧阳金琼,朱晓玲

(塔里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针对部分学者在运用经济增长率分解法时存在的误区,对现有经济增长率分解法进行改进,推导出多因素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并利用这一原理测算出1978—2013年期间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省际配置效率,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力投入总量的增长,在只考虑有户籍变动的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前提下,劳动力省际配置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总体配置效率较低;只有当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或当劳动力资源转向相对短缺时,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才有显著提高。

经济增长;结构分解;劳动力;配置效率

一、引 言

长期以来,中国因劳动力丰富而著称于世,人口负担论也一直是理论界的主流,然而劳动力配置效率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自2004年前后的 “民工荒”现象以后,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1],劳动力配置效率才开始受到较多关注。在已有文献中,将全部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视为劳动力配置效率,法瑞尔以距离函数定义的资源配置效率专指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后引致的成本变化或产出变化,该方法普遍适用于测算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测算结果同样是指几种要素之间的配置效率[2-3]。本文借鉴张建武等人的观点[4]4-121,将宏观的劳动力配置效率界定为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后对劳动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效应,即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或地区向高效率部门或地区转移而带来的经济增长,或称劳动力配置效应[5]。波尔森(Poirson)分析了30个发展中国家1965—1980年的数据后发现,劳动力配置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达1/3[6]。

国内早期测算配置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全要素分解法与赛尔奎因法,张保法利用全要素分解法推导出了劳动力产业间配置效率的计算公式[7],但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在利用全要素分解法测算劳动力产业间配置效率时,需要分别对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但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很难实现,因而胡永泰被迫采用情景分析法预设不同情况下资本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8];林略等人利用JeffreyWurgler模型测算了1997—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内、外资本配置效率[9]。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运用SFA或DEA方法测算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几乎所有研究都是将配置效率含义等同于全要素生产率,因而并非严格意义上劳动力单项资源的配置效率。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产业部门间配置效率及城乡间配置效率的研究[10];Dowriek和Gemmel的研究结果发现,产业部门间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的提高是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阶段GDP增长率超出高收入国家的主要原因[1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产业部门间与城乡间的再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这一结论基本得到了理论界的共识,但这种结论是否也适用于劳动力的跨省转移?劳动力的跨省配置是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即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省际配置效率如何?这是本文关心的主要问题。

本文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改进了经济增长率分解法,推导出多因素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二是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劳动力跨省迁移进行了研究,且大多集中在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动因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等领域[12],暂时还没有发现测算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的相关文献。

二 、劳动力资源省际配置的原理与现状

(一) 劳动力资源省际配置的基本原理

劳动力资源配置首先与劳动力流动有关,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成果已相当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拉-费(Lewis、Ranis&Fei)模型、乔根森(Jogenson)模型与托达罗(Todaro)模型以及以巴格内(Bagne)为代表的推拉理论和以斯塔克(Stark)为代表的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这些理论基本形成了如下共识,即受劳动生产率、工资收入或预期收入差异的驱动,劳动力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会从效率低的部门(区域)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区域),从而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增加总产出水平。

上述结论可以通过图1来解释:图1中A与B分别代表两地区,横坐标QA、QB代表劳动力总量,MPA、MPB分别代表两地区的边际产出,两者都满足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当给A地区配置Qn个单位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配置给B地区时,此时MPA>MPB,即A地区边际产出水平高于B地区,劳动力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效率损失为图1中E点左边的阴影部分;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且劳动力转移成本为零,则市场力量会促使劳动力从边际产出低的B地区转移至边际产出高的A地区,直至A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从Qn增加至Qm为止,此时MPA、MPB相交于E点,MPA=MPB,劳动力处于最优配置状态;同理,当A地区的劳动力配置数量处于Qk点时,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会使劳动力从A地区流向B地区。

图1 劳动力省际配置的基本原理图

事实上,这种理论不一定能完全解释劳动力的省际间配置,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影响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医疗保障、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较高的收入与社会地位等有可能是劳动力跨省转移的驱动力外,空间转移成本、个体转移能力、生活习惯差异、政策导向与政治动员等,都有可能对劳动力省际间转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劳动力转移并不必然从经济落后地区转向经济发达地区;二是上述分析暗含一个假设前提,即所有劳动力资源都是同质的。如果劳动力不同质,且存在选择性转移,即转移的劳动力本来就是在迁出地具有较高边际产出的劳动者,转移到迁入地后并没有增加边际产出,则这种转移在推动了迁入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可能延缓迁出地的经济增长,从而仅仅是扩大了地区差距,并不必然促进全国的经济增长。

(二)劳动力资源省际配置现状

劳动力的省际转移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伴随户口变动的转移,一般称为迁移;二是没有户口变动的转移,一般称为流动。由于劳动力短期流动的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因而本文只考虑劳动力的跨省迁移情况。目前,较为准确的人口与劳动力迁移数据只有1990年以后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因此借鉴段平忠等人根据总人口变动率减去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人口净迁移率的方法[13],根据劳动力总数变动率扣除本省当年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来估算劳动力的净迁移率,各省劳动力数据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15~64岁年龄人口所占比重计算,而当年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以15年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代替。

表1是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1993—2013年各省劳动力净迁移率数据,可以发现90年代以后中国劳动力迁移的总体方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表明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劳动力省际迁移的重要驱动力,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迁移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一直是劳动力迁入的强势吸引中心外,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也是主要的劳动力净迁入地区;四川、贵州、安徽、广西、河南等为人口净迁出的主要地区;非市场因素对劳动力跨省转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新疆、西藏、宁夏等西部省份受政府动员与政策导向影响,也一直为中国主要的劳动力净迁入地区。

表1 各省市1993—2013年劳动力净迁移率表 单位:%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其中重庆市劳动力数据的基期为1998年。

三、研究方法:改进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

(一)多因素指数分解的公式推导

经济增长率分解法可以分解出各个因素变动对总体变动的影响程度,整个分解过程都是基于原始数据的测算,不需要任何的假设前提,因而相较于其他分析方法要准确得多。本文首先对增长率分解法进行了改进,推导出多因数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并利用这一方法测算劳动力资源省际间的配置效率。

张平等人根据“GDP=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总人口”,推导出“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变动率+总人口增长率”[14],这种推导方法称为微分法,理论界运用非常普遍。笔者在利用这一方法对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时发现,经济增长率的实际结果与各因素变动率之和存在很大差异,从而考虑对其进行改进。郝大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利用数学公式的变形推导出两因素指数分解的公式,认为经济增长率的分解不仅包括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率与劳动力数量的变动率,同时还应包括两者的交互项[15]。本文利用数学归纳法,结合几何图形进一步推导出n个因素相乘时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

(1)

(2)

图2 两因素指数分解示意图

图3 三因素指数分解示意图

由此可见,由n个因素连乘构成的变量Yn的变动率,可以分解为n个因素的变动率及其全部交互项之和, 根据不完全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假设n=k时该结论成立,则有:

(3)

(i

则当n=k+1时有:

(4)

(i

由此可见,如果将经济增长总量表示为多个因素的乘积,则经济增长率不仅仅是各因素的变动率之和,还应包括各因素的所有交互项。微分法的使用前提是各变量的变动率非常小,因而可以忽略交互项,而当研究时段较长、各个因素变动率较大时,忽略交互项后的结果会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偏差。

(二) 经济增长率的分解

根据上述指数分解的一般结论,经济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及两者的共变效应,即有:

(5)

(6)

2 .劳动投入量的省际分解。全国劳动力投入量的变化率可以分解为:

(7)

3 .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分解。同理,总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做如下分解:

=∑PiRi

(8)

(9)

(10)

4.经济增长率省际分解的完整表达。将式(7)、式(9)代入式(5)可得:

(11)

在式(11)中,右边第一项为纯劳动力投入效应、第二项为纯劳动生产率效应、第三项为纯劳动力配置效应、其他四项均为各因素的共变效应,也可将共变效应进行分解,分别计入上述三种效应。操作方法是将式(10)代入式(6),则有:

(12)

式(12)中右边第一项至第三项分别为劳动力投入效应、劳动生产率效应与劳动力资源省际间配置效应,三者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在公式中也可得到明确反映, 分别为:

四、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的测算

利用改进后的增长率分解法,可以很方便地测算出劳动力的省际配置效率。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利用各省GDP指数,将各年度名义GDP换算成实际GDP(1978年=100)。劳动力数量采用就业人员总数,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78—2013年。为了准确测算劳动力跨省迁移的配置效率,各省劳动力数量的变动同样扣除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由于全国数据与各省数据总和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计算需要,在计算各省GDP比重与劳动力比重时用31个省市(区)的GDP总和与劳动力总和代表全国数据。表2是根据式(12)计算的结果,为了能直观反映各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表2中的GDP增长率也是31个省市(区)GDP总和的增长率,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表2 经济增长率的年度分解与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表(1978—2013)

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的分解除了包括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外,还应包括两者的交互项。从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有如下规律:第一,除个别年份(1981年,1990年)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特别是1992年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后,劳动生产率从1992年的4 072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2 220元(1990年可比价),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迅速提高,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80%以上,1999年达到96.87%的最高点;第二,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在较高比率。由于1989年“六四”事件对生产力的破坏,1989—1991年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出现了快速下降,因而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上升,1991年达到86.20%的最高点;第三,劳动力省际配置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但总体配置效率较低,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数, 1990年劳动力配置效率达到最高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4%。

为更加清楚地考察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变化规律,同时消除短期内各种偶然因素影响,将1978—2013年划分为7个研究时段,重新计算劳动力配置效率(见图4)。

图4 分阶段的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图

同样可以看出,90年代以前,虽然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省际配置效率一直很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其中1983—1988年阶段甚至出现了负作用。自1992年明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后,劳动力资源的省际配置效率才有明显提高,并在2003—2008年阶段达到了7.18%的最高点,而该时期一个典型特征是在全国出现了普遍性的“民工荒”现象。这一结果表明,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且只有当劳动力资源真正出现短缺的时候,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导致工资上涨与劳动力成本增加,迫使社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也因此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省际配置效率。劳动力配置效率在最近一个时段又出现了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是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发生了较大变化。

五、结 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力投入总量的增长,在只考虑有户籍变动的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前提下,劳动力省际配置的总体效率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测算过程可知,劳动力结构变动率是影响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的主要变量,尽管省际人口流动越来越成为人口转移的主要模式,但长期受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跨省迁移规模太小,相较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快速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变动率很小,从而无法对全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放宽省际户口迁移条件,才有利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第二,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总体符合市场规律,基本上是由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特别是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这种规律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比较也发现,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有利于省际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消除各种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非市场因素影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在2003年后达到最高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反而有利于劳动力省际配置结构的优化,目前频繁出现的“民工荒”反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必然要求产出的资本弹性逐步减少和产出的劳动弹性相应提升。因此,根据劳动力资源状况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由投入驱动型逐步转向生产率驱动型,不断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与劳动生产率,是实现中国经济向高级阶段演进的必由之路。

[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

[2]FarrellMJ.TheMeasurementofProductiveEfficiency[J].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CXX, 1957, 120(3).

[3]王静,段小燕,彭纬.中国东西部农业资金配制比较研究——基于基金供给和配置效率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8).

[4]张建武,朱琪. 宏观劳动力配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5]赵慧卿,郝枫. 中国农业劳动力配置效应再考察——基于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动态估计[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8).

[6]PoirsonH.FactorReallocationand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R].IMFWorkingPaperWP/00/94,2000.

[7]张保法.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

[8]胡永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J]. 经济研究, 1998(3).

[9]林略,舒慧.中国高技术产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17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4).

[10]柏培文.三大产业劳动力无扭曲配置对产出增长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2014(4).

[11]DowrickS,CemmellN.IndustrializationCatchingupandEconomicGrowth:AComparativeStudyacrosstheWorld’sCapitalistEconomies[J].EconomicJournal, 1991, 101(401).

[12]王新军,刘玮玮.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动因的实证分析——基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7).

[13]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 中国软科学,2005(12).

[14]张平,刘霞辉,袁富华.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J]. 经济研究,2013, 48(10).

[15]郝大明. 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StructureDecompositionofEconomicGrowthandEfficiencyMeasurementofLaborAllocationamongProvinces:BasedonImprovedDecompositionMethodofEconomicGrowthRate

OUYANGJin-qiong,ZHUXiao-li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arimUniversity,Alar843300,China)

Thepaperstartsfromtheimprovementofthedecompositionmethodforeconomicgrowthrate,derivesthegeneraldecompositionformulaformulti-factorindex,andthenmakesuseofthisprincipletocalculatetheinter-provincialallocationefficiencyoflaborresourcesinChinafrom1978to2013.Theresultsshowthatduringmorethan30yearssincereformandopeningup,therapidgrowthofChina'seconomymainlyreliesontheimprovementoflaborproductivityandincreaseoflaborinputquantity;changesofthelaborallocationstructureofinter-provincialmakelittlecontributiontotheeconomicgrowthifonlylabormigrationwithchangesofcensusregistersisconsidered,andtheoverallallocationefficiencyisincreasedonlywhenthephenomenonoflaborshortageoccursandwhenmarketmechanismisgraduallyplayaleadingroleintheprocessoflaborresourceallocation.

economicgrowth;structuredecomposition;laborforce;allocationefficiency

2016-03-04;修复日期:2016-06-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新疆南疆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12XJY004);新疆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对策研究》(13YB21)

欧阳金琼,男,湖南隆回人,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劳动力经济与宏观经济;

F241.2

A

1007-3116(2016)08-0053-07

(责任编辑:郭诗梦)

朱晓玲,女,四川资中人,教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劳动力经济。

【统计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省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