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剧的叙事特征及其反思
2016-08-29胡阳
胡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我国网络剧的叙事特征及其反思
胡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近些年来,网络影视自制带来的盈利效果掀起了国内各大网站对网络剧的制作风潮,影视剧市场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而本文试图从网络剧叙事特征的入手,指出网络自制剧与传统影视叙事的差异与不足,旨在为我国网络剧的发展提供借鉴。
网络自制剧;叙事方式;碎片化;亚文化趣味
我国的网络自制剧具有剧集短小精悍、更新速度快、贴合舆论热点的媒介优势,在艺术上采用简单直接、大胆夸张、轻松诙谐的手法吸引了大批喜爱新鲜事物的年轻网络用户。在如今快节奏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下,网络自制剧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能满足当下的网民需求,由此赢得极大关注度和点击量。但是网络剧由于自身生成环境等因素,它的叙事方式与风格与传统影视相较存在着颠覆性的差异。
一、网络剧的叙事特征
(一)以非线性叙事为主,情节呈现碎片化特征。
传统的电视剧讲究用线性的叙事模式来叙事内容,剧集和情节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和关联,叙事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网络自制剧却明显的表现出后现代的特征,注重叙事内容之间的随意性与非联系性,聚集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片段化、碎片化与小品化的叙事结构使得主题的表达更加多元,叙事总体上呈现出零散与错乱的特点,这种碎片化几乎成了网络剧的惯有叙事手法。在《屌丝男士》和《万万没想到》中,画面都在不同的场景中来回切换,并且各自表达出不同的叙事主题;不同的场景中的叙事话语展现也是不同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格调。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精神上享受的追求也在随之提高,时间的碎片化使受众也需要得到一种与之相符的“碎片化”的影视,而网络剧的碎片化正好满足了受众的心理。但是将一些无意义的平面影像随意组合在一起,难以表达出影视主题的深度,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会导致作品中的寓言性、隐喻性及历史感的消失,虽然能迎合受众一时的快餐式口味,但是却难以成为经典,引人回味。
(二)人物符号化,缺乏个性色彩。
“电视剧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叙事性,而叙事性必须借助人物、故事展开。”[1]传统电视剧叙事中,十分重视对人物的塑造,由于人具有主体性,一切的活动便会显示自主意识,因此人物具备不同的个性特征。而网络自制剧中的人物塑造方式也与传统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有所区别,它并不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整体性,而是运用一种标签式的方法将人物不断地扁平化,以至于人物在网络自制剧中成为了一个相对单一的符号,例如“女神”、“屌丝”、“土豪”等。
网络自制剧以符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最大化的提取了角色人物的特质,这种鲜明的特质往往最容易被受众记住,但是同时也使得人物失去了典型性。相同的标签符号使得人物被固化和定义,在相同的框架内愈来愈趋向同质化,例如王大锤与大鹏、钱喵喵与欣欣……这些人物角色除了名字以外本质上毫无差别,受众只能从符号中领会到角色的表象特征,却无法感受到一个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这些被标签化的角色,无论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内心世界还是理想愿望均趋于一致,人物个性的缺乏带来了故事的千篇一律,于是叙事情节就如同机械复制一般雷同。
(三)颠覆传统审美方式,恶搞审丑成主流。
随着互联网时代,幽默诙谐已经随着全民娱乐的风潮迅速传染开来。网络恶搞在承袭了民间幽默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媒介特质,运用无厘头、挪用、戏仿、丑怪、反串、夸张等手法来制造幽默,在网络自制剧中形成了“恶搞式”审美风格。网络恶搞文化之所以能够流行,正是迎合了快餐时代的大众审美,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面前,大众有时更需要一些无历史性和无深度性的纯娱乐性的内容,这也是网络自制剧深受青年群体喜欢的关键所在。
恶搞在国内网络自制剧中的泛滥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审美标准,以夸张、丑怪、戏仿的姿态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让人顿觉眼前一亮。然而恶搞式的审美风格在解构传统审美标准时,也使自己走入绝境。不难看出,恶搞是网络空间所独有的形式,但它并不符合社会中的主流审美,带有恶搞风格的影视剧在电视观众面前往往会受到冷遇:喜爱新鲜事物的青年观众以及常在网络中游走的人群,他们本身对于恶搞有一定认知,而老年人、少年儿童或不熟悉网络的人群则难以接受在恶搞框架下的媒介信息传达,以至于无法理解恶搞的趣味。如果恶搞的小众性质无法融入大众视野,这必然会导致恶搞成风的网络自制剧在观众面前渐渐走入绝境。
二、对网络剧发展现状的问题反思
(一)制作粗糙,剧情低俗。
网络剧因其自身出现时间不长,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现象。网络剧制作的低成本和短周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和各种网站加入,使得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愈加迅猛,但是一旦追求数量化的生产,就容易带来网络剧制作上的粗糙和质量上的低俗等问题。网络中如今充斥着大量剧情世俗老套,植入广告泛滥的自制剧,这样的网络剧拉低了观众的整体印象,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突破,并且也不利于。
目前网剧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自制剧为了迎合受众以及商业市场的需求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以“色情”“暴力”等为噱头来吸引受众眼球,剧情中充斥着大量的暗示和低俗成分。受众在欣赏时往往会发现低俗与幽默有时候只有一墙之隔,当这些幽默搞笑堆砌在一起,时间久了也难免让人感觉恶俗生厌。这些低级趣味的桥段经常游走在监管高压线的边缘,为了收视率频打“擦边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亚文化趣味浓厚。
网络的中心受众是青年群体,他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利用虚拟身份,通过网络媒介中虚拟符号的制造和传播,表达自身话语,从而构建出属于青年群体特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我们可以称之为青年亚文化。[2]网络剧自身充满活力,而青年人也是社会阶层中最具活力的,个性最具鲜明的,于是在交互碰撞中,两者一拍即合。
青年人将自身独具的文化底蕴注入进网络剧的血液中,使得网络剧拥有众多鲜明显著的青年亚文化特征。网络自制剧的内容呈现出以亚文化趣味为主体的审美视角,把青年群体作为其的受众来源,并在高点击率的推动下,把这种亚文化趣味无限放大,将亚文化审美元素展现在剧集的制作过程中。因此在微时代传媒话语下,网络剧注重的多是对于“宅、基、腐、萌”等亚文化趣味的引入。[3]但是亚文化的气息如果在剧中被无节制的放大,必然会导致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存在忧患风险,也会对受众的文化观、历史观及价值观等产生不利影响。
如今年大火的《太子妃升职记》以及《上瘾》,其内容加入了大量“基腐”情节,而年初现象级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就因内容“有伤风化”而被广电总局要求下架,再次上线时多处画面已经被删;而观美剧《上瘾》连续几天登上网络热搜,但因情节尺度过大而被国家广电总局封杀,突然下架。网络剧拥有自身活力特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造成侵蚀,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固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反思了网络剧的诸多问题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象——网络剧自身也在不断地积极寻求突破。随着大量网络平台出现,网剧制作方自身也认识到优质的内容才是各家争夺受众的焦点。2015年,网剧的数量、投资金额和播出模式实现了全面升级,题材也逐渐多元化,不仅涵盖了电视剧的主要题材,还包括穿越、选秀、职场、悬疑、同性等内容,《无心法师》、《余罪》、《灵魂摆渡》等许多优秀的网络剧作品由于演员演技过硬,加上作品情节紧凑,一致受到观众好评,各方面都表现出空前的活力和前景,这些优秀的例证也让我们看到网络剧作品不依靠噱头,而是依靠作品本身的质量以及演员的演技是可以获得更多观众的支持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此前网站都是购买电视剧版权,而近些年这种模式逐渐发生倾斜,许多影视剧实现了网络和电视联动播出的模式,还出现了网剧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的现象,可见网剧已经逐渐在市场中获得主动权。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剧会在影视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应对网络自制剧相关理论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以便我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网络自制剧的网络监管和政策扶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引导,让网络自制剧更加健康、顺畅、稳定发展。
[1]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G].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56.
[2]李雪.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5.
[3]盖琪.后福特主义时代的话语表达机制[J].探索与争鸣,2014(7)
J905
A
1671-864X(2016)08-0211-02
胡阳(1994-),女,汉族,湖北黄冈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