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让科学家“自由”起来
2016-08-26于丽妍
文 于丽妍
呼吁:让科学家“自由”起来
文于丽妍
让科学家“自由”起来,不是让他们不受控,而是倡导消除或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障碍,支持默默做研究的学者,要让他们比较安心地做基础研究,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而不是把很多精力浪费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
“我们确实遇到了困难,困难无非就是时间和精力,科学家的时间和精力怎么优化,怎么让科学家变得自由?”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徐书华研究员在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说道。
创新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改造,基础研究要取得重大突破才是创新的根本原因。作为重要的基础研究人才,学术与学科带头人似乎也被有些体制束缚着。“高校是要10万元以下的设备有自主权,但是1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一个很严格的体系。比如说我要买一个5万元的设备要先上报,手续按照要求走,但是整整走了两个半月。怎么办?我可以把设备拆成两三个买,然后自己组装,但是又说违反规矩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上海大学一位学术带头人在会上讲述了他遇到过的一个实际问题。
如何让科学家变得更加自由?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管理部门的问题,而要从体制上找突破口。“学术带头人有50%甚至是超过50%的精力在管理,同时也在被管理着。有人说‘10年没有出成果也依然可以做研究工作’,但如果我们3年没有出成果就不行了。”这和我们国内整体的评价体系有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遇,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们的体制和机制的设计提出了考验。
年轻人毕业后都进公司,能留下默默做研究的实在是很少,一些人因为在上海生活压力太大而不得不离开,这对于基础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让科学家“自由”起来,不是让他们不受控,而是倡导消除或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障碍,支持默默做研究的学者,要让他们比较安心地做基础研究,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而不是把很多精力浪费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
对于学术/科带头人来说,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研究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上海大学的张文清教授忧虑地提道:“怎么建一支队伍?一个基础研究,一个小的团队建设,最急的就是在团队建设中怎么把年轻人加进来。怎样给他们很好的成长空间和平台。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后都进公司,能留下默默做研究的实在是很少。无论是在科学院还是在大学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些年轻人因为在上海生活压力太大而不得不离开,这对于基础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果科学家缺乏激情,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发自内心的激情,或者仅仅是为了俗套的虚荣和盈利,也是走不远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胡敏,分享了他们集团内部的创新方式:“我们集团有50万元的种子基金来帮助员工的好想法得以实现。我们企业也有研发中心,我们在七八年前企业内部还有创新工坊,来帮助可以转化到产品里应用的技术。这对内部研发人员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联系作者:yuliyan@ecs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