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现代都市影片中的跨域式文化表达
2016-08-23刘敬伟石智
刘敬伟 石智
[摘 要]传统的空间审美在影片拍摄和剪辑中促进传统语境的形成,赋比兴的借鉴推动着整个故事角色和剧本大略的进行,其本身所具有的民俗气息也使人初见便印象深刻。对于为了表达而创作的电影来讲,表达则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方言和语调,将其融合在电影当中可以使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进一步升华。本文主要以与河北、福建、江苏、湖北相关的几部影片进行深度剖析,阐释城市中的文化元素和都市电影本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元素;都市电影;文化建构
要营造都市电影的本土化空间,离不开富有特征的传统元素中视觉碎片的运用和传统文化空间的营造。而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与当地城市相辅相成,由于千篇一律的文化使许多城市没有形式上的界限区别,所以营造有别于他人的标志从而与观众达到共鸣,对整个电影体系的未来是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的。
一、都市影像中的本土化选择
现代电影中的基本规则和发展方向,可以体现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地域的象征,在电影中这是让人看到或者听到就耳目一新的元素,也是所有电影人需要考虑的前提。由于都市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观众所能够理解的意思往往因为地区和文化的界限带来各种各样的阻力,因此,更好地控制电影中文化符号的体现,城市区域的传统元素,对于美与空间的建造,是保留与体现民族符号和城市象征的有效途径。
导演根据剧本的合理发展,将剧中每个角色设定在其各自的空间内,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完成电影的创作。现代人对于文化和家乡潜意识上的衔接为银幕前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空间创造,当影片中的地域本土文化得到最初的诠释与表达方法的拟定时,也是勾起观影人区域文化萌芽的开始。由于这些电影中的城市形象通常与当今跨度较大,使得导演在拍摄时可以根据当地区域文化的特点以及空间美学构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也致使众多导演在电影结构的构建和时间连贯性的选择上,能以更好、更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表达,使银幕前的观众在无尽的空间内进行无限角度的文化空间遐想。
可以断言的是,对于民族文化符号的深入,让传统文化通过电影这个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又容易接受的现代媒介真正成为民族灵魂的标志,它将与电影共同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现代化的新符号。
二、传统元素在都市电影中的影像识别符号
因为不同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与民族气氛,使得每个地区的视觉审美与感情渲染往往表现在不同的空间构成当中,而赋比兴的借鉴则使其本身包含了传统的视觉冲击。这种带有时间沉淀的美丽往往能在影片中呈现出相应的意境,掺和着当地文化传统和一些历史建筑,或直接叙写出优雅、内敛的江南气息,或直接呈现出北方的豪放之美。这些都是由时间为积淀、历史为镜头的电影画面,所有的感官与画面因电影中的美景而升华,所有要表达的情感因这些从而得到更好的表达,最终使电影主题自然而然地与电影中每个镜头和画面浑然一体。
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文化、审美等方面必然有极大的差异。如在旧时期多雨的江南房屋都具有檐式结构,在北方房屋大多都具有厚重的墙壁,而在草原上则是更具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到了今天,虽然大都是楼房,但从北方的双层玻璃和南方家家户户的窗外防盗网依然可以看出其中巨大的差异。这些地理上的差异,不仅直接导致了建筑、生活的差异,也间接地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色彩截然不同。江南美女,是娇小柔美的,而北方汉子,则是豪放粗犷的。江南人对园林、山水、庭院情有独钟,而北方人则更倾向于宫殿、楼阁。这些风格迥异的地域特征,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
制片人们运用各式各样的技巧来对这些地域特征进行描写,在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造成的风格迥异的文化内涵。在形形色色的电影中,这些各具特色的表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视觉的角度对不同的地域色彩进行描绘,一种是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地域的内涵予以展现。
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地域色彩又可以分为天然的地理景观和人工的社会环境。无论是江南的山山水水,北方的辽阔草原之类的自然风光,还是江南的青砖白瓦、亭台楼阁,北方的厚重沉稳、雄伟宫殿这些不同地域所带来的不同人文景观,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其存在,我国电影对这些地域特征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
电影《船家女》对江南特色地域风情的描写可谓是无处不在。论自然风光,有西湖美景、三潭印月;论人文景观,有湖上行船、西湖断桥、江南传统的服饰、写生的画家,多角度地为观众展现了江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对船家女生活的描写中,江南的独特风光也深深地引入了观影人的目光。
电影《花样年华》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香港独特的地域文化,还将那个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韵味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影片中昏暗的街灯、古色古香的留声机、带有强烈时代印记的女性旗袍,都是当时香港文化色彩的刻画。其中女主角不断变换的旗袍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当剧中苏丽珍在不断地变换着旗袍时,观众能体会到的是她那在变换着的心境。而苏丽珍在旗袍下的身姿和风情,让人们回到了对民国时期女性之美的幻想之中。
在对这些地域风情的描绘中,情节的叙述则是其中的点睛之笔,利用剧情的发展来展现特色的地域色彩,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影片《北京爱情故事》中五对青年男女的情感生活的描写,无不透露着北京独有的文化气息。影片《心香》跟随着剧中人物的活动展开镜头,将南方都市中宁静而沉重的建筑气息体现出来,而对两位老人醉心旧景、沉迷古风的描写,更是让人感觉一股城市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剧中对祖孙间冲突的描写,实际上正是当时的新兴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的忠实表述,戏剧的独特腔调则是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留恋和不舍的体现。
《红高粱》中十八里坡的红高粱地、“颠轿”的习俗、余占鳌冲动而又敢想敢做的性格特点,都是对黄土十八里坡文化的充分展示;《菊豆》中的杨金山传统封建的性格、剧中挂灯笼的习俗,则是对当时残留的封建社会气息的一次批判;《我的父亲母亲》中独特的送殡方式以及骆长余和招娣的关系发展,都是对当时文化的诉说;影片《归来》则通过知识分子陆焉识和其妻子冯婉瑜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在“文革”和其后的时间里,社会生活所受到的巨大影响。
三、可视化传统元素的影像美学属性
一个城市的名片就是由其视觉图像和文化内涵所组成的。比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直辖市,是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又是我国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三千年的历史足迹,古都的文明传扬,这里荟萃了明清以来的中华正统文化,涵盖了太多太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在这里,语言、宗教、文化得到了融合和发扬。在北京典雅楼阁的花前月下,在故宫红墙外的宁静小路上,在散发着文化气息的胡同转角,在王府井繁华的道路两旁,在未名湖畔的石子路前,每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北京的魅力所在,都能聆听到北京的自我独白。这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汇聚着中国最多的高等学府,有着最为寂静优雅的校园生活,我们可以在闻一多像前激昂慷慨,也可以在博雅塔下独享悠闲,在未名湖畔洗涤心灵,在胡适楼里聆听教诲。香山公园的迷人红叶,居庸关的雄伟壮阔,玉渊潭的清幽淡雅,在这里有无数的文化和历史供人发掘。这里还是每个人的情怀所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清华北大、天坛故宫的情结,曾幻想着自己爬上天安门的城楼,脚踏万里长城的石砖,在自己心中的北京城里肆意环游。
而在电影中,对于城市风光的描写则更为壮丽雄浑,《霸王别姬》对于北京的场景描绘就极具感染力。导演将剧中角色的生存空间和情节的发展与北京的特色风情相互融合,将几十年前的北京风采融入电影之中。在影片中同样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比如摇晃的镜头、对比感强烈的聚焦、绚丽的光影技术以及不在少数的特写镜头,这些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一个视觉冲击强烈立体感极强的北京城。剧中的建筑风格,比如城墙、四合院、古建筑,采用了冷色调,加以人物衣着的暖色调、夸张的动作以及各种传统文化,如小吃、斗鸟、戏剧等,冷暖色调的对比和衬托更展示出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在现在的国产电影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些绘画所特有的手法。电影中运用了绘画中的空间构图技巧,使得影片中的场景能够生动而有层次,也使得影片中所特有的地域风情能够得以更为清晰地彰显。影片《清明上河图》用镜头的单向移动为观众带来了气势磅礴之感,《船家女》中的江南风情在镜头的摇曳中得到了完美展现。而剧中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更是融合在了杭州的文化气息之中。在影片的开头,制片人用极其细腻的手法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夜景,抓住了街区、饭店、舞厅、妓院、酒吧等场所中的女性身影,在对这些女性生活场景的捕捉之中,为观影人勾勒出了杭州的文化气息。影片中船家女阿玲与工厂工人铁儿之间关系的逐步发展,也是杭州独特文化特色的体现。阿玲为铁儿看家、缝衣服、做饭;铁儿在不知情时的困惑,知道真相后的欣喜;铁儿所在工厂的罢工;阿玲面对恶少时的反应,都是当时杭州社会风情的集中体现。在铁儿寻找阿玲的场景中,镜头被分割成四个部分,两个用来展现杭州的风景,两个是铁儿疯狂寻找阿玲的形象,这种蒙太奇式的手法在电影中让观众自然地注意到杭州的特色风情随着剧中人物心情的变化。
影片《骆驼祥子》利用胡同、街坊、四合院塑造了一个大家庭、小社会,对这些人文景观的描绘是北京人文情怀的真实刻画。祥子攒钱买车的经历,车被抢走的经历,给曹先生包车却被抢钱的经历,虎妞对祥子的爱恋,刘四对虎妞和祥子感情的态度,二强子对女儿小福子的逼迫,小福子最终含恨自杀,这些都是在那个复杂的年代里,北京人民生活状态的一种诉说。影片《霸王别姬》中蝶衣和段小楼的童年经历,蝶衣对段小楼的爱恋,蝶衣的母亲和段小楼的妻子,两人同国军士兵的冲突,蝶衣误食鸦片的经历,小四对蝶衣和小楼的恩将仇报,“文革”中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最终蝶衣在舞台上的自杀,都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北京城人民生活状态的描绘。影片《苏州河》中美美和摄影师独特的职业,马达的职业经历,牡丹的悲惨命运,马达对牡丹单纯的情感,马达在出狱后对牡丹的寻找,牡丹和马达的悲惨结局,美美离开摄影师的心理和摄影师最后的选择,都是对于生活在老上海的人们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描绘。影片《末代皇帝》中溥仪从小唯我独尊的性格,长大后颠沛流离的经历,在火车上企图自杀的想法,在战犯管理所溥仪自我的救赎和成长,回到北京后的独立生活,在“文革”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为管理所所长辩护,溥仪的一生就是那个年代中国的最真实演出。
影视作品中对于声音、视觉、文化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地域特色的充分展示。而在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展示中,也赋予了形象、色彩、空间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结 语
现代电影在拍摄时,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气息都有着独特的描绘,在这些描绘中,影片带领着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文化之旅。由于不同的地域其文化特征各不相同,电影人也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拍摄手法。在各种艺术手法的帮助下,文化不同,甚至语言不通的观众能够准确领会其中的独特韵味,是对新时代电影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真.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许迪声.个体与集体:中国都市电影创作元素分析[J].当代电影,2009(12).
[3]楚卫华.人与都市的冲突与融合——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09(19).
[4]王群.面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新时期都市电影创作探讨[J].当代电影,1999(05).
[5]孔朝蓬.欲望都市:名流效应商品化与新世纪都市电影[J].当代电影,2014(08).
[作者简介]刘敬伟(1982— ),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言学。石智(1982— ),男,陕西榆林人,硕士,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