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6-08-23符礼平
符礼平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思考的只要问题之一。结合这几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从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情感教育是培养稳定、持久学习兴趣的基础;培养以苦为乐的精神是让学习兴趣持久的保证等三个方面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了一些体会,旨在对当前的生物教学改革有所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生物教学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56-01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下面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谈点体会。
一、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一)实验情景
生物学实验是极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探究性强的实验,不仅使学生感到鲜明有趣,而且能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求知欲,使学生热情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例如,讲“种子的结构”时,可让学生边解剖边观察植物种子,认识种皮、胚乳、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等结构,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结构的异同。讲“环节动物门时”,可让学生观察蚯蚓的“体节”、“环带”,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比较蚯蚓在纸上和玻璃上的运动速度,理解“刚毛”的功能。这样,让学生通过用手做,用眼看,用脑比较、分析、总结,调动多种感观参与活动,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能力。
(二)矛盾情景
教育心理学指出“认知矛盾”就是造成对某个问题,学生要急于解决,但又苦于用原有知识无法解决的心理气氛。一旦造成这种气氛,就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疑、激疑、联想、猜测、推断等创设矛盾情景。比如,讲“蒸腾作用”时可先引导学生联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接着话锋一转:在植物体内却是“水往高处流” ……制造矛盾心理,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下文,于是顺利进入:“蒸腾作用”的教学。
(三)形象情景
生物学涉及的对象是活生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材料(如故事、文摘、生物学成果、生活中的现象、教学中的图片、投影、录像等),把某些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把知识讲活。例如,介绍蛙眼“只对活动的物体有反应,而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的特点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捉青蛙。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后,可告诉说:“有的人捕捉青蛙的方法很奇特,用鱼杆‘钓蛙或者‘钩蛙。钓蛙时把鱼钩在蛙眼前来回摆动(作左手拿鱼杆来回摆动状)。由于蛙眼对活动的物体反应很灵敏,因而它发觉了摆动的鱼钩,以为是飞行的昆虫,于是跳起来捕捉,当它捕捉到时也就把自己挂在鱼钩上了。这就是‘钓蛙。而‘钩蛙却又不同。‘钩蛙时,先用鱼杆把把鱼钩慢慢地移近青蛙(作左手拿鱼杆小心翼翼地慢慢移动状)。由于移动速度极慢,近乎静止,因而蛙眼对它‘视而不见,然后调整鱼钩去钩蛙。”这样通过设置形象情景,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二、情感教育是培养稳定、持久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推动作用,以情育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体验,一起感受。用无私的爱心打动学生,用满腔的热情激励学生,用微笑的姿态面对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用崇高敬业精神影响学生,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二)思想教育和时事教育
思想教育和时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了解时代和社会对生物知识的需要,并激励学生把这种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转化为自己学习的需要,从而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投入到生物学的学习和探索中,并从中体味到无穷的乐趣。
三、培养以苦为乐的精神是让学习兴趣持久的保证
学习不是件轻松的事,不可能一直都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中进行。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在艰苦的学习探索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设置一些适当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的各种素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多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毛加林.《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浅谈》
[2]龚文明.《新时期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