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理想国》中正义观的分析

2016-08-23段婧涵

参花(上) 2016年8期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分析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古代思想的鼻祖,其著作《理想国》的核心思想是正义,通过对当时几种正义观批判其错误,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从而提出自己的正义观,在大的方面提出了城邦正义,小的方面提出了个人正义。依据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在其理想国中,社会是由不同阶级共同组成,包括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三者各司其职共同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但是,要保证这些不同阶级切实履行自身职责,要有一个相关的体系去规范和教育,实行公有等手段。柏拉图的正义观与个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哲学思想联系紧密,但其正义观对于我们现代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正义观 分析

正义,自古以来就是社会道德和法律所关注的核心观念,一直受到东西方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观即是秩序观,是指每个人都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正义观涵盖城邦方面和个人方面。[1]柏拉图认为,正义观最为理想的状态是由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各司其职,共同构成和谐的等级秩序社会。而柏拉图提出的正义观对于现今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柏拉图正义观的基本内涵

(一)城邦正义

《理想国》中,对于城邦正义是从分工和个人天赋两方面,首先,从个人天赋来看,他将国家阶级分为三等,但这是表面上的,分工是基于人的天赋不同,第一等级的是统治阶级,负责国家的权力执行和运转,享有绝对权威;第二等级是负责辅助的执行者,执行军事权力和职能保证城邦稳定;第三等级是社会的最底层,负责国家运转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对一个国家而言,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要实现互不干扰,这就需要从社会分工方面入手,他认为是每个人从事自己适合的工作,发挥其优点和长处,使其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分工专业化能够使生产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效地提升效率,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2]这就是柏拉图所认定的城邦正义。

(二)个人正义

在个人方面,柏拉图认为只有实现个人灵魂实现内部分工与协作,个人理性、激情,以及欲望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才能实现个人正义。但是,个人正义内部的分工与协调和外部分工协作是不同的,它是内在的,换句话说,正义的人不允许自己灵魂中的各部分进行干涉,起到别的作用。

二、对柏拉图正义观的具体分析

(一)正义观是否与现今社会自由民主冲突

柏拉图的天赋理论提出,人的天生本性决定了一个人生来就应该从事何种工作,在他的理念中,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他认为民主的弊端是由于穷人掌权和党派之争,最终结果会引起国家的混乱。对此,我们应该汲取其正义观思想中的有用部分,摒弃其中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如:做好社会的分工协作,使适合的人从事与其长处和优势相符合的工作,值得我们借鉴,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作用。对于其说的,民主与正义是对立的这一观点要摒弃,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将正义观念和自由民主实现有机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是否包含极权主义

《理想国》中,国家的权力是掌握在统治者和执行者手中,提供社会运转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者没有丝毫的权力,只能服从统治阶级的命令。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物质组成,在国家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即统治者、执行者以及生产者是天生确定的,这实质上是一种愚民政策。它让人相信职业和等级都是天生注定的,必须遵从上天的决定,服从统治,听从命令。另外,柏拉图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专业化事业,需要具有智慧而又数量极少的哲学王统治,依据正义观,只有最具知识的人才能够掌管国家,充满了专制思想和极权主义。另一方面,虽然在整个文章中提出,如果护卫者的素质降低,应该降低其等级,而对于生产者表现优秀的,可以提升其等级,从未对哲学王的统治发生改变,三个阶层的流动交换只体现在护卫者和生产者阶层。从整体上来看,其思想的实质依然是人治,大多数的基层工作者服从极少数人的统治。在观念和制度方面依然存在狭隘性。

因此,在当前社会中,需要我们汲取柏拉图正义观中的有效部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合理地安排其工作,发掘优秀人才等,对其中的哲学王及护卫者等统治阶级的思想进行摒弃和改进,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夏雪莲.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正义观的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4(21).

[2]李耀锋.对柏拉图正义观的解读和当代审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3).

(作者简介:段婧涵,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

猜你喜欢

理想国柏拉图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直销理想国
柏拉图之灵魂观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