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绘人生,润物无声育桃李
——浅谈岭南人文传统与广州美术学院德育
2016-08-29欧飞燕
欧飞燕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泼墨绘人生,润物无声育桃李
——浅谈岭南人文传统与广州美术学院德育
欧飞燕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如果能把对经典的学习和德育工作很好结合起来,那么就会发现,经典作品中,很多都蕴含有很高道德意味——这是中国画创作的古老传统。当代的语境虽跟他们相差很远,观念也更多元,但部分古人在书画中注入的道德观念,我们可以解读出来,与现代观念结合,激活它,让古典在现代生活中生存发展。
岭南;书画;道德;潜移默化
一、岭南人文资源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德育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明了我们自身的道德观念的特点,而要明了道德观念的特点,就要理解生于斯长于斯,长期浸染于其中的历史境遇和文化特色,如果要更进一步弄清道德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将其置于宏观的视野中,放在长时段的历史中考察。
历代被视为边陲的岭南,近代以来,异军突起,开风气之先。究其缘由,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靠海、临江,毗邻港澳,得地理之便,且长期以来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甚至在1842年前85年中,广州是中国对外交流唯一窗口。因此,岭南地区,不仅在经济文化上得风气之先,在绘画上也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和海上画家群、京津画家群在民初造成三足鼎峙的局面。①
二十世纪,中国外有列强瓜分,内有军阀割据,到了生死危亡关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两高一陈”),他们不但参加同盟会,组织过起义、暗杀等活动,而且把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带到书画创作中来,“高举艺术革命的大纛从广东发难起来”,倡导“折衷东西”、“融合古今”的创作理念,代表作有:高剑父的《白骨犹深国难悲》、《东战场的烈焰》、高奇峰《雄狮》、《怒狮》、《虎啸》等,都是对国难的揭示或鼓舞民众振作起来救亡图存而创作的。在鲁迅先生的引导下,广东版画亦大放光彩,出现一批大家,比如:李桦、黄新波等,以犀利的刃锋“从黑暗中刻划出期望的曙光,从苦难中刻划出为全民族求生存的血路”。(《木刻运动歌》)他们以描绘人民疾苦、民族危亡为己任,具有崇高的道德号召力,正是这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和道德上的正义性,加上高超艺术语言的运用,保证了这种号召的有效性。
以史为鉴,对于我们德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结合到具体的环境、专业、甚至是个人,深入发掘历史文化的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其实很多都还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日用而不知,我们要概括出来,强调它,并要很敏锐地找到它们跟专业训练和学生特点的相关联的点,抓住这些点,想办法把他们贯通起来。这样,我们做德育工作,就不用再教条式的苦口婆心,跟艺术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如果德育工作仅仅宣读规章制度、道德说教,会显得特别乏味,乏味的结果就是无效,甚至招致反感,特别是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艺术需要创新才有生命力,长期的专业训练,这种思维习惯会潜移默化成为行为准则,而创造的敌人就是条条框框,对抗的就是无聊和乏味,乏味的形式,哪怕是金津玉律也可能会被束之高阁。
综上所述,在我院做德育工作存在很大的挑战,但做好就会凸显特色,有趣又有效。挑战是因为美术学院一般都较其它院校拥有更加自由、创新的校风,多元化思想更明显,审美要求、趣味性也会特别高,稍微做得不到位,就会被挑剔或反抗,加上德育的长期性和零散性,持续不断进行的难度特别大。但美术学院的特色在于,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如果能把对经典的学习和德育工作很好结合起来,那么就会发现,经典作品中,很多都蕴含有很高道德意味——这是中国画创作的古老传统: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说,绘画的目的是“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②;唐代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开篇就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③当代的语境虽跟他们相差很远,观念也更多元,但部分古人在书画中注入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解读出来,跟现代观念结合,激活它,让古典在现代生活中生存发展。
二、可资借鉴的岭南人文资源与优良传统
关于绘画和道德的关系,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又安。”④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解读,自然而然,德育工作就能做好。比如李桦的黑白木刻《怒吼吧,中国》,被捆绑、被蒙住眼睛的人,奋力挣扎,去抓住落在地上的刀,用力挣扎,让筋骨、肌肉暴露,视觉的强大冲击力,让人受到强烈的冲击,过目不忘,人们就会反复观看或者不断回忆中,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精神步步深入的体悟,艺术道义精神在观众的体悟中得到很好的传播,“唤起民众”对抗外敌入侵,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于是得到广泛的认同。再如,我们引导学生去读相关的艺术史或者艺术鉴赏的书籍,在阅读艺术史的过程中,学生会跟艺术作品不断对话,这种对话,会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品——当然包括艺术作品的道义精神,我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会更具有人文关怀,更直抵心灵,当然就会更有效。哪怕具体的技法问题,比如,色彩要和谐,书法章法、笔画要相互揖让,等等,回头想想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就是让正义、公平、和谐、谦让等优良道德传统传授给学生,取得他们的认同么?
回望历史我们发现,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是人类交流史上的大事,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于中国从“中央之国”到“万国时代”的观念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岭南因得天时之利和地理之便,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前沿,同时也是多种文化汇集和交锋之地。相应的,面对西方的文化挑战并作出积极应对,岭南地区首当其冲:不同的人对传统和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选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在文化上,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面貌,蔚为大观。正如秋瑾《精卫石》第五回中写的:“美雨欧风,顿起沉疴宿疾;发聋振聩造成儿女英雄。”⑤即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养成岭南开放、包容、务实、勇于创新的品质,这些品质在岭南艺术家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关山月、黎雄才开创的独特山水作风,早已蜚声海内外;王肇民的水彩静物,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生命的灵性;杨之光在人物画领域的尝试和创新,影响整个中国人物画发展格局,等等,早已为人所熟知。这些观念,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为广东经济、文化的繁荣,成为改革的前沿,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运用岭南人文资源做好广州美术学院德育工作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对于美术学院,自有其特殊性——要跟美术结合。早在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方案:“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淘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以足矣”⑥当下,唯利是图的观念风行,有人说蔡元培的方案落空,其实,根本原因是没有多少人真正落实过。高尚的道德是靠长期滋养和自身的修炼,提升的过程缓慢但深入,急功近利不得,也不是一味讨好,而是深层揭示,让人心灵震颤。诚如邓以蛰所说“艺术与人生发生关系的地方,正赖生人的同情,但艺术招引同情的力量,不在它的善于逢迎脑府的知识,本能的需要,是在它的鼓励鞭策人类的感情。这鼓励鞭策也许使你不舒服,使你寒暑表失了以知识本能为凭借的肤泛平庸的畅快。所以当代或艺术史上有许多造境极高的艺术,反遭一般观者的非难,就是这个原由。因为不能使他们舒服畅快,所以不易得他们的同情了。其实艺术根本就不仅是使你舒服畅快的东西。”⑦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我院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发挥本地区传统道德优势:岭南开放、包容、务实、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各种形式,——包括通过对艺术的认识和历史的学习,深入心灵,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对于岭南艺术资源的认识和继承发展,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优良的道德传统,也会潜移默化被学生吸收,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1]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1911——1949)[M].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2]于安澜.画品丛刊·古画品录[M].河南 大学出版社,2015:7.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郎绍君、水中天编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M].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6]朵云轩编.岭南画派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7]李公明.广东美术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注释:
①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1911——1949)》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
②于安澜《画品丛刊·古画品录》河南 大学出版社,第7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第1页
④郎绍君、水中天编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鲁迅《拟美术播布书》,第12页
⑤秋瑾,弹词《精卫石》手稿,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⑥郎绍君、水中天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鲁迅《以美育代宗教说》第19页
⑦郎绍君,水中天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邓以蛰《艺术家的难关》第183页。
G641
A
1671-864X(2016)08-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