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X”模式信息化执行团队的新探索

2016-08-25郭京霞赵岩梅宇谢耀宗

法庭内外 2016年7期
关键词:门头沟区王磊法官

文/郭京霞 赵岩 梅宇 谢耀宗

特别关注

“1+N+X”模式信息化执行团队的新探索

文/郭京霞 赵岩 梅宇 谢耀宗

今年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时向执行难“全面宣战”。他表示,要用两到3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

时间过去了4个月,位于京城西部的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传来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该法院执行结案数同比上升45%,案件平均用时同比减少13%。

案件猛增,为何结案数字还能大幅提升?人员未增,为何执行用时还能有所减少?门头沟区法院的执行工作对于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有何借鉴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于近日来到门头沟区法院展开调查。

“我们试图用一套规范的执行权运行模式来寻找解决执行难问题的突破口。今年年初,我们充分发挥北京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和执行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领先优势,构建‘1+N+X’信息化执行团队工作模式,在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新的尝试。”门头沟区法院院长龚浩鸣的一席话让记者眼前一亮。

推繁简分流 减法官之负

上午9点钟,执行法官王磊在办公室主持召开例会。王磊根据书记员整理的日程安排,向助理交代谈话、调查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查看前一日工作日志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逐一落实到人。

9点30分,法官助理陈新明带上团队法警牛胜辉出发去西城区的几家银行网点办理3个案件的账户冻结。另一位法官助理李小笑则开始按照日程安排草拟强制执行通知书。

据记者了解,“1+N+X”信息化执行团队工作模式,是以1个执行指挥中心为信息化服务中枢,统筹协调、支持保障N个执行团队信息化、协作办案,执行团队的X名人员以执行法官为指令核心,按照流程节点的难易程度流水化、协作式办案。

王磊就是其中一个执行团队的负责人。在执行实施部门,门头沟区法院组建了3个“1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1名司法警察+1名书记员”配置的执行团队,并且打破了传统按类型、标的、对象进行繁简分流的做法,而是按照节点事项的难易程度,通过对团队成员分岗定责,确立团队内部一般流程自动推送,重点流程执行法官指令推进的运转方法,在执行团队内部形成繁简分流体系。

王磊告诉记者,诸如网络财产统查、制式文书制作、银行存款查扣等一般程式化节点,会由助理按照规范要求快速办理完毕,他自己不再亲力亲为,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案款分配、拘留、搜查、强制腾退及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需要运用执行经验和智慧决断的重点疑难事项上。

该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数据显示,执行团队超过70%的案件通过辅助人员根据具体分工就能结案。“过去一审一书的搭配,法官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进行思考。现在,我可以有机调配团队力量,保持执行机动力,这样更能集中精力办大事。”王磊说。

设节点管控 促阳光透明

王磊执行团队的工作看似简单有序,但实际上背后还有一只“信息化的手”在实时“管控”。

该法院主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闫洪升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根据执行案件的办理流程,提炼出10个重要环节、60个信息化流程节点,不管是财产查控、案款收发,还是文书资料制作等等,每个环节、每个节点的职责、操作方法和时限都予以明确,执行团队成员在什么阶段该干什么、该承担什么责任,一目了然。”

闫洪升表示,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案件质效监控,可以让每一个执行团队都更加注重规范执行。这种高度透明化、严格程序化的质效监控机制,有效消除了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的空间,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

“现在,我们外出执行案件,都会按规定用执法记录仪或手机进行全程记录,并及时上传音视频资料到执行信息系统,生成执行日志,这是工作‘标配’。”王磊说。

负责团队办案资料的上传和维护工作的书记员聂晶晶,也是信息化的受益者。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流程推送,辅之以执行日志,聂晶晶对案件的具体进程了如指掌,能够从容地回答当事人的来电来访查询,一改以往当事人反映的“执行法官难找”“执行进程难查”的难题。

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一位来接受执行谈话的申请执行人。尽管这位申请人申请执行的款项没有拿到,但她同意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挺失落,但是我也有预期。之前我接到过法院关于案件进展的几次短信。刚才,法官又向我详细介绍了执行过程,确实没找到财产。只要法院尽心尽力了,我们老百姓也能理解。”

通过主动公开,门头沟区法院未执毕的执行案件申请执行人,对法院财产调查结果100%认可。

依指挥中心 造最强大脑

执行团队的作用凭借人员分工协作和可视化管控得到了最大发挥,执行部门的领导又是如何管理这只队伍的呢?

该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毕芳芳告诉记者,员额制改革后,执行局庭领导的直接办案责任必然加重,执行管理、监督的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我们将执行指挥中心定位为‘大脑中枢’,通过其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能的发挥,确保各个执行团队高效运转并联动协作起来。”

毕芳芳带记者走进了门头沟区法院新升级改建的执行指挥中心。在这里,一名工作人员正坐在电脑前实时监控着全院新收、未结、执毕、终本等各类执行案件的流程进展,并在北京法院“智汇云”平台向局长和办案人员提醒当天需要处理完毕的重要事项。

“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事前提示、前沿问题指导,使命令式管理向指导式管理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毕芳芳一边介绍还一边讲起了一个她利用指挥中心处理工作的故事。

“今年春节前,有33名职工向一家科技公司追索89万劳动报酬,这批案子人数众多、金额不小、时间紧张。执行指挥中心随案自动推送提示说,王磊法官办理过以这个科技公司为被执行人的几个案子,而且已经全部执行完毕。考虑到王磊对这家公司的财产情况和履行能力比较熟悉,我就把这批案件分给了他。最后,这33人全部拿到了钱回家过年。这在以前随机分案的情况下,别的承办人只来得及在春节前完成四查工作。”

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宋朝武教授在评价门头沟区法院的信息化执行团队制度设计时指出,该模式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程序要求和执行工作规律,是在目前案件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提升执行质效的有益探索。

时任北京市高级法院副院长的孟祥认为,门头沟区法院的信息化执行团队模式,走出了一条执行信息化、团队化建设的新路子,为北京法院执行工作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北京法院还将研究执行准备工作前延机制,进一步顺畅立审执衔接,从诉讼程序源头为解决执行难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郑洁

猜你喜欢

门头沟区王磊法官
门头沟区总工会机关党支部开展机关进社区共建活动
Structure of continuous matrix product operator for transverse field Ising model: An analytic and numerical study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Carriage to eternity: image of death in Dickinson and Donne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不再被“圆”困住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小学成果展示
北京市门头沟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