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错字
2016-08-23周云龙
周云龙
年轻的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推介他们的视频项目,其中有一句:让我们一起带上耳机……我的“文字强迫症”又犯了,提醒他:兄弟,是“戴”不是“带”!那兄弟乐了:你老先生真的老了,一看到错别字就敏感,是衰老的标志。现在,年轻人在网上用的不都是这样的错别字吗?
我被他的回复呛住了。老了?错别字已成常态?那倒是,新来同事的简历上,“出镜采访”,好多打成“出境采访”,让我好生羡慕;朋友圈里,“家俱”“鸡旦”“仑库”“侯车室”到处都是;“届”“界”以及“节”往往扯在一起;“坐”“座”,甚至和“做”也常常混淆不清。而就在前段时间,有家新媒体公司招聘新人,记得招聘启事上公开说明,不需要挑错别字的资深媒体人。只关注错别字,确实可能有迂腐之嫌,但是,不纠结字词的规范写法,就意味着会有大胆创新意识吗?不懂。
我当然知道,微信、微博上那些文字多半是在等人、挤车、候机的碎片时间和移动空间里完成的,是在“在线等,急”的状态下推送的,差错疏漏,在所难免。而那些时时登场的错别字,大都是无意而为,常常是输入法惹的祸,譬如,“日”和“曰”,用的是手写,选字看花眼了;“排档”和“排挡”以及“拍档”,是用的拼音,选词时点错了。而现在更流行故意写成错别字,有的尚有意境,譬如,一“网”情深,百“衣”百顺;有的却莫名其妙,譬如,次饭,涨姿势。是拿方言说事,还是故意卖萌?又不懂。
年轻的网友调侃说,通假字,就是古人的错别字,所以现代人怎么就不能打错别字?而那些微信朋友圈里的“键谈”者,文化程度相当,职场背景相似,就算有时慌不择“字”,彼此也都能理解,心照不宣。有人还做过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但是,有一点请别忘记,如果文字的传播涉及第三方,尤其是面向社会公众,就得慢之又慎之。就像你在家里,衣服可以随便一穿,鞋子可以随便一趿,但出门或会客时总得衣衫整齐点,这既事关自身形象,也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错别字引发交流障碍是必然的结果。移动互联网时代,错别字往往一键生成,出现的频率也明显加大了。当此之际,不妨调换下字序,改称它是“别错字”,一语双关,提醒大家注意规范使用文字。学生时代,作业里或考试时,写了错别字肯定扣分;而在职场上,文字上随意、任性惯了,与他人沟通时便会产生误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留下不良印象。至少在我眼里,那些错别字连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形象是要打折的,一来说明他做事情可能一直粗心,二来可见在这件事上他没有很用心。
至于合同文本或法律文书中出现错别字(这方面的事例媒体上屡有报道),代价就更大了,又足以演绎出“一字千金”一类让人拍案惊奇的新闻故事。
(摘自《人民日报》 图/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