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教我三句话
2016-08-26尹立群
尹立群
"编者按 本刊第5期封面专题探讨了媒体人的“工匠精神”,此前还组织过“今天如何做好传帮带”的讨论。发挥好新闻人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把新闻作为一门“手艺活”,而“手艺活”则离不开师徒间的传授,离不开看似传统的“传帮带”。本文作者是一名地市报年轻记者,让我们来听听他如何讲述自己向“师傅”学习的过程,听听他所经历的“传帮带”。
2006年春天,报社发起传帮带活动,以一纸文件明确了我和仙桃日报社总编辑丁浩宇的师徒关系。10年来,我从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受益匪浅,最令我感怀的是他常讲的三句话,第一句是“奔走的身影最美丽”;第二句是“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心中的理想”;第三句是“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
一、奔走的身影最美丽
相信不少新闻新兵都曾有过我10年前的窘境——初入报社,没有新闻资源、没有采访线索,不知如何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每天为完成“工分”着急。
是师傅的第一句话“奔走的身影最美丽”,让我渐渐入门。当时,师傅常常鼓励我多跑、多问、多想。他说,对记者来说,缺少“俯首甘为‘新闻牛”的职业精神难有作为。脚板底下出新闻,汗水永远是写作的墨汁。打电话、聊QQ绝对替代不了身入新闻一线,细节、感情更是坐在办公室里编不出来的。我们要有荣誉感,要在新闻事业中做出成绩,对得起自己的饭碗。
为了敦促我这个徒弟成为最美丽的身影,他列出S条禁令,“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这5条禁令,也是每位报社新兵的必修课。
师傅不仅鼓励我们多多奔走,自己也常常奔走在基层、一线。身为总编辑,他肩负着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但是他一直奉行“总编辑要当首席记者”,挤时间也要带领我们下基层采访,并动笔写稿,每个月都有好新闻与读者见面。在跟随他奔走的路上,一个个年轻记者迅速成长。每当我们写出好作品时,师傅格外高兴,而他自己也表示在奔走中“体验了新闻乐趣,没有虚度时光,内心充满喜悦感和成就感。”
今年4月,第33届湖北新闻奖揭晓,师傅带领本报年轻记者采写的作品《田野呼唤年轻身影》获得二等奖,《为了一辈子的承诺》获得三等奖,还拿到一个好标题奖。一人摘三奖,对于我们这家县市级日报来说,师傅创造了一项纪录。
在《仙桃日报》,师傅还保持着另一项纪录——2015年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中央级专业期刊刊发了6篇新闻业务论文,其中《中国记者》刊发了4篇,分别为《从学生到记者,如何完成“华丽转身”》(第1期)、《地市报总编辑:如何让事业之火尽情燃烧》(第5期)、《抓问题攻头条》(第9期),《应集中精力办报——有感于近期报界几例差错》(第12期)。这些文章,全部来自于师傅的日常积累。他乐于思考,勤于写作,坚持写总编手记,把办报、采访、编稿中的心得记录下来,发布在报社业务QQ群和自己的QQ空间,不仅成为我们的优质精神食粮,而且备受同行、领导推崇。曾有一家兄弟报社的社长从师傅的QQ空间里把多篇总编手记复制出来,打印后分发给采编人员学习。
今年3月,全市新闻战线队伍整训大会。时任仙桃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先平,把师傅在《中国记者》上发表的文章复印下来,向全体与会人员宣讲。
撰写业务文章,可谓“一个铅字一滴血”。只有勤于学习、钻研、思考、总结、笔耕,摒弃浮躁、功利、浅薄,才能安心甘坐冷板凳,静心写出像样文章。2015年,师傅被评为仙桃市首批“十大文化名家”。
二、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心中的理想
“面对挑战,我们别无选择。”2011年9月7日凌晨5点,城市还在沉睡中,师傅已经端坐书桌前,编写一份特刊操作细则。
黎明即起,孜孜以求,师傅对报社事业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与激情。他说,“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心中的理想。如果我不能创造性地把工作干到更好,我会自责、会难受。”
所以,他笑称自己,一旦任务上身,头脑24小时运转,不把自己的脑细胞压榨到极致不罢休。这种“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精神,让他在《仙桃日报》做了许多开创性的事情。
除了重点关注报纸、版面以及舆论导向,师傅还积极地研究如何创新经营模式,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过推进方案实施,发挥采编、经营整体作战力量,让推出来的特刊叫好又叫座。
从2009年至2015年,师傅牵头组织并实施了8大特刊,分别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特刊、“人民的心声,智慧的力量”两会特刊、“党旗飘飘”建党9。周年特刊、“精彩仙桃2011”特刊、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特刊、“仙桃市第三届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特刊、《最仙桃》特刊、《天下沔商》。这些特刊既很好地服务了地方党委政府和读者,同时也为报社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
师傅一条短信曾经引来17万元经营收入。2013年12月,《仙桃日报》计划推出《最仙桃——2013年度典藏》特刊,广告人员上门与城西一楼盘联系后,对方只答应在特刊上投放2000余元广告。巧的是,师傅住在那个楼盘,那是全市唯一一个供暖小区,他又曾与楼盘老总有过一次愉快会面,深知对方十分注重与媒体合作,希望通过媒体宣传,来提升楼盘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提升在房地产市场中的竞争力。
何不主动出击,抛出合作的绣球?于是,师傅即兴编发了一条短信,发给楼盘老总:肃杀冬天,何处寻找温暖的港湾?万间楼宇,何处体现人文的关怀?室外北风凛冽,着厚厚冬装的人们行色匆匆;室内热力十足,穿薄薄秋衣,悠然信步于庭间……
次日,对方即到报社登门拜访,洽谈合作事宜。师傅将为楼盘量身定做的创意宣传策划和盘端出。一周后,该楼盘与报社签订合同,斥资17万,在《仙桃日报》投放广告。这笔大单,创造了《仙桃日报》短期刊发单笔广告最多的历史纪录。
三、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
“所有的星星最终会消失,可它们总是无畏地闪耀。”芬兰诗人伊迪特·索德格朗的这句诗,是师傅对自己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