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秉权陕北民歌的传承者
2016-08-24
陕北民歌系列故事之六
白秉权陕北民歌的传承者
白秉权 1930年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她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60多年来,她从学民歌、唱民歌到编民歌、教民歌、研究民歌,走出了一条传承民歌艺术的道路……
她主演过《刘胡兰》、《一个志愿军的妻子》等歌剧,首唱的《赶牲灵》、《跑旱船》、《买菜》等获好评并灌制了唱片。1958年,由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编唱专集《陕北民歌独唱集》。1986年由她策划、并担任副主编,录制出版了《陕北民歌精选》盒带。
白秉权曾动情地说:“是陕北民间音乐的乳汁哺育了我!”她十多次重返陕北,走访老艺人、民歌手,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掌握了无以数计的民歌、道情、榆林小调、碗碗腔、二人台、说书等珍贵的一手资料,并搜集、整理和改编了不少陕北民歌。如《回娘家》(陕北说书)、《圪梁梁上的二妹妹》、《绣荷包》、《九连环》(榆林小调)、《信天游》、《扛上土枪打游击》等,其中作品《回娘家》获“文艺剧作开拓奖”,《走西口》、《送情郎》、《送大哥》、《枣园来了秧歌队》获“民歌新编优秀奖”,《圪梁梁》(与贺艺合作)获“中华民歌大赛十大金曲将”。
白秉权总结了五个关于演唱民歌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呼吸问题;二是两个基本功问题,科学发声的基本功,和表现作品风格的各种润腔的基本功;三是原生态民歌问题,原生态民歌应该叫民间民歌唱法更贴切,更合适。而且她反对举办原生态唱法比赛,由于原生态民歌是反映各个地区风格特色的独特的传统演绎方法,不同地域的民间民歌有不同的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可比性;四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问题;五是歌唱状态的完整性问题。她早在六十年代就应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王品素教授之邀,给声乐系的全体师生教民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小燕教授曾说:“我们就应请白老师这样的民歌手教民歌,她懂声乐理论,教得好、学得快,嗓子又舒服。”对于学生的演唱曲目,她从理解歌曲,感情处理,风格、润腔、表演风度到台步、眼神、手势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因此,她教出的学生,声情结合较好,能很快地适应舞台演出。
女高音歌唱家邓桂萍说,她最难忘白秉权老师对她的启迪。白老师曾经生动地对她说:“在你的上额中间有一个‘小洞洞’,要把声音唱在‘小洞洞’里”,并交给她把声音"拉直甩高"的技巧。这在当时热衷"走西洋路"的中央音乐学院是件新奇的事情,因为有些人对民歌不屑一顾。邓桂萍却从那些民歌唱法中获得了演唱西洋歌剧的珍贵元素。如今,她之所以能站在世界歌剧舞台上主演《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声音处理上,都揉进了中国民歌的唱法技巧,使角色韵味别致,在艺术上有了独到的突破。
白秉权参加文艺工作63年,从事声乐教学研究50年,嫡传弟子300余人,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为中国的民歌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Bai Bingquan, the inheritor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