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之约”:是责任意识,更是战略意识

2016-08-25吴家宏

职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松萧山技师

吴家宏

2016年,首届“新松班”落户萧山技师学院(筹)。“新松班”的成立,既是企校双方四年合作的新成果,亦是对企校双方“用十年时间在杭州培养一批顶尖机器人技能人才”战略布局的新突破。

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作为浙江省机器人企业中的领头羊,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企校合作为突破口掀开了转型改革的序幕,并不断追问:企校合作的支点在哪里?如何突破基地瓶颈?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如何通过企校合作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思维引领行动,追问引出实践。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携手萧山技师学院(筹),以发展、共享、融合的企校合作理念,以突破与前行的形象,开启了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机器人产业技能人才“智造”的新篇章。

企业落户对接专业设置

2013年,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进驻位于萧山的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同年,萧山技师学院(筹)开设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企业落户对接专业设置,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巧合”,而是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默契。

“我初到杭州就认识了萧山技师学院(筹)院长许红平,一见如故,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观念与新松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刚说,“我们都认为人才可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研究研发型人才四类,且这四类人才可以单向转换,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转为工程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乃至研究研发型人才。”

事实上,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与萧山技师学院(筹)的“缘分”远不止如此。2013年,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招收第一批实习生,除了萧山技师学院(筹)的7个学生之外,还有13个来自其他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而最后被企业留下的8位实习生中有7个学生来自萧山技师学院(筹),也就是说,萧山技师学院(筹)的学生全部被录取了。

“我非常欣赏萧山技师学院(筹)的学生,他们不仅有技术,更有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军人品质。”李正刚还记得在“新松杯” 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上,天突然下起大雨,唯有萧山技师学院(筹)的学生坐在台下一动不动。这一幕触动了李正刚:“我们过去说80后不行,现在说90后不行,但萧山技师学院(筹)的90后学生用行动证明了他们是非常好的一代。”

用十年打造一批“匠人”

在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这样一个成熟的企业,专业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即管理是管理,技术是技术。企业会依据员工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引导员工的职业发展。如针对喜欢技术的员工,就给予他们一个最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机制。在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制造工程师与经理的待遇是相同的。当然也会有“分而后合”,即擅长做技术且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走技术管理方向,真正发挥出技术人才的优势价值。

李正刚也把这一套人才储备机制“搬”进了“新松班”。据悉,在“新松班”的最后两年学习期间,学生就要以技术工人的身份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此后,企业会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个长线的、明确的、不断发展的职业规划,即从车间普通技术工种开始,两年后可以成为调试工程师,再做三年左右技术娴熟了、理念成熟了,就可以发展为设计工程师,再有五年左右的工作积淀,就能够成为方案规划师,相当于项目管理者”。李正刚说,这就是“新松班”的“十年之约”:以方向明确、机制成熟的路径去培养学生,用十年的时间打造一批真正的“匠人”。

“十年之约”,对一家企业而言,是责任意识,更是战略意识。从社会角度来说,这是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新松才能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脊梁;从人才角度来说,目前国内教育方式、教育模式并不理想,特别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很突出,其本质上是校企之间缺乏共育;从企业角度来说,对员工的长远规划,既是为了公司,也是为了个人。“作为公司,就是打造一个平台,把人才、客户、市场、政府等各种资源整合到公司平台上,资源整合程度越高,公司发展就越好。反之,资源整合不好,公司就发展不了。人才是公司发展的第一资源,如果员工永远只能在一个岗位上,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岗位价值,那公司就称不上是好公司,”李正刚说。

学徒制“补上缺失的一课”

从共建实训基地到联合举办学生技能竞赛,从共建教学设备到完善“双导师”制。自“新松班”开设以来,李正刚就积极倡导“老带新”的学徒制。这与李正刚自己的经历密不可分。

1987年,李正刚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被分配到沈阳第三机床厂。那一年,用工的紧缺让他跳过了“在车间实践一年”的常规动作,直接进入设计部。而这“缺失的一年”让李正刚在五年的工作中倍感压力:“缺乏一线的实战经验,就难以做到设计与制造的接轨,因为设计与制造是分不开的。一旦分离,做设计的就设计不出真正好的产品,做制造的就造不出真正好的产品。”所以,李正刚希望能通过与萧山技师学院(筹)的合作,给学生“补上这缺失的一课”。

除企校合作之外,李正刚同样坚持“新员工必须在车间工作一年”的规定,在企业内部实施学徒制。“机器人产业如何发展得更好,一个是‘+机器人,即利用机器人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有一个是‘机器人+,即机器人产业的扩张。产业扩张就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强大的人力资源最好是企业的内生人才。”在李正刚看来,机器人企业真正缺的人才是实干型人才,但现在很多本科生乃至硕士生都不愿意进入一线,这其实是很“吃亏”的,工科工程类岗位必须从下往上走。

李正刚认为,很多企业喜欢“吃现成”,即到其他企业去挖人,这其实是一种“有害”行为。现在很多年轻跳槽者的简历都很“长”,短短几年换了五六家企业。但人的成长是需要积累的,进入一家企业,磨合可能就要半年,结果不到一年就走了,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无益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对话——聚焦机器人产业】

《职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李正刚:全国现在涉及机器人的企业过千家(前段时间统计是800家),但真正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很少,超过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目前上市的机器人企业大概有40多家,全国机器人产业园也有40多个,浙江丽水就有一个。杭州市核心的机器人企业有10多家,累计研制五大系列80多品类自主品牌机器人产品: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娃哈哈也有机器人研究院,也是浙江省起步较早的企业。总体而言,目前机器人产业出现“小、散、乱”的状态,缺乏资源集聚,有待于政府宏观干预,进一步整合,形成产业共同体,达到协作发展的目的。

《职业》:目前,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哪些限制?

李正刚:对比沈阳、上海,我发现浙江省工业产业基础特别薄弱,沈阳是老工业基地,重工业特别发达;上海的整个产业链完善,有非常成熟的配套企业。相对来说,浙江省民营企业生机活力旺盛,但是一到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点,就暴露出其基础薄弱、内力不足的弱点。

强基建设没做好,限制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简单来说,机器人的很多基础元器件都是进口的,如电机就是进口的,进口一则价格高,二则是技术开发程度低。机器人“搭”起来很容易,一两百万就能做出来,但是这样的产品缺乏“弹性”,对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没有用处。除了技术问题之外,还有很多基础的问题,比如材料、热处理、精密加工、精密装配等也都做不到位。以钢材为例,我们国内生产钢材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生产高端钢材的企业非常少。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类比汽车产业,汽车产业的崛起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工业基础,因此,区域基础工业能力同样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支撑。

《职业》:面对产业限制,新松杭州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如何突破?

李正刚:首先新松杭州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定位就是专门面向浙江市场而调整的。我们是以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为基础延伸产品线,为用户量身定制具备国际领先水准的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等,最终成为满足企业生产、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需求的现代“智造”服务商。

《职业》:您如何解读“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

李正刚:其实机器换人和产业升级是相互呼应的,由机器换人推动产业升级,由产业升级拉动机器人发展。一方面,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实际上是满足更多、更好、更高的人类需求。以工业革命为例,机器产生之前,人们都是人工手动生产,但是工业革命后,人工并没有就此被淘汰,而是在此基础上有了不同的岗位需求。不仅是机器人,很多设备都在发展,都可以替代简单的人工,但是却无法完全替代人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也是这样,有些不是需求的需求因为产业的发展成为了需求。另一方面,机器换人不是简单的替代。未来,机器负责生产,而人负责操控、维护机器,这是一种转换。所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是替代,而是促进。

猜你喜欢

新松萧山技师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市长一夜情留遗祸,7套房产岂能弥补“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