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所悲悯的人比你还挣钱
2016-08-25顾怡
顾怡
中国文人墨客的传统,是见到辛苦劳作的百姓.都要悲悯一番的。寒冬腊月卖炭的老翁,正午锄禾的农夫,风波中捕鱼的渔人,在文人的诗句中,都是值得同情的可怜人。自然,农业社会,劳力的价格并不高,商业也不发达.卖苦力的人,收入和境遇,确实比吟风弄月的文人们要差不少。文人从高处俯视,发些众生辛苦的感叹,也颇合情理。
需要辛苦劳作的行业,现代社会也不少。在写字楼吹空调的上班族,或是各色文艺青年小清新们,也是颇流行关怀“弱势群体”的。在朋友圈里发张寒夜里的环卫工人,或是清晨的早点小贩的图片,配上一些鸡汤文字,即刻可获点赞无数。
其实清晨早起卖力的人,不只是早点小贩。NBA篮球明星科比,也曾说过“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是什么样子吗?我知道”的金句。然而并没有人去悲悯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高强度训练的科比,只有羡慕膜拜而已。看来,几点起床和劳动强度如何,并非小清新们是否投以悲悯的关键,只是收入而已。
那么,如果小清新们发现卖劳力的小贩,经济收入也并不差,甚至可能胜过自己,不知又该作何感想?媒体近日报道,山东临沂有一个村子,村民们在上海经营早餐煎饼,每个摊位年利润25万,多位村民已经在上海买房等等。
记者是这样算的:按每个煎饼卖5块钱、成本1块钱计算,每天至少卖出200个煎饼,每月毛利为2.4万元,一年毛利为28.8万元。一个家庭有三个摊位,一年毛利86.4万,扣去三个摊位每月租金一万,一年净利近75万。而2014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710元,瞠乎其后。
当然,这个收入的计算,可能有夸大之嫌。记者还说“整个上海市区90%的煎饼摊”,都来自这个村子,不知有没有经过调查?但城市中辛苦劳作的人,或卖早餐,或贩肉菜,或送快递,或搬砖砌墙,或替人打扫家居,每月所获,高于不少写字楼中的白领,乃至在城中买房置业,也早已不是新鲜事。
有个段子说,上海陆家嘴地铁口有卖水果的小贩,去高档写字楼上班的小白领每天都会买上一袋水果。几年之后,因为租金上涨,小白领搬到更遥远的郊区;小贩在陆家嘴地铁口买房置业了。这反映了某种真实。
悲悯同情,往往基于某种优越感。维系优越感的,往往是更高的收入或社会地位等。但当你蓦然发现,你所悲悯的“弱势群体”收入比你还高,那种滋味不好受。农民工起薪高于应届大学生起薪,已不是新闻。互联网正在摧毁大量传统白领职位,但体力活的行情却一年年看涨。公司文员辞职当月嫂,大学生回炉学技工.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
中国传统有看不起做体力活的心理,“君子不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商业社会,消费者用钱投票,这种心态迟早要扭正过来。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