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解读
2016-08-23李荣妮
[摘 要]2014年上映的《少年时代》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提起林克莱特,人们便会想到其最著名的作品《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系列三部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长镜头和对白,作为情感片却没有情感爆发的顶峰,一切如同涓涓细流。《少年时代》继承了“爱在”系列的风格,其剧情甚至要更扁平化一些。文章从纪实化影像、日常化叙事、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解读《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少年时代》;理查德·林克莱特;艺术风格
2014年上映的《少年时代》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提起林克莱特,人们便会想到其最著名的作品《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系列三部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长镜头和对白,作为情感片却没有情感爆发的顶峰,一切如同涓涓细流。《少年时代》继承了“爱在”系列的风格,其剧情甚至要更扁平化一些。影片描绘了一个男孩的惶惑不安、闹腾的家庭剧和日常的煎熬。[1]小男孩儿梅森是影片叙事的核心,影片中梅森从6岁成长到18岁,而影片之外,摄制组也拍摄了12年。这种创作手法的最大好处,就是无须劳烦化妆师就可以真实地展现梅森及其周围人在12年间的沧桑变化。而每一次梅森的成长,都是真实的成长,这种纪实的风格会不断带给观众惊喜。而影片在剧情上也波澜不惊,保持了林克莱特作品一贯的风格。《少年时代》聚焦的是梅森及其周围人的平凡生活,可以说平淡无奇。但这种日常化的叙事风格却能带给观众内在的感动,因为片中展现的正是观众所忽视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影片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非常丰满,除去主人公梅森以外,母亲奥利维亚和父亲老梅森这两个配角也十分成功。文章即从纪实化影像、日常化叙事、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解读《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一、纪实化影像
作为一部成长题材的电影,《少年时代》浓缩了12年的时光,其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点,莫过于纪实化的影像风格。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机位选取、视角聚焦、推拉摇移等,都会对影像的风格产生影响。要营造纪实的影像,跟拍、抓拍、抢拍是创作中必要的拍摄手段。[2]而手持摄像、晃动镜头等,也会带来一定的真实感。不同导演倾向于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影像的纪实性。林克莱特在《少年时代》中使用了跟拍的手法来营造一种真实感。
跟拍,指拍摄过程中摄影机跟随被拍摄主体一起运动进行原生态的记录,摄影机与拍摄主体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跟、后跟、侧跟等。跟拍的角度使观众可以以摄影机的视角,追随拍摄者进行观察,从而产生良好的代入感。《少年时代》中,不止一次使用了跟拍的手法。如,影片中,母亲奥利维亚在梅森6岁时结束了又一段婚姻,她带着孩子搬到了休斯敦。跟拍镜头记录了梅森起床后的忙碌景象。梅森先是拿下书包,然后胡乱地将教科书和作业放进书包内,然后拿起书包走向厨房。此时镜头从梅森的身后跟拍,跟随梅森走过廊道,进入厨房。此后,手持摄像跟随姐姐萨曼莎从炉灶到餐桌,姐姐开始以怪异的语言嘲讽梅森,并因此引发了二人的争吵。镜头真实记录了梅森早晨的繁忙以及姐弟俩从早上就开始了一天的吵闹。类似的,梅森放学时,碰到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女孩儿吉尔,并和她聊天。林克莱特在此处使用了前方跟拍的镜头方式,二人朝镜头的方向走,梅森步行而吉尔骑着单车,两人开始了闲聊。外表阴郁寡言的梅森与吉尔在一起时,展露了少有的笑容。青少年之间的沟通非常顺畅,从家庭闲扯到朋友、书籍、小城、聚会等,两人聊的目的性不是很明显,但却轻松而愉快。林克莱特通过跟拍,将青少年成长的点滴记录下来,带给观众纪实的美感。
一般而言,为了达到尽可能客观的目的,纪录片不会采用主观镜头。而《少年时代》并不是纪录片,它是一部剧情片,只是风格上接近纪录片而已。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而这种镜头的视角通常是从主人公梅森的角度出发的。观众透过主观镜头,可以窥知梅森的心境。如,母亲为了照顾姐弟二人,错过了与丈夫一同参加聚会。在姐弟二人上床休息后,继父回来了,而母亲与继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听到二人争吵的梅森偷偷溜下床,躲在门口探头窥视。镜头中,梅森在门边探出了半边脸,而镜头一转,则变成了夫妇二人的争吵场景。此时,镜头的左侧画框有一部分被遮挡而呈现模糊状,实际上这个位置就是门框所在,这显然是一个主观镜头。之后,镜头在梅森震惊的眼神和吵架的二人之间来回切换,将夫妇的不和谐带给孩子的影响真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如,姐弟二人与一年多未见的父亲老梅森见面,三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在晚餐时间,父亲将姐弟俩送到了母亲的住处,而按照约定,应该是外婆送二人过来。母亲见到父亲在自己的房内很不高兴,她将老梅森叫到了房子外的庭院中。姐弟俩急忙跑到楼上观看。此时,镜头再一次以主观视角,呈现了姐弟二人所见:父亲和母亲又发生了争吵,虽然听不清,但从二人沟通的结果来看,显然他们之间很不愉快。影片中,主观镜头以青少年的视角,带给观众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这种镜头视角,不仅没有损害影片的纪实风格,还使纪实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日常化叙事
所谓日常生活叙事,最早出现在文学中,是指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形态。[3]在电影中则表现为对宏大、崇高的消解。通常的好莱坞电影,为了收获较高的商业价值,会纠集豪华的明星阵容,集成了电影史上最具动人心弦效用的那些技术手法和情感逻辑,它们容纳了短时间内观众能够沉迷的一切因素,其目标是娱乐我们,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遮蔽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受。[4]而《少年时代》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将日常生活的真实与平淡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重温生活的质感。
《少年时代》的情节简单,戏剧冲突也不明显,这是其日常化叙事的首要方面。影片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少年梅森的成长。影片记录了梅森从6岁到18岁的12年历程,其间穿插了其父亲、母亲各自的生活。梅森的成长与每一个男孩儿的成长差别并不大,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在梅森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要找出梅森的特殊之处,也只能说他成长在单亲家庭,随着母亲走进一段又一段的婚姻,他与自己的生父相处的时间较少。但在现代社会中,梅森这种家庭状况,显然也称不上特殊。而梅森的成长过程,也几乎与所有正常的男孩儿如出一辙。童年时的梅森充满好奇心,贪玩好动,他喜欢看动画片,喜爱读《哈利·波特》,对外面的世界懵懵懂懂。少年时期,梅森开始变得叛逆,与同龄人相比,他多了一点阴郁的气质。梅森开始早恋,开始接触成人世界的东西,并喜欢上了摄影。而青年时代,梅森更加成熟,他开始打工赚钱养活自己,经历失恋,高中毕业并进入大学,其所经历的轨迹可以说平淡无奇。影片通过记录梅森的日常生活,让观众见证了一个人在12年中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而观众也在品味他人浓缩的人生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试想,如果影片过度戏剧化,就会失去了平常人生活的真实感。而如果煽情的桥段很多,则同样会使影片远离生活。而正是通过日常化叙事,影片将平淡的生活变成了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史诗。
影片朴实的镜头语言,是其日常化叙事的表现形式。影片没有华丽的剪接,而且快速剪辑也十分少见,整部电影可以说舒缓、流畅。如,在表现父亲与梅森、萨曼莎关系的和谐融洽时,导演用长镜头来展现充满亲情的一家。当梅森数完5个数字后,他开始和姐姐、父亲玩捉迷藏游戏。三人围绕一个石墙、石柱构成的艺术品来回穿梭,在半分钟的时间内,机位、聚焦等都不曾发生变化,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也在悄无声息中感染了观众。当然,影片的镜头语言朴素但并不等于单调。如,在拍摄梅森与父亲露营的桥段,镜头就十分富于变化。父亲开着车走在乡村公路上,而摄影机的视角则是从车内向外平视,随着车辆以不快的速度前进,道路两旁的景色尽收眼底。在经过一个缓坡的高点,镜头切换为侧面对准车辆,并且随着车的移动摇动镜头跟随车辆,此时,蓝天、绿树、原野尽收眼底。在白色的岩石和湖泊区域,镜头则改为全景和远景,绿树、岩石、清澈的湖水,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三、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影片中较为成功之处,尤其是奥利维亚和老梅森这两个人物,他们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主流。时间、空间的流转,成为影片塑造人物的重要媒介。
首先来看奥利维亚。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的父亲老梅森的“不着调”使她坚决离婚,并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她在工作的同时读取学位,走上了一条自立自强的道路。但奥利维亚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择偶的问题上,屡次看人走眼。她选择的人表面上都有着正当的职业和光鲜的外表,但相处之后才发现,他们或者缺乏责任感,或者酗酒,或者心胸狭隘等,都不是合格的父亲和丈夫人选。奥利维亚的每一次婚姻结束,她都会选择搬离那个地方。影片中,空间的改变与人的境遇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奥利维亚最常出现的空间,就是家庭空间。在这里,她可以卸去伪装,展露出真实的自己。奥利维亚虽然表面上很坚强,但当她真情流露时,观众也可看到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的艰难。如,当醉鬼教授发脾气吓到孩子后,奥利维亚和梅森姐弟搬到了朋友家暂居。面对萨曼莎的一连串逼问,奥利维亚多是回答“我不知道”,最后她情绪失控,放声痛哭。面对时光的流转,奥利维亚也逐渐走向了衰老。梅森离家上大学时,呆坐在墙角的奥利维亚忍不住啜泣,儿子的离家使她认为这是她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个女人的自强自立,但她不再年轻的面容,也让观众慨叹时光的无情。
在塑造老梅森这个人物时,影片同样展现了时光对一个男人的雕塑。在梅森、萨曼莎还年幼的时候,老梅森是个摇滚青年,他没有正当职业,在阿拉斯加混日子。而梅森成长为青年时,老梅森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且又有了孩子。他变得具有家庭责任感,而且他还尝试着资助梅森上大学,尽他做父亲应尽的责任。老梅森虽然没有整日陪在孩子身边,但他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也起到了父亲的引导作用。老梅森经常在家庭空间之外出现,而他承担父亲角色的义务,也是在这些空间。如,当从社交网络上了解到萨曼莎已经交了男友时,老梅森以萨拉·佩林17岁的女儿怀孕的事例告诫女儿,并教给她避孕的方法。这里的空间是餐厅,作为父亲,告诉女儿这些事本就有些勉为其难,开放的空间更增添了老梅森不好意思的感觉。但为了女儿的健康,老梅森也只能这么做。类似的,在了解到儿子在上大学前失恋了,老梅森疏解儿子的烦恼,并帮助他走出失恋的阴影。这里的空间则变成了摇滚乐队的训练场地,这里有老梅森喜欢的音乐和啤酒,他和儿子可以敞开心胸来聊关于青春的困惑。虽然老梅森在青年时代未能承担做父亲的责任,但他在梅森从少年迈向青年时代的过程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梅森的艺术气质,很大程度是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影片中的老梅森,同样经历了12年的衰老过程。在观众的眼中,他也从放荡不羁的摇滚青年蜕变为成熟稳重的中年人。
综上,在如今这个消费时代,理查德·林克莱特能够静下心来用12年拍摄一部电影,就足以令人感动。影片没有大的波澜起伏,林克莱特用平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一部男孩儿的成长史娓娓道来。观众从中看到了别人的人生,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林克莱特对艺术的执著,使影片脱离了好莱坞的商业语境,成为艺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霍利·威利斯,张颖.关于时间——理查德·林克莱特令人惊奇的《少年时代》[J].世界电影,2015(03).
[2]赵建军.纪录片拍摄的常用方法[J].新闻传播,2011(07).
[3]董文桃.论日常生活叙事[J].江汉论坛,2007(11).
[4]顾峥.遗落的仪式——评影片《少年时代》[J].艺术评论,2015(04).
[作者简介]李荣妮(1982— ),女,云南曲靖人,硕士,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