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林肯》看历史叙事的影像维度

2016-08-23李艳

电影文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斯皮尔伯格林肯

[摘 要]拍摄历史人物题材的电影,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纪实,即以史料为依据反映历史人物的生平;一种是戏说,即历史人物只是一个空壳,其言行完全是虚构演绎的。而对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电影则更倾向于纪实性。斯皮尔伯格选择以接近纪实影片的风格拍摄《林肯》,影片上映后,票房、口碑的双丰收证明了其选择的正确。文章从纪实性视角及内容的选取、场景的巧妙营造、真实多元的人物塑造三方面,分析《林肯》在历史叙事下的影像维度。

[关键词]《林肯》;斯皮尔伯格;历史叙事

拍摄历史人物题材的电影,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纪实,即以真实史料为依据反映历史人物的生平;一种是戏说,即历史人物只是一个空壳,其言行完全是虚构演绎的。[1]而对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电影则更倾向于纪实性。如中国的儒家大师孔子、美国的总统林肯等,很少有影片从戏说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斯皮尔伯格选择在美国受万人敬仰的林肯为拍摄对象,必然要承受一定的压力。直接促使斯皮尔伯格下决心着手进行《林肯》拍摄的原因,是桃丽丝·吉恩斯·古德温的畅销巨著《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的问世。[2]斯皮尔伯格有了坚实的素材用以改编,但下一个难题是,他必须以林肯的视角来看待那段历史以及恰当选取影片内容。可以说,要做到进入传主的视角,必须要对传主的生平和思想极为熟稔,这也是斯皮尔伯格从2000年便开始准备这部电影,直到十几年后影片才问世的原因之一。同时,限于影片的时长,斯皮尔伯格与编剧托尼·库什纳在改编时,不惜删去大量原著中的情节,包括林肯本人并未亲历的南北战争正面战场以及林肯死后四个月内美国人民的悲恸和政局变动,从而保障全部叙事都以林肯的视角进行。斯皮尔伯格选择以接近纪实影片的风格进行拍摄,影片上映后,票房、口碑的双丰收证明了其选择的正确。文章从纪实性视角及内容的选取、场景的巧妙营造、真实多元的人物塑造三方面,分析《林肯》在历史叙事下的影像维度。

一、纪实性视角及内容的选取

《林肯》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内容的来源,均是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国南北战争史。如何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较为枯燥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无疑成为影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影片切入的时间点十分巧妙。影片开始于1865年南北战争詹金斯战役,而收束于林肯遇刺,影片叙事的核心在于宪法第13号修正案的通过。这一时间点的选取在此前的林肯生平电影中少有涉及,因此显得颇为新鲜,且观众对于对美国历史影响深远的第13号修正案的通过经过并不熟悉,因而容易引起观众观看的欲望。影片虽不是将林肯生平一板一眼地还原,却在一定程度上将林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迹进行了再现,反而显得精华尽显,不显繁芜。可以说,《林肯》讲述历史的成功之处,首先便在于这一时间点的择取。

其次,影片取材于历史事件,因此还原历史场景、再现林肯的生平便成为影片的基本要求。《林肯》在人物的对话以及布景上,均做到了对历史的高度还原。不仅林肯数次知名的演讲再现于银幕,其他重要角色的对白也极为精彩,且富有时代特色。在众议院的数次辩论中,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相互驳难,其台词大多冗长艰涩,却逻辑清晰、论点鲜明,与议员们大多出身于律师的身份十分契合。主人公林肯更是动辄长篇大论,而思路却丝毫不乱,显示出其长于演讲、论辩技巧高超的人物特点。在影片中,演员们的言说方式,基本遵从了19世纪美国上流社会的话语,其语言雍容,即便是在十分愤怒时也不失风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极为相称。此外,无论是总统夫人的服装首饰还是总统的车马座驾,均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一致。白宫与众议院等内部场景,也均有着较高的历史还原度,使观众在观影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所有这些,均使得影片极具现实感,使影片的纪实风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强化与彰显。

最后,《林肯》中的事件与细节虽然均严格采自历史,然而亦表现出超越历史的眼光与视角。影片并非一味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表现出当代人对于林肯的解读。在影片中,林肯为使修正案顺利通过,不惜遣人以贿赂的方式来取得选票。这一事件之真实性自然待考,也显然与美国国民心中完美总统的形象有相悖之处。然而,就影片所提供的历史语境来看,林肯无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以说,影片是按照现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林肯进行重构,其形式虽然是纪实性的,然而其传达的精神却仍然是属于现代的。林肯的言行举止,并非全然遵照历史上的言论,而是依照导演乃至演员对于林肯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这一历史人物展现了现代的美国精神。在影片中,除林肯外,其他人物也不乏这样戏剧化的表现。如修正案通过时,众议院的议长主动要求投票,表达其政治立场,为这一历史性时刻做了最好的见证。这种戏剧化的表现方式,未必符合历史事实,然而却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含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教化意味。这种细节的设置,使得影片的内在情感更富有张力,也在同时反映出影片源自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的艺术创作理念。

二、场景的巧妙营造

影片对于场景的巧妙营造,有两处最为卓著。首先是核心场景的突出与建构。纵观《林肯》全片,不难发现影片对于核心场景的营造自有其独到之处,显示出高超的表达技巧。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众议院场景的布置与突出。众议院作为美国最高立法机构,对于美国政治格局的走向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影片中,众议院作为核心场景的屡次出现,对剧情的发展亦有着重要意义。

影片中出现众议院共计四次,每一次都使影片剧情出现转折,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显示出导演斯皮尔伯格高超的历史叙事技巧。如,第一次出现众议院场景时,林肯提出的第13号修正案正处于极为艰难的阶段。南方的民主党议员对于林肯的第13号修正案嗤之以鼻,并竭力反对,甚至出现了对林肯的人身攻击与侮辱。而北方的共和党议员则极力促成修正案通过,双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场面显得剑拔弩张、火星四溅,显示出众议院中两党势不两立的对立状态。影片将这场辩论固定在众议院的圆厅中,两党在其中互相攻讦驳难,唇枪舌剑,整个镜头一气呵成,双方之辩论虽然激烈万分,却不显混乱,两派代表相继发言,显得条理清晰,而又不拖泥带水,在陷入混乱后戛然而止,显示出高超的电影拍摄技巧。此后,众议院又在影片中出现两次,每一次均可视作是影片的一个小段落。可以说,《林肯》中众议院的四次出现,使得影片看起来段落分明,每一次大的剧情转折,均会牵动众议院中议员们的表现,并为随后的事件展开埋下伏笔。

其次是梦境的巧妙设置及隐喻。《林肯》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却不拘泥于单纯地还原历史,而是通过截取林肯生平的代表性事迹,阐释导演所理解的林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林肯的内心世界,梦境这种惯用的表现手法也见诸影片中。影片开头,林肯梦见自己在黑暗中乘坐一条小船在飞速前进,他感到了强烈的孤独。弗洛伊德认为:“无论如何,梦总有一种意义,即使是一种隐意;做梦是为了代替某种其他思想过程,只有正确地揭示出这个代替物,才能发现梦的隐意。”[3]通过梦境,观众可以窥得林肯内心的焦虑不安以及他对于通过修正案的决心,这实质上是一种隐喻。正如总统夫人玛丽所说的那样,小船意味着第13号修正案,而林肯,则注定在通过修正案时陷入孤独的境地。他的决心与伟大,在一开始并不能为人所理解。总统夫人认为修正案可能会损害林肯的名誉,而国务卿也认为林肯很难取得修正案的成功。可以说,从一开始,林肯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也对修正案的通过不甚看好,此时林肯的内心无疑是孤独的。然而,梦境中的林肯虽然孤独,其乘坐的小船却是飞快前行,这隐含着修正案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影片对林肯梦境的设置,不仅没有削弱影片的历史感,反而使得林肯这一人物更加真实可感,且使全片更具有深邃的意味,更富有层次感。

三、真实多元的人物塑造

《林肯》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这主要表现在林肯以及周围人物的群像。第一,影片成功再现了历史伟人林肯的复杂人格。林肯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如何使其再现于银幕,是斯皮尔伯格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斯皮尔伯格长于将英雄人物全面、多角度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几位士兵并非均是悍不畏死,他们也有挣扎、恐惧与怯懦,他们也会在经历中成长,最终出色地完成任务并成为英雄。在塑造林肯的形象时,斯皮尔伯格使用了类似的方法。

林肯在影片中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其果敢坚毅与冷静睿智。在影片中,林肯的信念无比坚定,在所有人对第13号修正案不甚看好时,唯独他坚持着解放黑人的信念,竭尽全力使修正案顺利通过。当内阁不理解林肯为何要如此急切地通过修正案时,林肯用他高超的演讲技巧以及展现出的坚决信心,取得了内阁的支持;当国务卿因为争取选票不力而向林肯抱怨时,林肯却依然不愿放弃,激励其继续努力,最终促成了修正案的通过。影片在展现林肯坚毅冷静的同时,又从未忘记将林肯作为一个真实可感的个体进行塑造。林肯擅长演讲,且生性诙谐幽默,他常常能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尴尬气氛化于无形。在杰佛逊市的乔利夫妇向林肯申诉其土地被非法侵占时,林肯先以一个故事开场。这一看似无关的举动,却反映出林肯并非冰冷严肃、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而是一位真正关心民众权益、亲切可感的领袖。同时,林肯也并不是永远都能够保持冷静,在他推进修正案通过的关键时刻,家庭生活亦对他有所掣肘。他的夫人由于二子威廉的去世,精神一直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他的长子罗伯特渴望参军,与林肯夫妇的意愿相悖,父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在家庭的纠纷中,林肯也会发怒,不仅与妻子争吵,还打了长子一记耳光。这些镜头的出现看似与影片主旨并无牵涉,却使林肯的形象富有人情味,而非一个冷冰冰的历史人物,且更反衬出林肯促使修正案通过过程的艰辛,彰显其意志的伟大。这些镜头,使得林肯由一个符号化的人物转变为一位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的人,比起一味宣扬林肯的伟大,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第二是影片对于两大对立阵营群像的生动刻画。《林肯》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优秀的配角人物,使得影片的历史感大大增强,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4]尤其是民主党及共和党两个对立党派的代表人物,在影片中均有优异的表现。首先来看共和党。共和党议员大多来自北方废奴州,倾向于废除奴隶制,其代表人物是斯蒂文斯议员。斯蒂文斯议员身为一位为废奴运动而奋斗终生的共和党人,在众议院的数次辩论中对于民主党气焰的打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影片最后,斯蒂文斯先生将修正案的原件拿回家中,他的妻子正是一位黑人妇女,真相随即揭开:斯蒂文斯先生力求通过修正案,解放黑人的奴隶身份,也是为了自己的爱侣。这使得斯蒂文斯先生倔强顽固性格的背后平添了一抹温情的色彩,使得他成为全片中除林肯外最抢眼的角色之一。民主党方面,彭德尔顿与伍德议员均是竭力反对修正案的代表,他们均表现出飞扬跋扈、顽固无比的民主党人嘴脸。他们的嚣张与顽固,使观众得以认识到修正案通过之艰难。彭德尔顿与伍德作为影片中的角色无疑是令人生厌以及不快的,然而,正是这些演员的出色表演,才使得影片的冲突显得尤为真实可信,富有张力,也使最终修正案的通过显得弥足珍贵,更映衬出林肯的伟大。

综上,《林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与场景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虚构,其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真实可信。《林肯》全片的叙事始终节制而冷静,其内核却充满了重塑历史人物的热情与决心。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叙事方式也为今后的历史题材电影提供了某种范式,或将成为衔接历史与影像转化的经典案例。

[参考文献]

[1]孙庆.“荧幕历史”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肯特·琼斯,珞珈.无限空间的君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林肯》在探讨美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世界电影,2013(03).

[3][奥]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2.

[4]高芳卉.论《林肯》走进观众“期待视野”的艺术[J].电影文学,2014(22).

[作者简介]李艳(1980— ),女,山东东明人,硕士,开封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斯皮尔伯格林肯
林肯航海家
林肯的自嘲
林肯的幽默
诡异!斯皮尔伯格看这部片时房门突然被反锁!
鱼有多大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安静从容 林肯MKX
“卖身契”成就国际大导演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
电影大师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