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怎样迈上新台阶
2016-08-24敖忠
文/敖忠
文艺批评怎样迈上新台阶
文/敖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论及文艺批评的两段话,文字不多,却切中时弊,在文艺批评的功能、职责、原则与标准等诸多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说。学习总书记论述,真是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应该怎样认识文艺批评的价值功能?习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领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是对文艺批评功能的全面阐释,我们可以大致地从创作和接受两方面来解读。文艺批评首先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成败得失的重要参照。优秀的文艺批评总是实事求是地多侧面、多角度对批评对象作出精细分析、考察和科学抽象,从而揭示其深层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因为掌握着先进的理论武器,其对客观世界的科学把握,可能而且应该比作家、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艺术把握更为深刻、彻底,这是文艺批评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的批评理所当然地成为作家、艺术家验证自己劳动成果的“镜子”、医治其弊病的“良药”,起到“引领创作、多出精品”的作用。世界文艺史上,作家、艺术家因受益于批评而使自己创作不断走向成熟的事例并不少见。18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莱辛在其《汉堡剧评》中就恳切地说道:“如果在我较晚的作品中有些可取之处,那我确知完全是通过批评得来的。……批评据说能把天才窒息,而我自谓从批评得到了一些类似天才的东西。”
如果说“引领创作、多出精品”主要是针对作家、艺术家创作而言,那么“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就不仅仅着眼于创作,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受众的接受了。文艺批评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独特分支,科学的文艺批评在分析、评论文学艺术作品或某种文艺现象所反映和体现的社会生活时,必然地揭示其所深蕴的思想道德意义,让文艺作品所表现的真善美为万千群众所理解和践行,良好的社会风尚自可不断形成。这是文艺批评所必备的又一重要社会功能。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等思想意义为各阶层人民所接受和认同,世代承传,相沿成习,与历代文人、学士的点评、阐发是完全分不开的。
文艺批评价值功能的实现,与文艺批评职责紧密相连。习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文艺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作品,同时也要面对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等,“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八个字,对文艺批评职责作出了完整概括。鲁迅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这本是一个很明白的道理,历来并无异议;可是近若干年来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挟,我们的许多批评却出现了一味表扬、极少批评的偏颇。那些“庸俗吹捧、阿谀奉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把严肃的审美评价沦为低俗的商业炒作不必说了;就是一些较为认真的批评,也少有对于批评对象明显缺点的具体分析。说来汗颜,笔者也是作过一些批评文章的,面对某些作品的缺陷,宁可同作者私下交换意见,形诸文字公开发表时,却也往往是以“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之类模糊语言一笔带过。此类批评乃是对文艺批评职责的割裂,非但对推助创作无益,也严重损害批评的信誉。
鉴于上述情况,习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他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按照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论批评》的说法,“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一个真正爱护作家、关心文艺事业发展的批评家,总是热情、诚恳地指出批评对象的成就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剧作《济金根》的批评如此,恩格斯对考茨基《旧人和新人》、哈克奈斯《城市姑娘》的批评亦如此。这使我特别想到我国现代已故文学大师茅盾先生的文艺批评。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主要领导人,繁忙的政事之余,还做过不少文艺批评工作。分别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读〈新事新办〉等三篇小说》与《怎样评价〈青春之歌〉?》,就堪称“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典范之作。前者对谷峪《新事新办》等三个短篇的优点和缺点一一作出分析,即使对其最为赞赏的《新事新办》一篇,也耐心地指出其艺术表现上的瑕疵;后者针对一种脱离作品所写历史条件,主观、片面地否定杨沫《青春之歌》的意见,明确肯定这部优秀长篇的思想、艺术成就,同时又从人物描写、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十分具体地指出作品尚存的艺术欠缺。这是一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文艺批评。这样的批评无论对作家创作和读者鉴赏,都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应该大力发扬这种优良的批评传统,使我们的文艺批评真正成为“引领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怎样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功能和全面实施文艺批评的职责?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历来关注文艺事业,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留下大量有关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经典论述。中国新文艺的百年历程表明,正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无论创作与批评就都会获得正常、健康的发展;偏离这种指导就要遭受挫折。不必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文艺工作领域的某些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运用是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的。这正是文艺界种种乱象、怪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特别是理论批评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是十分及时的。
按照习总书记指示,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文艺批评,一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二要“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这是摆在理论批评工作者面前的两项重要任务。包括文艺批评理论在内的中国古代文论遗产是十分丰富的,这只要翻阅一下上世纪70年代末期郭绍虞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大本、160余万言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即可知其大要。可惜的是,“五四”迄今,我们的理论批评总是注目于国外,而对自己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除了极少几种文学批评史有粗略梳理和一些零散的理论批评文章的摭拾,并没有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盘点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批评创新的呼声很高,人们也仍然只是引进现代西方流行的心理批评、形式批评、伦理批评等批评模式的某些理念和范畴,而对中国古代文论广泛应用的“神韵”“境界”“风骨”等等殊少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文艺理论教材长期袭用前苏联教材体系,而对于《文心雕龙》这样的理论批评专著中颇成系统的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亦甚少参考、引用。这样的理论批评,势必如习总书记所说“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批评,必须改变这种重外轻中的状况,落实总书记“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的要求。这当然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代文论中的某些术语和概念,而是需要我们联系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文艺工作实际有所创新和发展,使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当代理论批评的话语之中,从而使我们的文艺批评和整个文艺事业真正走上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道路。
“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同样如此。文学艺术创造和鉴赏有其客观的、带普遍性的共同规律,这是我们历来重视借鉴、引进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的根本动因。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正与鲁迅、郭沫若、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老一辈文学家、理论批评家对于近现代西方和苏联文艺理论的借鉴与应用分不开;改革开放以来适时地引进现当代西方某些理论批评模式,对于新时期文艺的多样化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助作用。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面是,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毕竟是在现代西方土壤中诞生的,有的更是西方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的借鉴和引进必须有所批判和选择。这是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历来所强调的。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许多借鉴、引进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选择,“批判”二字更是多年少有提及了。正是这种忽略,导致了文艺工作领域“表现自我”“去英雄化”“纯审美”以及“文化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涌现,不但造成理论批评的混乱,也给文艺创作带来种种不良影响。习总书记论及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时重提“批判”二字,也是有的放矢。“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提出,为振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指出了明确方向。
习总书记《讲话》还谈到“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和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最后还想着重指出,习总书记是把重视文艺批评放在《讲话》的“第五个问题”,即《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一节中来论述的。这就是说,做好文艺批评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既指组织的领导,也包括思想的领导。关于组织领导,习总书记根据文艺工作的规律和当今文艺事业发展的种种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等要求;实现党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则主要是通过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来完成的,这就与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息息相关。优秀的文艺批评总是遵循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来开展的,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具体展示,必然地起着引领文艺事业的作用。这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文艺事业的发展所证实了的。我们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习总书记《讲话》对文艺批评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才有可能真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