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志愿者张秀清的平衡
2016-08-23顾德惠
顾德惠
饮食,不挑不拣
她一辈子没上过班,没拿过一分钱工资——想不到吧,101岁了,上海老太张秀清的名头却越来越多,“最年长的志愿者”、“百岁柏万青”、“感动徐汇”十佳好人好事……尽管如此,她的生活并没多大变化,一家三代住在上海市嘉善居民区一幢三层楼的老房子里,上午看看老姐妹,下午与隔壁小孩逗着玩,顺便管管社区里的“闲事”。
初冬的阳光甚好,张秀清端坐在轮椅车上,由75岁的儿子推出家门散步,和邻居家相互招呼。跟她讲话,不需要大声她都能听清,而且对答如流,思路清晰。不敢相信,这时的她居然100岁了。
一个小保姆领着一个小男孩经过,张秀清便问:“多大啦?” 小男孩答:“我属牛。”旁边的中年人还在掐着指头算,张秀清扶了扶金丝边眼镜,已经准确地说:“属牛的,6岁啦。”
张秀清的体检健康指数基本正常,也无糖尿病等杂症,故而饮食不忌口。她每天早晨8点准时起床。她喜欢食粥、馒头,还爱吃肉粽子;冬天食黑芝麻糊、核桃;夏日吃百合、绿豆汤。午餐和晚餐,儿孙们根据营养常识轮流置办,剔除肥肉,将瘦肉切成细细肉丝,便于百岁老人食用消化。她也荤素都吃,咸甜皆宜,从不挑食,尤其喜欢吃咸蟹、黄泥螺。
她的儿子说:“母亲能吃能喝,能走能言,只是考虑她毕竟年届百岁,为了安全方便,才改为让她坐轮椅车,由家人寸步不离陪伴。”
心态,不卑不亢
“我在这里住了60多年了,就觉得这里最好。好多人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张秀清感慨道。
张秀清出生于1915年11月,19岁那年结婚,跟丈夫从温州来到上海。到上海后,张秀清的丈夫自己经营生意,开了一家玻璃制品厂。创业时期,张秀清跟着丈夫东奔西跑,徐汇、闸北等地都住过。不过,张秀清从来没去过工厂。“别人当老板娘都要指手画脚的,觉得自己不得了,我就从来不去。”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他们在嘉善路定居,从此一直没离开这里。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张秀清家拥有了小区第一台电话。有人来用电话或者叫人来接电话,她都有求必应。“后来小区里又装了部电话,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没人去他们家,都来我们家打。”说起这些,张老太笑眯眯的,带着些许小得意。后来,家里有了冰箱、电视,张秀清也喜欢跟邻居分享。
上世纪50年代,上海就有了居委会,最早叫居民福利委员会。居委会组织居民防火防盗、识字扫盲,还为居民调解纠纷。那时,张秀清当过居委会的义务调解员。
后来,张秀清当了医生的二女儿,被下放到陕西一采石场。当时外孙女刚出生,张秀清去带小孩,吃住艰苦倒还能忍受,最让她没法接受的是旱厕,“踩都没地方踩”。不过,张秀清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直把小孩带到两三岁。张秀清85岁那年,当年在采石场出生的外孙女也生了孩子,张秀清又乐颠颠跑到美国带重孙去了。
与她同住的是二儿媳,进门40多年,婆媳俩从来没拌过一次嘴。二儿子潘先生说,她们倒像是母女。出去吃饭、陪老太配药,两人亲密的样子,总让不明就里的人赞她“女儿孝顺,好福气”。
几年前摔了一跤,张老太躺在床上3个月,都是媳妇仔仔细细照顾。老太年纪大了肠胃不适,中午吃面、晚上喝粥,也是媳妇一顿不差安排周到。“这样的媳妇太难得了!”孙媳妇进门,也住在一起,也是“像女儿一样”被家里接纳。张老太还跟孙媳妇说:“要向你婆婆学习。”
老太太一直秉承家训。她说,“我家老人语:人生在世要孝顺,子必孝亲,弟必敬兄,幼必顺长,卑必承尊。”
生活,不急不躁
住在附近的居民间有矛盾,只要热心的“潘家姆妈”出场,大家多少卖点面子。张秀清也练就了“一碗水端平”的本领。她说的话人家愿意听,因为不止说说而已。家长里短,处理婆媳间、夫妻间的家务事,她有十足的话语权。
邻居家经历的是一出俗套的“婆婆、媳妇、小姑”家庭剧:媳妇跟着丈夫从外地退休回上海,与婆婆、小姑住一起,外地媳妇觉得受排挤;婆婆嫌她“江北人”,似乎事事偏向小姑,丈夫又态度含糊,不愿意掺和。
“这事就是男人不好,不会哄。”张秀清这么想,可不敢这么跟邻居媳妇说,“说得好,一家人和好;说得不好,反倒引起世界大战。”
她灵机一动,决定从小辈入手,先把媳妇拉到一边,慢悠悠地说:“你家先生是个老实人,你不要把他这个三夹板难煞了。你和婆婆、小姑几十年没生活在一起,凡事总有个适应过程。要相信婆婆,对她来说,你们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又去劝婆婆:“儿媳跟你儿子在外地几十年不容易,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总归与上海不同。作为婆婆,侬要一碗水端平啊!”慢慢地,婆媳俩都放下了成见。
对面一户人家,住着老母亲、媳妇和女儿;唯一的男丁出国打工之后,就对家里不闻不问。等到母亲去世,男子从国外回来却只为争遗产,把他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吓得手足无措。张秀清搬了一把凳子坐在他家门口,对女孩说:“我就坐在这里,有啥事情有我在。”
张秀清儿子回家,看到母亲坐在对面,问她干吗。张老太说:“帮小囡看牢房子,不要给人占了去。”儿子劝她,热心也要量力而为。她点点头,说心里有数。
弄堂里有个年轻人总喝酒惹事,邻居们敢怒不敢言。张老太听说后,专程到弄堂口候他:“侬夜里不要瞎吵。侬一吵,我就睡不着了。”看到“老祖宗”寻上门来,小伙子马上顺服:“侬讲的话我会听。”
只是没过多久,年轻人再次喝醉,与邻居大打出手,还把劝架的人推倒在地。张老太看到,关照旁边准备劝架的老人:“这小囡人来疯,谁去劝都要吃亏,只有一个人能镇住他,我去去就来。”张老太快步奔出弄堂,找来小伙子的母亲,几句话就把小伙子劝服了。
当然,张秀清割舍不下的,还有一帮老姐妹。有个姐妹的老伴过世,她一时受不了,人变得恍恍惚惚。张秀清就天天上门,坐在她身边打打毛线。虽然一言不发,却让人感觉很温暖。
如今年事已高,张秀清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家里享受安闲的时光,不过让她欣慰的是,社区里仍然活跃着一群精通法律、热心公益的年轻调解志愿者。张秀清说,别看她101岁了,可是心不老,邻里有了矛盾,只要她知道了,还是要亲自出马的。没错,她还是那个爱管闲事的亲切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