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虚构与诗意的真实:文人传记电影《启功》创作特色分析

2016-08-27曹存有

电影评介 2016年13期
关键词:陈垣

曹存有

艺术的虚构与诗意的真实:文人传记电影《启功》创作特色分析

曹存有

北京电影学院为了适应电影市场的变化,以青年电影制片厂为阵地发起了新学派电影的革新运动,电影《启功》也应运而生。本片以伉俪情深与师生传承为感情线索,全景式地将启功先生的一生呈现给观众。导演丁荫楠向来有“诗人导演”的称号,在这部电影中重现的诗词情境和书画气韵正体现了他这方面的功力,使这部影片呈现出空灵感与韵律感。当然,这部电影仍然有一些缺失,比如结构上中规中矩,感情发展上缺少波动,戏剧冲突不够充分,主题上对主人公“书法家”身份的忽视。然而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可观性与文化意义。

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大学者,爱新觉罗氏的后代,雍正皇帝九世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传承者之一。启功生于民国时期,卒于新世纪,一生跨越整个动乱不安的20世纪,在文学、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造诣非凡。著有《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论书绝句百首》《启功丛稿》等,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伟大贡献。以启功先生一生经历为叙事蓝本的电影《启功》于2015年9月上映,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笔法,真实地记录了老先生平淡又充满艰辛的人生。

一、 伉俪情深与师生传承的感情线索

本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采取了时空交叉的的叙事结构,将启功在文革十年中的经历与其早年经历交错呈现,通过顺序闪回勾连起启功的老年与青少年时代,对老先生的一生作了概览式的展现,平铺直叙地回顾了启功一生的关键节点:年少时刚刚经最亲爱的祖父之手启蒙学画,就家道中落,初尝人世变迁;后来绘画天赋果然得名师赏识,得偿所愿拜师学艺;青年时相识人生伴侣章宝琛并结为佳缘,得到陈垣校长赏识和帮助。其中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并不顺遂,但是启功始终勇敢面对。影片的第二部分也是影片的结尾,时代前进到文革后的当代,在经历了爱侣和恩师去世的打击之后,启功老先生终于熬出头,不必再受时代风浪的颠簸,专心致力于书法文化的传播与对教育的扶助,重返讲堂,教学育人、著书立作、创立励耘奖学金,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终于画上满意的句号。

影片的情感基调在最开始就被点明,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知情、知意、知心”的知己之情就是贯穿这部电影始终的情感要素。也是这部影片的动人之处,尤其是启功在经历了人生百态后,发出“讲知己二字容易,成知己则是难。为其难得,方为珍贵”的感叹,更是强调了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感情。这“知己之情”包括了夫妻情与师生情,是贯穿这部电影行文结构上最重要的两条情感线索。

家庭线即夫妻相互扶持之情。启功与妻子章宝琛的相识与结合是非常传统的旧式婚姻,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两人感情的美好。在电影镜头的相互转换中,启功在治学路上的每一次迷茫与动摇都离不开妻子的鼓励和支持,无论是因写字不好而受到八师祖的批评,还是日本侵华时期被学校辞退,乃至“文革”动乱时期愤然烧书等。虽然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这些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细节,足以积累出深厚的伉俪之情。在电影中,启功晚年动情的称章宝琛为“姐”,从这一称呼中,可以看出章宝琛成熟温柔、善解人意的贤妻良母形象。

师生线即师生间的知遇之恩。片中陈垣说:“为人师,贵在传道。”因此,除了要表现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情,似海一般深厚的师恩,也是影片着力描绘的情感线索。作为学生的身份,该片通过闪回的手法,展现了启功求学问教的一生 :少年时期拜贾羲民学画画;青年时代受溥心畲指点;中青年时通过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引导,走上从教之路。作为老师的身份,启功耐心传授学业,教曾经迫害过自己的红卫兵写字。除了启功本人,影片中还通过他身边良师益友的角色,“南张北溥”聚在一起作画,陈垣校长传授教书育人之道等片段,共同勾勒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共同演绎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深切涵义。

在电影开始和将要结束时,都出现了启功在课堂上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的画面,一是在文革前,一是在文革后。启功对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的理解,本质上还是未变的,但其中却多了更多深情与感悟。

二、 融合了空灵与韵律感的电影艺术

导演丁荫楠向来有“诗人导演”的称号,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体现在影片多次出现的书法、绘画的镜头,背景音乐更是在不断变换,同时影片把诗词情境和书画气韵等电影艺术表达方式都融入到了影片中,使这部影片总体上呈现出空灵感与韵律感。

电影《启功》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镜头的移动或声画造型上,都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旨在表现意在言外的悠远意境。在色调的运用上,对童年阶段的回忆多采用黑白色调,使观众似乎可以感受到那段往事的遥远,似在梦中;对青年阶段的回忆大多采用暖色调,尤其是与章宝琛认识的片段,充满一种温馨的气氛,当然也有冷色调的地方,比如宝琛卖画未果,在巷子里悲凉的行走时。而在文革时期,冷色调的运用则很常见,比如章宝琛老年时期没借到米,回来在巷子里踽踽独行时;宝琛去世,启功在路上凄凉的行走时,蓝色色调的运用使得整个环境呈现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这部电影中的很多画面都如同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工笔与大写意。导演有效地选取几个关键点来建构起人物生平:小时候拜师学画;青年时进入书画学院,看南张北溥斗画;与妻子打赌;听傅心畲弹琴;刘雨辰拜师,文革中看望陈垣,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知己”的含义……如此多镜头的拼接组合,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似断还续相类似,寥寥数笔就将启功一生的艺术情操、道德品格,以及多舛的人生经历勾勒出来,可谓大意描绘又尽显风流。

除了空灵的绘画艺术,诗歌韵律感也很好地体现在了电影之中。比如电影结构的安排,运用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人物的生平,几组遥相呼应的大镜头处理将启功丰富的人生经历层层铺开,如诗歌重章叠句般富有意味。比如,被宗人府追封的诰命与对童年读书的回忆,听溥心畲弹琴作画与《诗文声律论稿》的写作,陈垣的知遇之恩与启功文化大革命时对陈垣的师恩难忘……

同时整部影片中,相隔甚远的片段都是互相照应的。比如启功与妻子的两次关于生死之约的打赌,妻子两次因生活艰辛出城、回来一无所获时两人在街头的拥抱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场景互为映照,似曾相识却又另有意味的镜头就像诗歌里的重章迭沓,消除过多片段的使用所带来的琐碎感的缺陷。既赋予影片诗意性,又带来一唱三叹的情感效果。

三、《启功》作为文人传记电影的创作缺失

本片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缺点也非常突出,那就是故事情节的平淡:将启功平凡而不平凡的一生叙述地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导演企图使这部影片来展现极为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以平实的手法,真实再现启功的人生片段。

然而,戏剧应当来源于生活,更应当高于生活。导演“真实”还原启功先生一生的包袱太重,以至于不能有效地组织情节。以致于最终的影片效果恐怕并不完全如导演所言。虽然有前后交错的串联闪回,但并没有对电影叙事起到了太大的积极作用。诚然,人物传记类电影都会面临这一问题:面对早已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怎样才能使电影在不违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片段化的表达方式在增强电影艺术性的同时也忽视了情感的发展规律。作为情感主线的夫妻与朋友似乎从一相识就是知己,缺乏对感情发展过程的陈述,而曾经的红卫兵刘雨辰对启功态度的转变,也因为缺乏情感上的铺垫而显得突兀而不知所以。另外,这部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戏剧冲突并不突出,以至于导演几次想要作为高潮的感情戏,比如老年启功与夫人,还有启功为陈垣祝寿的两场哭戏,都显得有些突兀,并且用力过猛。其失败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本应顺理成章的“戏眼”,在前面并没有充足的情节铺垫与情绪堆积。

电影《启功》剧照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勾勒数学家纳什的影片《美丽心灵》里有多场纳什与妻子的真情对白,看过去却基本不会让人感觉突兀,反而觉得顺理成章,这并非演员演技或者传主本人有多少差距,原因更多地在于影片结构的组织与戏剧冲突的重点安排。《美丽心灵》的情节组织重点围绕纳什的精神分裂症与妻子不离不弃的爱,正是妻子有时难免会绝望的爱帮助纳什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病痛,“治愈”了纳什的心灵。

与之对比,启功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最大的特点是他的书法家身份,甚至有人断言启功或许会是最后一个合格的书法家。传统书法的没落让人沮丧,而启功本人的离去也正是传统书法的一曲挽歌。然而导演似乎忽略了启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诚然,影片契合启功先生的遗志,深刻刻画了启功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和启功夫妇的深情,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影片叙事牵扯头绪太多,重点不突出的缺陷。如果导演在情节安排上更多地突出启功作为书法家的个人角色与时代大潮中传统书法文化的衰落的对比,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摊大饼”,本片的戏剧冲突可能更加突出,也更加精彩。

结语

电影《启功》作为一部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片,真实地展示了启功先生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其高超的电影艺术,让我们看到主创团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制作这部电影的诚意。虽说有着感情发展与戏剧冲突上的一些不足,但整体而言,本片还是一部精致而富有情怀的电影。它是对传统文化与坚贞爱情的一曲深情赞歌,同时也有对荒谬时代的深沉反思,有着很高的历史意义及艺术价值。

曹存有,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陈垣
陈垣的三法治学
受益终身的三点“忠告”
叩问思想:研究陈垣的新路向
——评《陈垣史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
自己给自己发文凭的陈垣
尊师风范
尊师风范
陈垣对外来宗教史研究的贡献述略
社会文化背景与家庭生活对陈垣学术影响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