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城》中隐喻的主观性分析

2016-08-23辜畅

参花(上) 2016年8期
关键词:主观性围城隐喻

摘要:钱钟书的《围城》中采用了大量的隐喻,通过分析隐喻,能够真正地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以及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介绍了《围城》的隐喻与作者的主观性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隐喻对于作者情感的表达、视角的选择以及作者的认知的重要性,提出了隐喻的相似性与联想的主观性以及隐喻认知的主观性,加深读者对《围城》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围城》 隐喻 主观性

《围城》是一部讽刺性小说,主要描写了抗战初期国家知识分子的形象。[1]这篇小说基于对知识分子人性的剖析,分析了一堆留洋学子虚伪、贪婪、软弱等人性特点,也讽刺了中国人的崇洋媚外以及部分对中国人对传统腐朽文化的偏执。《围城》中钱钟书应用了大量的隐喻,以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因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加强其隐喻的分析。

一、《围城》的隐喻与作者的主观性之间的关系

(一)隐喻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围城》开头,作者将方鸿渐买到的文凭比喻成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其功能只是遮羞包丑。方鸿渐通过买文凭,来遮掩“孤陋寡闻”以及“愚笨”,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嘲讽,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厌恶。读者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故事情节设置以及情感表达都应用隐喻等语言形式,表面上只是表达作者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揶揄,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自身丰富的情感。

(二)隐喻表达作者视角

视角就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以及叙述的出发点,这篇小说的视角主要通过事件参与者与作者视角的重合,事件参与者视角与作者视角自由转化以及认知差异造成的多维视角来进行叙述。[2]作者借用小说主人公苏小姐之口表达婚姻的两难境地“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从婚姻“围城”拓展到“人生万事”,加强人们对“围城”理解的深度以及广度,认识到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其次,事件参与者与作者视角的自由转换,可以加强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了解,丰富小说的情感和加强小说构建的立体性,表明作者的嘲讽态度。此外,作者应用了多维视角,采用了大量的隐喻,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不同的视角构建隐喻,加深理解的全面性。

二、隐喻相似性与联想的主观性以及隐喻认知的主观性

(一)隐喻相似性与联想的主观性

在《围城》中,隐喻主要有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3]基于相似性的隐喻主要是指喻体与主体之间有一定的元素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作者将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然后,通过作者自身的主观性将事物进行联系。作者在小说中,描述道:“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激凌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作者使用幽默的语言,通过隐喻,既传达了必要的信息,又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态度。此外,作者也创造了大量的相似性隐喻。在《围城》中,很多隐喻是无法直接找到主体和喻体的,需要读者全面了解小说,细心体会作者用意,才能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小说中写道“烤山薯如中国谚语里的偷情男女”,这两者之间从表面来看并没有任何联系,但是,通过阅读整篇小说,读者就会明白隐喻的重点表达的是“吃着不如吃不着”,这样再回去理解上面的隐喻,读者就会豁然开朗。

(二)隐喻认知的主观性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理解水平以及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隐喻就会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了隐喻认知的主观性。钱钟书所处的特定时代、个人的留学经历以及文革时期的遭遇造成了其独特的体验以及独有的视角。《围城》这篇小说从整体的故事背景到主人公具体的一言一行,都使用了大量的隐喻,但是这些隐喻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围绕着《围城》这个主题展开的,主要特点就是“围困”。首先,作者开始以“鸟笼”影射“围城”,接着由“婚姻的围城”泛化到“人的生活的围城”,每个阅读者会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拓展“围城”的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一定的理性的认识。从“鸟笼”“婚姻围城”到“人生围城”,作者采用了大量的隐喻,但是,由于读者自身的经历不同,对围城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会各不相同,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围城”的理解不同,体现了读者对隐喻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读者对隐喻的联想性以及对隐喻认知的主观性,可以使小说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因此,读者要加强分析隐喻语料,加深对小说隐喻的全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振伟.论《围城》隐喻的主观性[J].齐鲁学刊,2014(01).

[2]程瑾涛.从《围城》的比喻解读隐喻的主观性[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赵伟鹏.《围城》中隐喻的主观性思维解读[J].芒种,2013(21).

(作者简介:辜畅,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

猜你喜欢

主观性围城隐喻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活的隐喻》
“围城”内外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围城”之战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