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山药新品种“明淮1号”的选育及应用

2016-08-25陈芝华华树妹李丽红雷伏贵贺佩珍曹奕鸯莫智龙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上杭三明市山药

陈芝华,华树妹,李丽红,雷伏贵,贺佩珍,曹奕鸯,莫智龙

淮山药新品种“明淮1号”的选育及应用

陈芝华,华树妹,李丽红,雷伏贵,贺佩珍,曹奕鸯,莫智龙

(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福建 三明365051)

“明淮1号”是从福建当地品种上杭扫把薯的自然变异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和无性繁殖培育而成的粮菜兼用型山药新品种。该品种属于晚熟淮山药品种,为紫肉扁块状参薯,在连续两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上杭扫把薯”增产显著,具有产量高、耐贫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适合机械化栽培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前景。

淮山药;明淮1号;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7.006

参薯(Dioscorea alata L.)熟称淮山药,又名大薯、脚板山药,田薯等,是具有双子叶植物特征的单子叶缠绕蔓性藤本植物[1-2]。参薯的紫肉含花青苷,花青苷为黄酮类化合物,大量研究表明:花青苷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具有抑制胆固醇吸收、抗变异、抗肿瘤、抗过敏、保护胃粘膜等多种功能[3-5]。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紫红肉参薯的食用价值,因此,加强参薯的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对淮山新品种选育研究的逐渐重视[6-9],各地陆续展开了地方淮山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工作也[10-14]。自2006年起,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累计引进各类淮山药资源297份,涵盖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186 份材料来自于福建省的31个县(区),其余111 份材料分别来自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广东、海南和宁夏的部分县(市,区)。“明淮1号”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福建地方种质中系统选育而成的粮菜兼用型淮山药晚熟新品种,为紫肉扁块状参薯,产量在2 900~3 600 kg /667m2。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现将“明淮1号”的选育及应用介绍如下。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薯蓣属植物的染色体倍性比较复杂,是天然的多倍体,有二倍体到十倍体,目前较为认可的染色体数目主要为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嵌合体[15-18]。经过不同地域种植和多代繁殖其营养体后代出现分离,“上杭扫把薯”就是一个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嵌合体材料。2007年在田间对薯块性状指标进行考种时,在“上杭扫把薯”的群体里发现3株薯块与原种差别很大的特异株,将其分别编号为“sm-27”、“sm-28”和“sm-29”,其中编号为“sm-29”的特异株表现尤为突出(薯皮光鲜、外观品质及商品性好、分枝少、扁大块状、肉色均紫)。2008年对“sm-29”进行单株种植扩繁和组培扩繁,同时对地上部及地下部的农艺性状进行考察鉴定,经比对判定“sm-29”单株在产量上有明显优势,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后经农艺性状、叶片气孔、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DNA等方面对“sm-29”与“上杭扫把薯”的一致性及特异性进行分析,证实“sm-29”为“上杭扫把薯”的变异株并正式定名为“明淮1号”。选育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明淮1号”淮山药新品种选育流程

2 多点试验产量表现

2.1 小区产量鉴定试验

2010~2011年,“明淮1号”分别在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将乐古墉镇、梅列区下坑村和永安小陶等参加小区产量鉴定试验。2010年“明淮1号”产量在2 756.3~3 567.3 kg/667m2之间,比对照“上杭扫把薯”增产28.89%~42.76%。2011年产量在2 923.5~3 547.8 kg/667m2之间,比对照增产29.51%~52.85%。2010~2011年,“明淮1号”两年平均产量3 180.06 kg/667m2,比对照“上杭扫把薯”平均产量(2 285.2 kg/667m2)增产39.16%,见表1。

2.2 品种比较试验

2010年,以“上杭扫把薯”为对照(CK),对“明淮1号”进行三重品种比较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面积50 m2,试验安排在沙县柱源村,于2010年4月8日下种,12月5日采收。结果表明:“明淮1号”的生长势、产量、可食率、抗病性、商品性等性状明显优于“上杭扫把薯”;“明淮1号”全生育期为230 d,比对照长15 d,属迟熟品种;小区产量为5 836.3 kg/667m2,比对照增产1 855.4 kg/667m2,增幅46.7%,增幅显著。

2011年,“明淮1号”在三明市梅列区碧湖街道下坑村进行小区品比试验,参试5个品种均为扁块状淮山药品种,分别为“明淮1号”、“灵芝山药”、“徐农白药”、“建瓯扫把薯”和“上杭扫把薯”,其中以“上杭扫把薯”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面积30 m2,于2011年4月6日下种,12月8日采收。由表2可知,“明淮1号”的产量达3 335.7 kg/667 m2,比对照“上杭扫把薯”增产46.55%,排名第一。

表1 “明淮1号”小区鉴定试验产量结果

2.3 生产试验示范

2012年,“明淮1号”在梅列徐碧街道办下坑村、梅列洋溪乡上街村,沙县虬江街道办镇头村等地进行生产试验,示范面积为6.67 hm2,以“上杭扫把薯”为对照。“明淮1号”产量在2 996.4~3 672.8 kg/667m2,比对照“上杭扫把薯”增产23.78%~35.95%,见表3。

表2 2011年三明市梅列区下坑村“明淮1号”品比试验小区产量

表3 “明淮1号”生产试验示范产量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主要经济、农艺性状

“明淮1号”属晚熟淮山药品种,从下种到采收需要220~230 d,植株生长势强,分枝4~7条,主茎过度节位于13~22节,叶片长心形、绿色、过度节以下叶互生、过度节以上叶对生。不开花,偶有零余子,单株结薯1~3个,单株产量1.0~3.0 kg,最高可达6.0 kg以上,产量在2 900~3 600 kg/667m2;薯皮光滑,须根少,薯皮鲜紫色,肉紫色,可食率高达85.6%,可溶性糖含量达7.2%。

3.2 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

2011~2013年经三明市农业局植保站调查田间病害发生情况,“明淮1号”炭疽病株发病率为0.1%~1.1%,褐斑病的叶发病率为1.0%~1.4%;“上杭扫把薯”炭疽病株发病率和褐斑病的叶发病率分别为3%~17%和7%~12.8%。淮山药的主要病害炭疽病和褐斑病,“明淮1号”在田间发病率相当低,除夜蛾偶有零星外,未见其他病虫。该品种耐贫瘠,抗逆性强,适宜福建省地区种植,在江苏省的南京和徐州、山东省的济宁和威海以及重庆市和宁夏银川等地进行示范时,表现为北移的适应性。

3.3 品质表现

2013年经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心化验室检测(编号M130163)结果显示:“明淮1号”含淀粉61.2%,蔗糖6.9%,还原糖3.3%,蛋白质12.1%,粗脂肪0.5%,氨基酸总量8.78%。

4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3月中下旬催芽,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或在4月上中旬直接下种。采取单行种植,行距1.2~1.3 m,株距22 cm,种植2 300株/667m2左右。幼苗出土后开始追肥,前期以浇施为主,偏施氮肥;每7~10 d浇施一次后期以沟施为主,偏施钾肥。“明淮1号”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和褐斑病,主要虫害为红蜘蛛、叶甲及蛴螬。炭疽病、褐斑病可用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用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叶甲可用5%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防治,蛴螬可用50%辛硫磷1 500倍液灌根防治。“明淮1号”于12月上旬开始上市或加工,可地膜覆盖直接留在地里保存注意保持田间干燥,或采收后室内干沙埋藏保存。

5 “明淮1号”的推广及应用

“明淮1号”为紫肉扁块状参薯,具有高产、高光效、抗病虫、耐贫瘠和富含量花青苷等特点。因其扁块状特性,栽培时无需深挖地高起垄,因而对土地选择性不强,不破坏土壤耕作层,且适合机械化操作,可用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资源短缺和农业劳动力紧张的问题。该品种抗病虫、耐贫瘠,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幅减少农药肥料的施用量,减轻药物残留危害,属于现代健康食品。目前,该品种已在福建省的三明市(将乐县、永安县和尤溪县)和南平市(建阳县、龙岩县和上杭县)以及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山东省的济宁市、威海市,重庆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等地进行辐射示范推广。

[1] 徐成基. 中国薯蓣资源[M].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0.

[2] 刘媛洁,余 俏,张 良. 脚板薯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4): 9951-9953,9956.

[3] 徐 皓,杨培君,柳亚辉. 紫参薯中花色苷提取工艺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13,38(6): 71-74.

[4] 周新勇,宋曙辉,王文琪,等. 紫参薯及其同属植物铁杆山药中营养成分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05-20007.

[5] 邱珊莲,王伟英,张少平,等. 福建武平参薯与其同属植物山药中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1):2307-2311.

[6] 韦本辉,甘秀芹,刘 斌,等. 淮山药新品种“桂淮7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6):764-776.

[7] 王素霞. 怀山药新铁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2013,42(7):112-114.

[8] 高钰锋,刘建平,南怀林,等. 晋山药一号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12,114.

[9] 王蓉蓉,王定国,田子明. 山药新品种瑞山药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探析[J]. 杂粮作物,2015,(2):12-14.

[10] 刘庞源,宋曙辉,张宝海,等. 紫山药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1,(23):55-56.

[11] 程文杰. 大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D]. 海口:海南大学,2010.

[12] 华树妹,陈芝华,贺佩珍,等. 福建山药种质资源多糖含量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2014,29(7):651-656.

[13] 覃维治,韦本辉,甘秀芹,等. 淮山药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0):1726-1733.

[14] 华树妹,贺佩珍,陈芝华,等. 应用SRAP标记构建山药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15(3):527-528.

[15] 秦慧贞,张美珍,凌苹苹,等. 中国薯蓣属细胞分类的研究——染色体数与该属起源和进化[J]. 植物分类学报,1985,23(1):11-18.

[16] 李 俏. 薯蓣植物种质资源初步评价[D]. 海口: 海南大学,2011.

[17] 李 俏,黄小龙,陈银华,等. 薯蓣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9):1605-1609.

[18] 黄贤兰,郭华春. 4种薯蓣属植物的核型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1):7-13,28.

(责任编辑:肖 亮)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Yam Cultivar “Minghuai No.1”

CHEN Zhi-hua,HUA Shu-mei,LI Li-hong,LEI Fu-gui,HE Pei-zhen,CAO Yi-yang,Mo Zhi-long
(Sanm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anming Fujian 365051, PRC)

“Minghuai No.1” was a new cultivar with double dual-purpose of staple food and vegetable yam, through which selection individual plant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from a group of natural variation population of local broom yam in Shanghang city, Fujian province. The cultivar is a late maturity yam variety with purple fleshed and flat block, which belong to the speices of Dioscorea alata L.. In the two years of regional and production trials, the new cultivar had higher yield, poorer tolerance, stronger resistance, wider adaptability and better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cultivation than the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se, the new cultivar “Minghuai No.1” had a hig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Chinese yam; Minghuai No.1; breeding and selec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

S539

A

1006-060X(2016)07-0018-03

2016-02-2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J01381);国家星火项目(2015S0067)

陈芝华(1980-),男,浙江温州市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育种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上杭三明市山药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责任有限公司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永武高速上杭段视频系统高清改造方案探讨
治病山药 美味山药
山药记
林深水美佳人茶香——三明市妇联推动茶文化活动综述
山药提早上市栽培技术
我的“魔法山药”
诗意中华 溢彩杭川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启事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在福建上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