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2016-08-23
1936年初,军事学家蒋百里奉国民政府之命赴欧洲考察军事。
这一年,蒋百里55岁。
1901年,蒋百里第一次从家乡浙江海宁远渡重洋,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六年后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获得日本天皇赐刀的特别荣誉。
1912年,蒋百里任保定军校校长,在任期间与日本护士佐藤屋登互生情愫,结为夫妻。蒋百里喜爱梅花,给夫人起了个中国名字“佐梅”,他们生有五个女儿。
他与日本有着很深的渊源。但他一生中的许多时间,都在思考中国该如何对抗这个强大的敌人。
1923年,从天津南下的火车上,蒋百里告诉同行的朋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与日本必有一战。中国的国防应以洛阳、襄阳、衡阳为据点,这三地以及连线的以东地区,我国应利用空间换取时间,消耗和疲惫敌人;此线以西,资源丰富,幅员辽阔,足以成为支撑持久抗战的大后方。
当蒋百里与他的家人来到德国时,这个国家已经被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统治四年。最强大的军队,最精锐的武器,都在等待一个指令:战争。
1936年的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10月,德国、意大利秘密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至此形成。
战争的乌云在欧洲聚集。此时,蒋百里身后的祖国,东北三省、热河省已被日军武力占领;日本军队跨过长城,侵占中国华北,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阴影,越来越强烈地笼罩中国大地。
柏林的一个冬日,满怀心事的蒋百里在郊外散步,居然迷路了。
他敲门问路,出迎的是一位德国老者。
“我同他谈起东方事情来。哪知道这位红颜白发的仙人,他的东方知识比我更来得高明,凡我所知道的,他没有不知道的。他所知道的我却不能像他那样深刻。比方说‘日本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等类。”
“我临走的时候,他送我行,而且郑重地告诉我: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日本人》后记)
“就是不要同他讲和”,是贯穿中国全国抗战的一种气,一种精神。
(摘自“搜狐读书”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