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中如何体现媒体责任:敢于交锋、善于发言、强化“时度效”
2016-08-26陈芳
陈芳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在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中,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成为引领多元舆论的定音鼓,在多元舆论中找到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具体报道中要敢于发声、善于发言、强化“时度效”。
关键词 议题设置 舆论场 社会共识 定音鼓
新闻议题设置要顺势而为。这个“势”是什么?就是找准社会的痛点,公众的兴奋点,准确把握社会脉搏,紧紧抓住重大新闻。在舆情日益复杂的今天,一些新闻调查选题操作不好,也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造成新的舆论反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用48个字精要凝炼地概括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稳妥把握重大敏感问题,就要敢于交锋、亮剑。问题的关键在于类似的热点舆情该如何把握和介入,才能让主流声音引领社会舆论更加响亮有力。
一、敢于交锋:破除舆论场中的噪音、杂音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热点事件频发,真相未明之前,网上众说纷纭,各种虚假信息或不清晰的报道,让越来越多的网民雾里看花,难辨真假,传言成了社会生活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新媒体日益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等微信、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和议论。仅仅因为在男友家吃了顿饭,就连夜分手逃离江西农村的“上海女”;一个媒体人的假期“作业”,就变成“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由于涉及城乡差距话题,网民大量转发,一些发帖者称“真假无关紧要”,一些媒体未经核实的跟进报道,更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舆情的升温、扩大。
强调报道安全,这是底线,但不炒作也不是责任缺失的挡箭牌。互联网也有“公序良俗”,新媒体也不是“法外之地”。对于这样的网络热点,报道如何“亮剑”?
聚焦虚假信息对媒体公信力、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生态造成的损害,新华社播发了系列“起底”真相的报道。在“话题吸引力”“表达突破力”上下了大功夫。2月24日播发了《(新华调查)1.1亿次点击量,“上海女”反转剧带来几多反思?》;25日播发《(新华调查)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则虚构报道的背后》一组报道,通过一线调研、多方求证、理性分析,直指“互联网是舆论的放大器,赛博空间虚无但绝非无序”,国家网信办也随后开展虚假信息的专项整治。
事实上,有关主管部门没有定性前,涉足这一敏感的舆论事件,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舆论漩涡。为了减少情绪化,尽可能还原真相,这组调查采用前后方默契联动,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比“标签”更有说服力。稿件发出第二天,国家网信办认定“返乡日记”为虚构之作,充分肯定新华社的报道,并在发布会中多次引用新华社稿件原话——“‘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在报道影响下,刊发这一“返乡日记”的杂志和记者本人公开发布相关道歉信,承认虚假报道为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此组报道在众声喧哗中“一锤定音”,破除了舆论场中的噪音、杂音,凝心聚力、澄清谬误。
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导向问题更不能留死角。去年一段时间,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屡屡出现手榴弹炸飞机、弹弓射杀敌人的离奇场景,频现滥加“荤腥”、偶像言情当道等“雷人”镜头。类似的娱乐现象一旦蔓延,有时会成为民众的“迷魂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不得不承认,面对新形势下媒体多元格局中出现的交融交锋的意识形态特点,我们的一些传统媒体还不了解、不适应,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报道有时还存在不敢说、不愿说、不善说的问题。作为党的主流媒体,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对此,娱乐、社会类报道的导向同样重要,尺度不能无尽放大。
要让报道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风向标”,主流媒体要及时发声、用史实说话,为英雄正名。2015年,新华社推出《不合人伦史实,挑战公共理性——抗日“神剧”究竟有多雷?》等一组深度报道,旗帜鲜明地表达抗战历史岂能任意娱乐,提出“神剧”横行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在消费历史和民族感情。针对网上出现的一些英烈被抹黑、丑化诋毁英雄人物的现象,组织了《再读抗战经典,给今天带来什么启示?》等一组为英雄人物正名的系列报道,体现出较高的社会效益。
在历史的关键时期,能否做出有影响力的报道,考验的是我们是否适应媒体发展新形势,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报道的着力点放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上,逐步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二、善于“发言”:寻找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方式都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舆论场要求信息公开透明,一些政府部门、媒体要及时跟进、回应;另一方面,媒体人“发言”不当,有时也会造成“一言不慎成千古恨”。
最近,“魏则西事件”引发网民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商业推广的广泛关注。5月9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事实上,类似事件近年来不断在舆论场上成为焦点,而对于媒体而言,如何更客观更公正地呈现真相,成为一道重要考题。
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成为引领多元舆论的定音鼓。定音鼓,就是社会上虽然不存在唯一或单一的话语价值,但仍然可以在多元舆论中找到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这是个理应担当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无法天真。
我曾经历这样一个案例:2014年8月,短短几天内,羊水栓塞这个产科并发症被迅速科普,原因就与湖南“湘潭孕妇”事件曾上演的“情节”反转剧有关。—方指责医院“草菅人命”,一方指责家属“无理取闹”、开口就索赔120万,在最初的事件报道中,有的出现了“选择性失语”,导致湖南产妇手术死亡,社会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撕裂格局。发言主体的“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热点切中公众“痛点”,部分自媒体“姑妄听之,姑妄信之”的态度推波助澜,使得舆论向非理性化的方向滑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重点谈及新媒体发展态势和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度、从意识形态工作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宣传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当中既有对新情况、新趋势做出的科学研判,也有就适应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变化、推进创新发展做出的明确指示。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平台已成为新闻竞争的主战场,更是党的舆论工作的新阵地;扎实深入地学习领会、贯彻实践好习近平同志新时期新闻宣传思想的精髓,对于积极应对传媒变革、在新常态新要求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传媒变革新趋势,找准新媒体环境下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新闻实践,是我们党各个时期新闻工作的根本方法。互联网兴盛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大势”所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对新闻传播模式、社会舆论生成机制和话语体系产生了极大影响。面对党的执政环境和新闻传播环境的新变化、新特征,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判断,他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重视网上舆论宣传,运用“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明确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习近平同志这些基于时代特征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舆论工作做出的战略考量,正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当前实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成果,丰富了党的新闻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精髓在新时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为做好新传播环境中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导。
回答“怎么看”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适时作出了“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方法。2014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创新发展思路。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一战略部署来自对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特征的深刻认识,来自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为传统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强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二、明确互联网作为舆论宣传主阵地的重要地位,从信息时代特征规律入手做好网络发展与治理
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几乎已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互联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闻舆论的主战场。他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战略部署之外,习近平同志围绕培育良好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健康网络文化、创新网络核心技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多次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也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强调了网络安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这反复提示我们,网络文化内容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是互联网建设发展的两翼,打造新时期网上舆论宣传主阵地需多方联动、多措并举:
(一)按新闻规律“建网”,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他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将互联网建设成为新时期党的舆论传播主阵地,应重点从互联网文化内容建设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互联网内容建设,改善舆论生态、强化主流舆论。巩固和壮大互联网舆论阵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就是要通过新兴媒体舆论场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尝试打通“两个舆论场”,实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2014年2月,他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015年12月在解放军报社视察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军事媒体创新发展。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网上舆论引导的理性和建设性,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提升内容品质、繁荣网络文化,进一步提高网上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段时间以来,传媒界纷纷开展融合探索,围绕媒介形态、内容产品、生产机制、话语方式等开展了全方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鲜活的实践给予了特别关注,同时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应以“创新”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他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习近平同志指出,“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新的舆论环境颠覆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去中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普通公众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新闻信息的采集、生产、传播当中,“传-受”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务必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传播大局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新要求,突破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培养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他同时针对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传播手段的创新,要求我们积极尝试将传统媒体优势与新媒体技术特征相结合,关注和引导网民需求,依托信息技术调整生产流程、完善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形态。习近平同志尤其关注基层工作创新,强调重心向下,指出“基层工作创新,就是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在基层的运用,关注来自一线的新闻信息需求,在传播内容和话语体系上贴近百姓,从公众媒介消费习惯出发,尝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产品形态和表达方式。
当前,面对移动化、社交化等新趋势,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媒体融合”战略,有效推进深层次融合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在实践中坚持融合、发展、管理并进,尝试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从新闻本质规律与新媒体特征要素出发,培育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效构建舆论传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