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图的常见类型和答题模板建构
2016-08-23陆唯梅李丽萍
陆唯梅 李丽萍
地理分布图是指反映制图对象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按内容可具体分为政区分布图、自然要素分布图、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区域综合图。但学生在解读地理分布图时,常出现审题不到位,答题出现思维定式;图中信息提取不准确,图文转换能力不足;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层次性等问题。因此,怎样提高地理分布图判读的准确度成为高三地理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几类常见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并尝试建构答题模板。
一、以区域图为背景的分布图
1.点状分布图
在宏观的区域地图中,很多地理事物的分布都以点的形状出现,如世界主要港口的分布、长三角城市的分布等,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此类试题考查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每个孤立的点上,而是通过点的分布来揭示地理规律,将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规律统一起来,综合考查学生能力。
例1:(2013年四川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图1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问题: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试题解析】结合图例,对比分析东西部城市的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分布方位,可看出西部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城市分布较密集;且多等级较高的城市。
【模板建构】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很多,分布一般呈“众星拱月状”,或沿某个方向分布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地图中的分布方位。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1)。
2.线状分布图
线状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洋流、等值线等。读线状地理分布图要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例2:读河套地区地形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回答问题。
问题: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
【试题解析】根据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由图可知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范围大多在150mm~400mm之间;河套平原为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断陷沉积平原(或位于河谷,地势较南北两侧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其南北两侧小。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所以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增多;另看等降水量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位置(等降水量向西凸出),可概括为北部山区降水相对较多。
【模板建构】线状地理事物分布图以等值线图居多,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变化及其疏密特点。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2)。
3.面状分布图
面状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读面状地理分布图时,要明确事物分布的地理范围。在地图中往往用封闭的界线,或不同图例、颜色表示某种或多种呈面状分布事物的范围和数量。
例3:(2016年全国Ⅱ卷)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3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问题: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的变化特点。
【试题解析】结合图例读图得知,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模板建构】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的试题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常要求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3)。
二、以统计图为背景的时空分布特点
时空分布图能够反映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读图时应看清图表数据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类型,注意坐标图中某线或某点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1.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
例4:(2014年全国Ⅱ卷)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4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问题: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
【试题解析】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每月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可以看出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但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这四个月中又以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2.随空间变化的分布图
例5:(2016年全国Ⅲ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图5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问题: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试题解析】从柱状统计图可看出,河南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具体解释:河南省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模板建构】根据统计图描述时间或空间分布特点,首先需看清图表数据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类型,注意坐标图中某线或某点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4)。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基本类型的图像日趋复杂,各类统计图表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图中隐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学生判读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只有重视判读方法的归纳总结和答题模板建构,方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