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恩师刘宗琴先生

2016-08-23陈梅生

曲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恩师刘老师曲艺

2015年6月3日,我的恩师刘宗琴先生驾鹤西去,离开了她奉献一生的舞台,离开了热爱她也被她深深热爱着的观众。时过一年,亲人们、弟子们、同行们、观众们仍然常常提起她老人家,提起她的艺术、她的生平、她留给我们的那些深切的记忆。

我与恩师结缘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1986年秋,我成为母校“长篇书专业”的首届学生,受聘担任河南坠子大书教师的就是刘宗琴先生,与我同习坠子大书的是李爱红和徐来香,我们三姐妹初见刘老师,那种激动兴奋难以言表,因为刘老师是久负盛名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我们在家乡时就久仰其大名,对她有着万分崇拜,如今能跟从先生学艺,得其言传身教,真是荣幸之至。

在学校学习期间,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并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我们练早功、做早课、绕口令、使简板,基础功课从不放松。上课时更是严肃认真,每一句白、每一句唱、每一个气息运用她都会给我们反复的示范,有时候严格得近乎苛刻,所以每次老师说到“会课”,我都要起个大早,跑到学校附近的水上公园练嗓子、背段子、溜嘴皮、练简板,生怕表现不好受到她的批评。也只有在会课令她满意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一个非常亲切和蔼的老师,才敢在她面前暴露孩子的天性。正是因为学艺之初这种严格的要求,所以直到人已中年的今天,我每次演出都不敢麻痹大意,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严肃、严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这是恩师为我打下的基础,我受益匪浅。

在校期间,我学习了老师的大书代表作《杨家将》,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曲艺团成为了一名河南坠子演员,又随老师学习了她的中篇《李逵夺鱼》《李自成》等经典作品。那时候老师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像在学校时一样严肃认真,她教学不应付,我学习更是不敢含糊,那段时期的学习对我的艺术进步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我的《梅花绽放中原美——陈梅生河南坠子个人专场》专辑中,恩师在重病中接受专访,祝贺我的演出专场成功举办,同时提出了更多的希望,她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令我感动并难以忘怀。

恩师是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但是她只自称“河南坠子演员”。在她心中,艺术高于一切,一部《杨家将》她说了一辈子也改了一辈子;《砸御匾》是一折精品段子,讲述了谢金吾夸官路经杨府,砸了杨家的牌坊、扒了杨家的御匾后被杨排风痛打一顿,谢金吾要去告御状。这一段共十二句唱,十六句词,老师用“中路坠子”“乔派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合而成,把谢金吾“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内心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好不痛快。

人常说“三分唱,七分说”,老师的说表功力十分惊人,表演时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合情合理、对人物命运的评论有情有义,她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磨难、奋斗、收获和快慰都融入到唱词书理之中,豪放中不失细腻,壮美中蕴含深情。她留下了无数的精彩与赞誉,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曲艺事业。

分离一年,恩师的教诲仿佛就在昨天,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的我,自觉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重任。承上启下,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继承,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要求自己不仅要传承恩师的河南坠子艺术,更要继承恩师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 和敬业精神,让恩师刘宗琴先生德艺双馨之魂薪火相传、永照人间!

猜你喜欢

恩师刘老师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春天的样子
《曲艺泉城》
幽默的刘老师
没有难度哪有高度
漫话“戴高帽”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