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祠堂建筑文化的探讨

2016-08-23林珍妮

参花(上) 2016年8期

摘要:潮州地区祠堂建筑具有独特的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现根据潮州地区本土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对潮汕祠堂的建筑文化内涵和建筑工艺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并分别对潮汕祠堂建筑的装修风格和装饰技艺以及审美特征进行阐述,同时,分析潮汕祠堂建筑的文化特色和装饰工艺艺术特点,以探索其“礼乐相济”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潮州祠堂 建筑特色 文化价值观念

广东潮州位于粤东边角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较为偏僻和闭塞,潮州地区具有浓厚的宗法文化,而宗族观念已经根植于社会民众内心。从明代中期宗族礼仪庶民化后,潮州地区开始迅速兴起修葺祠堂的浪潮,潮州城乡地区更是宗族祠堂遍布。祠堂主要用来祭奠先祖,各种婚丧寿喜等事件或者是族内较为重要事务都会在祠堂进行,祠堂是办理重要事件的场所,亦可以称为家族主要的社交场所。同时,在祠堂中,族长具有较高的权力,相当于封建道德中严肃的法庭庭长。此外,部分宗祠内部还建有学习场所,隶属于族内的族人子弟可以在宗祠学习场所中进行学习。祠堂是不同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祠堂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建筑地址和装修工艺等都与地区文化特色和宗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联。而潮州祠堂里涵盖着潮州地区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等,充分表现着潮州民众内心深处的文化心理。作为潮州地区宗族祖先祭祀和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潮州祠堂建筑的结构格局和建设规模以及装修工艺等都体现着潮州地区的人文理念和思想价值观念,涵盖着潮州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

一、探索潮汕祠堂的历史发展进程

根据相关文史记录,广东潮汕在唐宋时期已经开始建造祠堂,具有悠长的发展历史,但在唐宋时期,祠堂主要是为了颂扬诗人韩愈在潮州地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经过宋元时期后,我国潮汕地区贵族或者官员等的家中都设立有祠堂,主要用于祭奠先祖,但是当时庶民是无法擅自兴建祠堂的。在明朝中后期后,庶民才获得兴建祠堂的权利,而自此之后民间便兴起修建祠堂之风。

从唐宋发展至民国时期,潮阳地区民间所兴建的祠堂数量已经高达两千多座,并且城乡地区祠堂分布较密,仅潮阳县城兴建的祠堂便有110座,在普宁地区大长陇一乡,兴建的祠堂就有55座。其中,祠堂包含有宗祠、祖祠、外祖祠、书房祠以及多姓合祠等。在潮汕地区,通常情况下,每个姓氏都至少拥有一座祠堂。宗族子孙开始增多后,逐渐离开原居住地并在其他地区重新建造房屋,并逐步形成新型村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房祠。潮汕祠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发展过程中,宗族祠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俨然成为当前潮州地区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习惯传统的重要部分,对于促进中原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探讨潮州祠堂建筑的基本理念

(一)祠堂的选址

作为宗族日常社交的重要场所和中心,祠堂受到各宗族内部人员的普遍重视,而各宗族为了保障家族拥有良好的运气,在祠堂建造选址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视。在进行宗族祠堂选址的过程中,通常都会让风水大师先勘察地形,并分析地形风水是否有利于家族发展。其中更将祠堂风水的好坏直接当作宗族兴衰的标准,之所以如此重视祠堂的选址,是因为家族人员在祠堂中寄托着光宗耀祖和家族兴旺的意愿。在祠堂建造过程中,通常会将祠堂设置在中心位置,而各个居民建筑则以祠堂作为中心点向四周扩筑,其中居民建筑按照尊者居中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然后再层层展开建筑。实际上,潮州祠堂大多数都处于村落中轴线南段,而村落中的居民建筑则多向祠堂左右北方向分布。通常情况下,潮州建筑都是以坐北朝南方向设计的,而祠堂则处于中轴线的南面。对于村落来说,祠堂发挥着指导和领头的作用,受到潮汕民众的普遍重视。因此在进行宗族祠堂选址时需要格外重视,以促进家族的迅速发展。

(二)祠堂的规模

从唐宋时期开始,潮州地区便开始出现了宗族祠堂,而潮州宗族祠堂通常情况下规模相对较大。潮州地区许多乡镇祠堂建筑总面积和建筑格局较为庞大,部分区域更是斥巨资来建设祠堂,可见祠堂在潮州地区的重要地位,其中规模庞大且较为典型的代表有潮安县的“从熙公祠”和“林氏家庙”以及南澳县的“康氏宗祠”等。而汕头市潮南区的“胡氏祖祠”的规模更是庞大,具备着雄壮的气势。潮州祠堂规模如此庞大,由此可见潮州地区对祠堂的重视,以大来营造着庄重而威严的氛围,不由得令人心生敬畏之情。潮州宗族祠堂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其建设规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宗族祠堂的规模代表着家族发展的进程和经济实力,许多官宦贵族宗族在建设祠堂过程中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潮州地区村落也不例外,可见宗族祠堂在潮州地区社会民众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何等崇高。同时,宗族祠堂规模的庞大还能够继承和传扬宗族思想价值观念和地区人文理念,在促进社会发展上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三)祠堂的建筑原材料

潮州地区民众在建设祠堂时,不仅重视祠堂的所在地址和建筑规模,还注重宗祠的建筑材料。他们在修建之前,都会对祠堂原材料进行严格筛选,选择精良的原材料进行建筑以保障祠堂经久不衰。譬如胡氏祖祠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建成的,有悠长的发展历史,直到如今,祠堂的建筑依然良好,而祠堂中所使用的材料——楠木栋梁更是建筑中的精良材料。潮州祠堂建筑在选用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结合宗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潮州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实际上,潮州地区民众之所以耗费大量精力和财产兴建祠堂,主要是因为祠堂能够宣传宗教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而这些思想价值观念显示在祠堂的碑记或者楹联中。潮州地区的碑记和楹联记载着宗族祖先的丰功伟绩,以激励后族子孙不断奋进。宗族祠堂中的楹联都饱含宗族的期许和愿望,在宣传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祠堂的结构特点

根据潮州地区祠堂的相关资料显示,潮州祠堂建筑结构布局大多是选用贝灰砖木结构,使用单檐硬山式布局,并采用粉墙黛瓦灰色调作为建筑用色。潮州地区居民建筑大多是两厅一庭两进室与三庭两厅三进室的结构格局,其中一进是指门厅,二进是指祭堂,三进是指寝室,除此之外大型祠堂中还包含有书斋、戏台、火巷等其他建筑物,而祠堂中所有建筑都围绕着中轴线展开建设,并且处于中轴线上的建筑物逐级抬高,而门厅和祭堂以及寝室有着较大的高低差异。这种高低差异设置不仅有利于雨季排水,还符合祠堂建筑建设的理念要求,前后高差主要是为了凸显祠堂的庄重和威严,表达一种尊卑有序和尊祖敬宗的思想理念。前后高差使得子孙进入祠堂祭奠时始终低头上爬,以营造尊重和敬畏的氛围。在潮州地区,宗族祠堂象征着崇高的宗族权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宗族祠堂包含了封建迷信的陈旧思想观念,但是宗教祠堂对于继承和传扬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有着较大的促进意义。潮州地区宗族祠堂代表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潮州祠堂在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上都独具特色,其装修工艺更是精美,具有艺术鉴赏价值和文化考究价值,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扬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宗族祠堂建筑装修工艺

根据宗族祠堂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当前潮汕地区的祠堂建筑数量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多,近代潮汕地区许多祠堂建筑都是华侨投资建设的,并在近代社会中获得迅速发展。目前潮汕地区民众在祠堂建筑装修和工艺上所花费的经济费用最多,在兴建祠堂的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精力来装饰建筑。潮州地区祠堂在建设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视装修工艺的,在进行装饰工艺取材的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地方的发展特色和人文理念选择特色鲜明的材料,不同的装饰材料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思想价值观念。潮汕地区的装饰工艺会充分结合祠堂建筑的特点展开装修,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也会根据宗族祠堂的特色进行选择。潮汕地区兴建的祠堂不仅表达着民众对于宗教礼制的大力推崇,还体现着社会民众的宗族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念。潮汕祠堂建筑在近代所采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浮雕、镂雕、沉雕以及圆雕等,并且还将多种装饰技法结合使用。而祠堂中所装饰的各种题材包含有飞禽走兽和神仙故事等,在装饰色彩上更是煞费苦心。潮州地区宗族祠堂采用精美的装修工艺,不但展示了装饰工艺的精湛技艺,而且还展示了潮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是当前潮汕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宗族祠堂还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上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祠堂建筑装修的工艺充分体现了潮州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风俗习惯,已然成为宣传思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的重要工具,受到潮汕地区民众甚至是广大社会民众的普遍欢迎。

四、结语

总而言之,潮州地区素有“中原文化典橱”的荣誉称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原传统民族文化和人文理念逐渐成为潮州经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潮州地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潮州祠堂建筑的结构和规模以及装修工艺等都体现着潮州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人文理念。作为潮州地区的重要建筑物,宗族祠堂在传扬潮州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上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潮州祠堂建筑特点有助于解读潮州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杜龚.潮州石雕“国”纹样的文化解读[J].美术观察,2015(06).

[2]李小军.潮州木雕与漆画技艺的关系及演进特征探析[J].装饰,2015(07).

[3]李哲扬.潮州传统大木构架建构方式考察(上)[J].古建园林技术,2015(01).

[4]廖春花.潮州古城区的地方性表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05).

[5]郑振强.潮州文化与潮州工艺[N].潮州日报.2012-08-02 (C02).

[6]潮州市文物旅游局.潮州太平街义兴甲巷:古街通千秋[N].中国文化报.2011-04-13 (005).

[7]张筠.广州祠堂的文化意义及其保护——以黄埔区横沙朱氏祠堂为中心[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5).

(作者简介:林珍妮,女,本科,潮州古城区文物管理所,文物博物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建筑保护和管理)(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