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炮儿》:新时代的游侠江湖

2016-08-23冯恩玉

电影文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老炮儿游侠江湖

[摘 要]侠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中游侠行为基本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侠文化的影子,侠义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仰慕和崇敬。电影《老炮儿》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北京老百姓的“血性江湖”。老炮儿们的游侠精神主要体现在与传统儒家思想相吻合的仁、义、礼、信。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使当代游侠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使其江湖侠义精神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江湖;游侠;《老炮儿》;仁;义;礼;信

电影《老炮儿》是由管虎执导,冯小刚、张涵予、许晴等主演的京味儿电影。该片于2015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举行了全球第一场公开放映,获得了国际国内权威媒体的高度赞扬。冯小刚凭借该片斩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北京老百姓的“血性江湖”。影片中六爷(冯小刚饰)曾是名震京城、称霸一方的“老炮儿”,如今被时代抛弃,年过半百,孤身一人,在胡同深处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却不料自己年轻气盛的儿子晓波(李易峰饰)卷入了与新一代“小爷”小飞(吴亦凡饰)的纠纷中。为了救儿子,六爷重出江湖,召集昔日老友灯罩儿(刘桦饰)、话匣子(许晴饰)、闷三儿(张涵予饰)等助阵,试图用自己的规矩摆平这起纠纷,却无奈地发现,时过境迁,老规矩已经不合时宜,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自己的身体,早已今非昔比。迟暮的六爷失去了当年的威风,江湖道义在现代社会的钱权政治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然而,六爷没有轻易屈服,他极其“讲究”,坚守自己的“规矩”,誓死捍卫自己充满江湖侠义的精神世界。但是,无论六爷如何努力,传统的游侠江湖在经济迅猛发展、人情渐渐消磨的新时代大势已去,“小炮儿”们逐渐替代了“老炮儿”们。以六爷为代表的“老炮儿”的侠肝义胆与以小飞为代表的“小炮儿”的唯我独尊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实际上是新旧价值观的对比,拷问着经济大潮中当代中国人的内心,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所在。

一、游侠、江湖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1]3181侠文化研究者刘若愚在其专著《中国之侠》中认为不应把游侠看成一种社会阶层,他们是个性鲜明、坚守自己的信念、固守自己的行为方式的一群人。[2]陈宁认为,游侠即有不畏国家法律而为人排忧解难之行为的人。[3]李金鲜、崔向东抓住游侠的身份属性、存在方式和精神世界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认为“私”“游”“义”是游侠最核心的基本特征。私,是从游侠的身份属性而言的,游侠是游离于王权秩序之外的社会群体,是民而非官。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广结交,二是聚徒属。义,是游侠的精神内核与行为准则,是侠之为侠的内在属性,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施恩与人,不求回报”“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4]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游侠”与“江湖”紧密相连。文学上的“江湖”最早出现在《庄子》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5]后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言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1]3257诗人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江湖”一词逐渐产生了“远离朝廷、王法不及的自由之地”的含义,这与游侠崇尚的无视王法、追求正义相吻合。江湖也有了新的含义,即游侠行侠仗义的活动场所。到了唐代,江湖一词逐渐演变为武侠的概念。如《谢小娥传》云:“小娥父蓄巨产,隐名商贾间,往来江湖。”[6]后来有了以江湖命名的武侠小说,如《江湖奇侠传》《江湖侠义英雄传》《笑傲江湖》。

二、《老炮儿》中的游侠江湖

作为历史的产物,游侠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游侠产生于春秋末期,兴盛于战国时期,西汉末期融入豪族而消亡。进入现代社会,游侠行为基本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侠义精神、侠文化的影子。

北京俚语中,“老炮儿”原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在电影《老炮儿》里,“老炮儿”则代表着与世脱节却有血性、有担当的人。电影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侠义精神的现代江湖社会,主要讲述了以六爷为中心的现代游侠们的行为作风。六爷是个归隐胡同、心怀侠义的老江湖,始终固守着自己的江湖“规矩”,为了践行自己的价值准则,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电影《老炮儿》中老江湖的游侠精神主要体现在与传统儒家思想相吻合的仁、义、礼、信,还有江湖所崇尚的报恩、复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武力解决争端的行为方式。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是所谓“仁”。作为老江湖的六爷经常把“仁义”二字挂在嘴上,他心地善良,行为处处体现着“仁”字。六爷的儿子晓波因将官二代小飞的法拉利座驾划伤被扣押了,对方要求赔款,甚至极其嚣张地声称“三天之内不赔,要他条腿”。此时的六爷心急如焚,正千方百计筹钱以早日赎回儿子。囊中羞涩的六爷回家路上见到一位求助的女大学生,他顿生恻隐之心,毅然捐助了两百元并且“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六爷去找早年的兄弟洋火儿借钱,从洋火儿公司出来后遇到轻生者欲跳楼,一群人在围观、起哄,“跳啊,孙子”“一咬牙,一闭眼,你跳啊”“跳下来就舒坦了”。六爷看不惯这种人心冷漠,当时义愤填膺,训斥了围观的人,“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是吧?”“当真人秀在这儿看呢,是吧?”六爷不仅对自己的同胞讲“仁义”,对于动物他也同样讲“仁义”。六爷拒绝进行心脏搭桥手术而从医院逃跑,到家却意外发现老房子被人翻了个底朝天,自己平日里宠爱的八哥也被摔死了。当晚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六爷冒着严寒料理八哥的后事,给八哥立了一座小碑。上述几件小事都体现了老江湖六爷与人为善、心怀仁义。

义是游侠精神的核心,“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其基本内涵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影片中,作为老江湖的六爷侠肝义胆,仗义执言。他在街头见到灯罩儿被城管扣押了煎饼摊儿的三轮车,立马上前帮忙,跟城管理论,“这位上有老下有小,都不容易”,帮忙交了三百元的赔款,事后还帮灯罩儿做了一辆新的三轮车。六爷不畏国家权力而为人排忧解难的性格在此可见一斑。六爷为了筹集救儿子的赎金,特地登门拜访了昔日江湖兄弟洋火儿,可是见面后发现做生意发家致富后的洋火儿透着一股暴发户的优越感,处处谈钱,六爷对此不齿,没有接受一分钱的援助,空手离开了。这是六爷“重义轻利”的江湖原则。

“规矩”是六爷口中经常念叨的一个词,他的规矩之一是讲究礼节,晚辈要尊重长辈。片中有一位时常驻足在胡同口的满头白发、走路蹒跚的老者,六爷对他毕恭毕敬,还亲自给他点烟,寒风中烟不容易点着,六爷自己先吸上两口确保点着了,再送到这位老者的嘴里。这体现的是作为“老炮儿”的六爷对老“老炮儿”的敬畏。见到不懂礼节的年轻人,六爷就会训斥教导。还有,六爷跟儿子小波一起喝酒时,教育儿子:“杯子低点,没大没小。”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六爷恪守的规矩和礼节。

信即“已诺必诚”,一言九鼎。电影《老炮儿》中以六爷为首的这些老江湖们都践行“信”的规矩。六爷因儿子与小飞结下梁子,决定茬架解决。他明知自己不是小飞他们的对手,但依然按时赴约,拖着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身躯如约到颐和园后面的野湖。影片中的那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野湖冰面上,六爷身穿军大衣,手里握着一把军刀,嘴里咆哮着,孤身一人勇敢地向对方冲去。这一幕几乎定格在观众的脑海中。六爷遵守江湖规矩,视死如归,体现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准则。

就身份属性而言,江湖游侠属于“私”,是游离于王权秩序之外的社会势力。江湖人遵照江湖特有的规矩去处理江湖事件,解决矛盾争端。他们极力回避现实力量,尤其是国家政府力量的参与和干扰。他们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是武力较量,杀死、打伤和逼退对手是常用的方式。电影中对于六爷的儿子晓波与小飞的这场纠纷,话匣子提议报警,“晓波划人车这事儿,顶天儿了15天。对方拘禁如果事实成立,他怎么也得三年”。然而六爷坚决不报警,这是回避政府的力量,他想通过自己老江湖的方式摆平这件事,用老北京江湖的“茬架”来解决争端。

三、当代游侠的新问题

随着社会变迁,作为老江湖的“老炮儿”们已经被时代抛弃,逐渐被“小炮儿”们取代。影片中处处彰显着老炮儿们已经落伍,跟这个时代脱节、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如六爷去寻找儿子时,自己落魄的身影跟晓波租住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六爷身穿军大衣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跟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大街极其不协调。当年叱咤风云的“老炮儿”们如今流落四方,有修车的、运货的,有被柴米油盐生活羁绊的,也有成为暴发户的,但是“六爷有难了”这句铿锵有力的江湖暗语依然能把当年的兄弟们都召集过来。然而新时代的“小炮儿”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电影中晓波与父亲的对话体现了新一代“小爷”们的价值观。“六爷:‘你说你们这帮孩子,成天都想什么呢?除了图钱、图女人,还图什么? 晓波:‘图个乐呗,高兴就好。 六爷:‘你们高兴了,那别人难受啊。晓波:‘那就没我什么事儿了。”如今“小炮儿”们不重义气,晓波被小飞扣押了,他的朋友没有挺身而出,而是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当今的“小炮儿”们完全不理解老一辈江湖的那套规矩,以为那都是小说里的故事。小飞跟六爷说:“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影片中六爷自始至终都在教育年轻人懂礼貌守规矩,但代际鸿沟注定永远填补不平。

四、新时代的游侠精神升华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了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侠义精神也未能逃脱儒家思想的规范。如李德裕在《豪侠论》中云:“夫侠者……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士之任气而不知义,皆可谓之盗矣。”[7]如今,侠义作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文化符号融入了社会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新派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在其小说中将“游侠精神”的至高境界简略概括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电影《老炮儿》中的主角六爷也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游侠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上报国家,下济苍生。”作为游离于王权秩序之外的社会群体,游侠属于“私”而非“公”,是“民”而非“官”。“老炮儿”原本是想用江湖规矩解决个人恩怨,因而坚持不肯报警,然而,当他发现小飞的父亲涉重大贪污腐败案件时,他勇敢地给中纪委写信,积极举报,为国除害。“虽然咱们是小老百姓,但有些事儿,咱还得办”,六爷的话虽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标志着注重个人恩怨的游侠精神升华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新高度。

五、结 语

在《老炮儿》中,冯小刚塑造的六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出了情义无价,展示了信仰的价值、侠义和担当。在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渐失的新时代,他所体现的游侠精神和仁义礼信等价值观无疑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感慨与共鸣,他与“官二代”的纠纷暗合了反腐的国家话语,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升华了整部影片的境界,让观众感受到了侠骨柔情的正义和温暖。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刘若愚.中国之侠[M].周清霖,唐发铙,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4.

[3]陈宁.游侠及其产生的背景[J].思想战线,1993(01).

[4]李金鲜,崔向东.再识游侠——兼与诸先生商榷[J].大连大学学报,2013(05).

[5]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8.

[6]牛僧孺.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玄怪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60.

[7]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7277.

[作者简介]冯恩玉(1980— ),女,山东潍坊人,硕士,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料库语言学。

猜你喜欢

老炮儿游侠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小米游侠记:虎头将军
黑暗游侠 STEPHEN JACKSON
爱的江湖
小米游侠记:看戏
小米游侠记:腌咸菜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
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