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
2016-03-09连溪
连溪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论蒙古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
连溪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道德规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不断推广,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道德观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论述,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蒙古族;道德观念;形成教育
一、蒙古族道德观念教育的内容
(一)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 。
蒙古族把生我养我的父母比自己的生命还看得珍贵,永远忘不了父母的恩德,父母越老子女就越孝敬,父母想要的,想吃的都给满足,把父母生活的幸福快乐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蒙古族自古就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而且在古代蒙古族还用法律法规来监督。“蒙古族对父母表示最大的孝敬,如果子女对父母怠慢无礼,或者在必要时不负赡养的责任,那么,便有一个负有特别职责的衙门严治这种不孝之罪。”[1]成吉思汗说:“父母是费尽心机养扶了子女,所以子女必须孝敬父母。”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对其子女的尊敬长辈,讲究礼仪的教育。实际上,蒙古族的尊敬长辈,讲究礼仪的教育基本上都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体现。比如吃饭时,父母和长辈不入席之前,做晚辈的绝对不能先入席,而且首席座位是父母和长辈的,子女们没有资格入席首席座位。还有,子女们把第一碗饭菜用双手献给父母和长辈,父母和长辈动筷子之后,子女们才可以开始吃饭。[2]蒙古族谚语中:“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抬举思慧的人,躲开阴险的人。”
(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
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的勤俭节约教育也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体现着。就吃手扒肉来说,蒙古族把带肉的骨头用刀子刮了又刮,吃的干干净净然后把骨髓也要吸净,同样蒙古族吃米饭也从来不丢饭粒,而且把碗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粒米。除了蒙古族的平民百姓之外,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在古代蒙元帝王之母的身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她们不仅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俭朴,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俭朴的生活作风来影响自己的子女们。
(三)诚实守信的品德教育。
蒙古族在道德教育方面,很重视诚信教育。在蒙古族培养诚实守信人方面,成吉思汗的嘉言善行深刻地影响着广大蒙古族民众。成吉思汗用人的唯一标准是“诚信”,凡是那些不隐瞒实事真相,说真话的人都得到重用。讲诚信是成吉思汗的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讲诚信是调节人们言行的一个重要准则。[3]
(四)团结互助的教育。
自古以来,蒙古族十分重视团结和互助。蒙古族认为:“齐心团结紧密合作,是战胜困难的保证。所信谗言相互猜忌,是失败灭亡的象征”。蒙古族把祖先的事迹和遗训,看作是齐家治国的典范。所以传统蒙古族对子女进行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互助的教育。阿兰高娃折箭教育子女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阿兰高娃把五个儿子叫过来,先让五个儿子每人折一支箭,五个儿子没费劲就都折断了,接着阿兰高娃把五支箭捆到一起让五个儿子折,这时五个儿子费了很大劲也没能折断。于是,阿兰高娃用束起来的箭告诫五个儿子必须团结互助。这个故事到现在还在蒙古族当中流传着,成了蒙古民族教育子女团结互助的传统历史故事。
(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大自然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蒙古族认为大地是蒙古族的衣食父母,对蒙古族给予了生机的物质条件,所以蒙古族把大自然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和保护。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这个绿色屏障,所以蒙古族对子女从小就开始灌输保护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大草原是蒙古族的生产劳动的场所,也是养育蒙古族的衣食之母,所以没有理由破坏大自然,破坏大自然等于切断自己的脖子一样”这是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二、蒙古族道德观念教育的方法
(一)以故事育人 。
以故事育人是蒙古族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蒙古民族有很多反映本民族历史的故事,蒙古族长辈通过放牧、亲人团聚、纳凉、睡前等时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子女们传授伦理道德,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蒙古族有很多流传很广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数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是全体蒙古族智慧的结晶。
(二)老年人的教导 。
蒙古族在部落集会或者宴会上,“年长者都要对年轻人讲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教导叫做老年人的教导,蒙古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习惯。”尊敬老人是蒙古族的传统,部落和家庭里老年人受到特别的尊重,集会上要听老年人的教诲,喜事和宴会上给老年人敬酒,听老年人的祝福语。这样的集会或宴会每年都举行一次,请一些擅长教导的老年人到集会或宴会上。老人主要结合历史上的人和事物对子女进行热爱家乡,保卫家乡和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教育。
(三)身传言教。
身传言教是蒙古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典型方法之一,蒙古族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时,特别重视通过父母自身的言行来影响、熏陶和教育子女。蒙古族要求子女,父母做到的子女必须要做到,蒙古族家长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言行来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使蒙古族子女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懂得是非,美和丑,善和恶。
(四)以谚语育人。
谚语是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它包含着精辟深湛的哲理,深切的人生体验,成为蒙古族生产斗争,行动的规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谚语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反映出蒙古族对不良行为的谴责,表现了他们的朴素的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丽健康的情操。谚语短小精悍,在压缩、凝炼的艺术语言中蕴含着有益的教训、正确的判断。句式整齐,富于形象性,自古深受蒙古族的喜爱。在蒙古族家庭中,谚语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教育子女爱家乡、爱母亲的有:“喝的水是阿尔山,养我的土地是金子”“别看是鬓发蓬乱,也还是慈爱的母亲,别看是草檐茅舍,也还是可爱的家庭”;教育子女求真务实的有:“只要坚持真理,勒勒车也赶上兔子”等等。在蒙古族家庭教育中这样的谚语数不胜数,谚语在蒙古族家长的口中随口就说出,使用的贴切,起到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多桑蒙古史[M].上册.
[2]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M].(蒙文版).内蒙古出版社.1981.
[3]宝玉柱.论蒙古族牧业家庭教育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199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