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瑶族舞蹈《打蓝靛》的艺术特色
2016-08-25韦金玲
·韦金玲
·韦金玲
“打蓝靛”作为瑶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弘扬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将推动广西瑶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打蓝靛》作为一个从日常生活劳作中提炼的舞蹈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性、语言独特性、质朴本真性、思想内涵性,彰显了广西瑶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舞蹈语汇为构建瑶族民间舞蹈身体语言作出了新的发现和探索,对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现实性的价值和意义。
瑶族舞蹈;打蓝靛;艺术特色
“蓝靛瑶,蓝靛蓝,蓝靛瑶妹最勤劳;蓝蓝的蓝靛蓝蓝的手,蓝蓝的双手蓝蓝的梦;爱劳动的蓝靛瑶妹最美丽”。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5年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由笔者创作的瑶族舞蹈作品《打蓝靛》非常荣幸地摘下了创作、表演双金的好成绩,而该作品也曾代表广西参加过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获十佳作品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金奖。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不同支系间的瑶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的民间舞蹈风格特征,舞蹈《打蓝靛》是首个蓝靛瑶舞蹈登上全国舞台,2015年8月在西昌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看后高兴的说“很有生活气息的舞蹈作品,你们让我看到了一个未曾见过的瑶族支系的舞蹈作品,从舞蹈作品中了解了蓝靛瑶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接地气、质朴、有生活气息、民族特点浓郁”,这是大家对作品中肯的评价。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接地气的舞蹈作品,离不开十几年来深入生活扎根民间,奔走壮乡瑶寨的采风积累。大山对笔者来说永远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三脚架,一个摄像机,一个背包,就这样常年陪伴着这个壮乡女子,不知厌倦的奔走于大山之中,走过的村村寨寨不计其数,常常因为不通车走几小时的山路,也常常为了完整的纪录民间仪式过程几天几夜不眠。
一、选材与创作动机
舞蹈取材于广西蓝靛瑶地区,蓝靛瑶是瑶族一支系,该民族因长年种植蓝靛且穿着用蓝靛染制的衣物而得名,打蓝靛是蓝靛瑶传统靛染手工艺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目前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古至今,劳动一直倍受世人歌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蓝靛瑶的姑娘们也正继承了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将这一传统靛染手工艺保持至今。《打蓝靛》的创作动机是从该民族靛染工艺中萃取蓝靛草汁液的过程而来。编导在一次蓝靛瑶山区采风活动中,看到该民族女子手都是黑的,经了解得知该民族女子因常年打蓝靛而被染黑,但是却丝毫不见她们因手黑而避讳嫌弃,而是用黑黑的双手热情地拥抱生活,透过这勤劳的双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质朴勤劳的本真性。那一刻笔者便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以打蓝靛为创作动机,歌颂这群勤劳的蓝靛瑶女子的劳动之美、质朴之美、纯真之美。作品紧扣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风格独特,民族属性突出。在题材的选择上具有该民族典型的生活习俗和劳作特点,动作语汇朴素中彰显民族个性。舞蹈《打蓝靛》用真实、生动、质朴的创作手法描绘了蓝靛瑶山区那一抹动人的蓝,蓝靛瑶妹子那一颗湛蓝的心。
二、艺术特色
(一)民族地域性
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全国瑶族人口约66%居住在广西的大石山区,蓝靛瑶是瑶族一主要支系,至今依然保留祖先留下的淳朴民风,古朴的山地文化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民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编导,笔者始终牢牢抓住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常年奔走大小山寨,搜集民间舞蹈素材。蓝靛瑶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用艺术的创新手法去呈现这一传统的文化,在选材上既抓住了地域性也凸显了民族性,其地域特点造就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身体语言,无不彰显着鲜明的地方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特征,只有扎根传统并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新,才能找到本土民族舞蹈的母体语言。
瑶族舞蹈《打蓝靛》(张运锋 摄)
(二)语言独特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舞蹈《打蓝靛》不论是从选材还是动作语汇的提炼都非常有力的诠释这一经典言说。在艺术语言方面,从瑶人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舞蹈动态,捕捉到劳作中的“打、舂、搅”、“踩、跺、跳”作为舞蹈的劳动形象动机,在尊重该民族舞蹈审美的前提下,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变化发展。尊重民族的“根”性文化,结合该民族传统舞蹈“花棍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蹲颤、摆胯动律特征进行发展,紧密结合劳动场景,呈现出的舞蹈形象和蓝靛瑶生活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和民间特色,使舞蹈既有生活气息又兼具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强化了民族属性,充满了民族的个性言说。尽管没有太多的传统瑶族民间舞蹈作为支点,但这种基于生活的创造本身已经可以立足。
(三)质朴本真性
《打蓝靛》不论是动作还是情感的表达都是最质朴、最真实、最直接的,不矫揉造作,不俗颜媚态。舞蹈的高潮部分姑娘们热火朝天的打呀舂呀踩呀跺啊,越打越兴奋,越打越快乐,嬉笑声、山歌声,声声弥漫山谷,打靛声、踩靛声,声声催人奋进,在一阵阵热火朝天的劳动之后,画面变安静,一女孩沉浸在这忘我的境界中打呀舂呀,不知何时自己的双手和脸都染上了蓝靛色,旁边的姑娘们看着她笑得前俯后仰,被染黑脸的女孩并不觉得这是羞人的事,反而得意地冲大家扬起被抹黑的脸,似乎在告诉大家“哼,脸黑最漂亮,这才是最漂亮的脸”,然后,姑娘们都笑着互相打闹嬉戏相互抹开了,整个大山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这一段表现染黑的手和脸是舞蹈的亮点,勤劳女人的手哪怕再黑都是最美的,透过黑色的手和黑色的脸,姑娘们淳朴的笑容更甜、更美、更灿烂、更阳光,这是当今社会最动人的笑脸,最美丽的双手。而最后姑娘们边唱边打出20米长的蓝靛布,裹上蓝靛布的蓝靛瑶妹象瑶山美丽的金凤凰,姑娘们放声歌唱,沉浸在喜悦的劳动成果和遐想中。舞蹈《打蓝靛》的情感表达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画面写照,生活中的瑶妹们就是在这样快乐嬉戏的劳动场景中劳作,笔者将采风感受到的真实的画面用最质朴最真实的方式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瑶妹的勤劳朴实、野性俏皮、天真烂漫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这就是越质朴、越纯粹、越简单就越有感染力。
(四)思想内涵性
舞蹈的独到之处在于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人的思想和情感,折射人生的真谛,这是舞蹈的终极目的。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并不是看服装有多华丽,队形变化有多丰富,动作有多花哨,技巧有多高难度,而在于透过这个作品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打蓝靛》的创作初衷就是追求这样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艺术内核。因此,舞蹈并没有只是单纯表现劳动,恰是通过劳动生动地表现了瑶族姑娘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成功塑造了瑶山姑娘勤劳美丽、野性俏皮、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以小见大”的讴歌了劳动创造美的传统美德。
三、价值意义
打蓝靛作为瑶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弘扬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将推动广西瑶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蓝靛瑶人久居桂西北地区深山之中,至今仍过着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即便是邻近居民也未必知其风俗、晓其文化。作品将这一鲜为人知的瑶族支系之日常生活劳作与文化现于世人,实为选材上一重大开拓。舞蹈起源于劳动,《打蓝靛》作为一个从日常生活劳作中提炼的舞蹈作品,其独特的舞蹈语汇为构建瑶族民间舞蹈身体语言作出了新的发现和探索。这对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现实性的价值和意义。
[1]朴永光.略论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4).
[2]苏传敏.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与个性[N].安徽日报,2015-2-13(10).
[3]仝妍.试析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1).
韦金玲,女,壮族,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广西瑶族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划分研究”(项目编号:13BMZ0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