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离会员管理黑洞

2016-08-25李琦

商界评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金额会员升级

李琦

会员管理不该只是充值、打折,而是要建立在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数据的分析之上,否则很容易掉入会员管理的坑里。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做零售的山姆会员店,每年要向顾客收取260元会费?星巴克的会员升级门槛为250元……这些看似寻常的制度,其实是企业通过数据精心设计的,为的是抢占客户心智,与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不管是打折、储值还是现金,会员制度的建立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上,否则,“拍脑袋”式的决定下,会员越多,企业的利润越薄。

储值卡关键在起存档

张家口的企业H,正希望从一个储值卡的坑里爬出来。早前,为了促进销售,H企业设置了低起存档的会员储值卡,而且一旦成为会员,享受的折扣力度也很大。但随后企业发现,起存档太低,售卡金额不能锁定消费者多次消费;折扣力度太高,增加的消费不能产生额外的收益,最终反而减少了利润。

“储值”能否真正拉动顾客消费、提升营业额,关键在于储值金额的设定。储值金额太低,比如只等同于顾客一次消费的水平,那么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而储值金额太大,则会让大部分顾客望而却步,起不到拉动消费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现金储值卡既能快速吸纳资金;又能锁定未来消费,减少用户流向竞争对手;还能提高消费频次和单均消费额。况且,企业无需做额外的动作,只要把卡销售出去就行了。因此,企业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推销会员卡,但最终发现事与愿违。想要推行会员储值卡制度,储值金额的设置十分重要。以餐饮为例,通常大众餐饮的最佳设置是桌均单价的2.5~3倍,快餐稍低,宴席稍高。这样,既能保证门槛,又能最大限度增加会员。

不过,如果仅从融资成本的角度考虑,储值确实是一个低成本的手段,但这样做的风险极高。况且现在国家对单用途预付费卡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大,有备案和指定托管银行等方面的要求,想通过储值卡进行融资,实为下下之策。

设置好了储值金额,折扣力度又该怎么把握?通常情况,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毛利率和纯利率情况,计算出企业可承受的最大折扣。但是,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折扣力度大,储值卡卖得好,储值金额也高。但除去折扣成本、员工提成,企业根本没有多赚钱。

正确的做法应是,通过综合储值卡可减少的会员流失比例、办卡会员的频率提升比例和办卡后单均提升比例这三个因素,估算出储值卡可实现的最少收入增加,折扣成本不能高于最少收入增加。

让用户感知积分价值

一般来说,储值并不能实现100%的消费覆盖,有很多顾客不愿意预先充值,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积分管理制。不过,相比储值,积分管理制度要更复杂。会员不能感知积分带来的好处,积分价值不能被认知,这是积分管理制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郑州的企业A,很早便启用了会员积分系统,但几年下来,对销售一直没有明显拉动。

按照原来的方案,会员消费累计积分,攒够一定积分后可兑换杯子、玩具等礼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采购礼品,并派人发往各个门店;另一方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有专人盘点库存。大量人力、物力被浪费于此,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根据调查后发现,原来会员对企业提供的兑换礼品根本不敢兴趣,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积分处于无感知状态。为了让会员感受到积分价值,企业A做了一个大胆的调整:让积分直接抵消费用金额。每次顾客到店消费,卡内积分都可以按照10∶1的比例抵现金用。此举一出,会员的积分使用率立即提升了,回头率也增加了。

积分抵消费用是让积分价值显性化最直观的方式,淘宝、京东也推出了集分宝、京豆等类似的产品。对部分行业来说,积分抵现其实还有更独特的成本优势。仍以餐饮为例,用户积分抵50元消费额,会员的感知是50元,而餐厅实际的成本可能只有20元左右。然而,若是采用积分兑换礼品,一个价值50元的礼品,其成本是消费者很容易衡量的,价值最终会在会员心中打折。但显然,让用户感知企业积分的价值越高越好。

距升级永远只差一点点

我们都知道,星巴克的会员分三个等级,从第一级银星会员升到第二级玉星需要集满5颗星,也就是消费250元人民币。为什么星巴克要如此设定?

对顾客来说,当有人愿意付出88元买卡时,就会想着要把付出的钱赚回来,那就是至少3次30元的消费。而升级为玉星会员,需要顾客消费满250元,也就是说,需要顾客在已经消费90元的基础上,再消费250-90=160元,这对顾客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吗?我想不会。所以升级的核心动力是:永远让顾客感觉距离升级只差一点点。

会员分级的目的是通过分层,刺激低级会员消费,并对高级会员提供更多权益,实现对会员忠诚度的管理。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权益设置。

会员分级的数据模型有很多,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是20∶80原则。计算时,设定门店消费客人的20%是高级会员,80%是普通会员。升级的标准是,要用这20%顾客的力量去影响剩下80%的顾客。

比如,某店在一定时间内,有20%的顾客到店消费次数在5次及以上,而其他80%的顾客都是5次以下,那么,第一级会员的门槛设立在“5×客单价”左右就比较合理。

当然,如果企业想把会员分成更多的层级,也可以采用上述的20∶80原则,将20%的顾客不断细分。比如,达到第一级之后的顾客,又会受到其中20%核心顾客的影响,向着第二级进军,以此类推。

定期评估会员体系

会员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促进效果,其实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的,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所以,企业要定期考察自己的会员体系在当下是否有效。

三个核心指标

对于活动效果的评估,通常有三个核心指标。

第一,拉动消费:会员因营销活动到店后,额外消费的金额。

拉动消费的金额是评估营销效果最直观的方式,也是相对准确的目标。用户持20元的优惠券,总消费100元,扣掉优惠还要支付的80元就是拉动消费。一般来说,拉动消费=拉动人数×单均拉动消费,这其中,拉动人数=用券率×覆盖会员数,单均拉动消费=券撬动率×券面额。

第二,用券率:被使用的优惠券数量/发放优惠券的总量。

假设一次营销活动发放了1万张券,被使用了1 000张,那么用券率就是10%。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营销效果的第一指标,但也是最容易被误用的指标。企业不要一味追求高用券率,而忽视对用券群体的选择,这样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比如,一个活动的目的是要唤醒沉睡会员,选择对象为半年内无消费的会员。由于活动对象的特点,用券率肯定不高,企业不必过分在意。

值得注意的是,高用券率往往伴随着营销误伤,虽然这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要尽量减少。在现实中,有一部分会员群体是本来就要消费的,如果把优惠券推送给他们,用券率虽然会提高,但企业的收入也会下降。比如,本来要消费100元的顾客,如果优惠20元,企业的收入就会直接减少20元,这部分损失就是通常说的营销误伤。

第三,券撬动率:消费金额/券面额。

券撬动率是一个效率指标,一般来说,撬动率越高越好,但活动目标不应该只是提高撬动率。比如,只针对高消费的群体做营销,撬动率肯定高。但参与人数少,总拉动收入也不会很多。

券撬动率主要用于评估会员活动的投入产出比,以此规避成本太高的活动。花10元,拉动1元,赔9元的做法,在会员活动中是坚决不能做的。

设置对比组评估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基本可以判定出会员营销活动的效果。但如果遇到升级制等无法直接对结果进行测算的优惠政策,可能需要另一种方法:通过设置对比组,感知会员群体的消费差异行为。

比如,会员中还差两次消费就可以升级的总共有1万人,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推送“升级福利”的提醒消息,让会员知道升级的好处,另一组不推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监测有推送消息的会员组,消费次数是否比另一组高。如果有数据证明,他们的消费次数确有提高,那么就可以得出会员制度能激励会员更多消费的结论,这就是分级制度的价值了。

会员管理不是买软件

不管是积分、储值、还是会员分级,所有会员权益的设置无非是为了管理好会员,让会员更忠诚、多消费。这个前提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CRM系统,用以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营销。

北京的大型中餐企业Q,花费数百万元,历时3年,与收银POS打通、与REP打通、与财务系统打通、与BI系统打通,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CRM系统。然而3年后,CRM系统除了记录有几十万个客户的手机号,其他什么价值也没有。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做会员管理不是买一套软件就完事,一定要有专门的人去规划、制定、实施会员管理的目标和方法。CRM系统只是一套工具,要选择合适的,而不是功能最全的,否则再好的软件系统都只是浪费钱。

随着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对会员数据的管理越来越精准。但企业永远不要忽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才是未来会员制的重要决策依据。会员制的目的不是让优惠券的发放更加准确,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习惯、偏好去优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对整个企业运营的改造,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像当星巴克会员,拿出带有自己名字的金色“星享卡”那一刹那,他的内心绝不仅仅是希望获得一杯赠饮那么简单。

猜你喜欢

金额会员升级
2001年-2020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资金来源情况表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