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一颗极静的心看景

2016-08-23范文琼

参花(上) 2016年8期
关键词:羌笛阳关余秋雨

范文琼

已经很晚了,临睡前,照例要看点文字才能睡。多年来,已经是这种习惯,再晚,也要看看文字,才能睡。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夜晚的静。

看的是《文化苦旅》第三篇:阳关雪。

风,沙,雪,月,一样的景,但在你的眼中,在我的眼中,在他的眼中,却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都有着各自的眼,各自的心,于是,看出来的景便不一样了。所以,看景,其实看的是心。写景,写的也是心。

余秋雨说: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阳关怎会坍弛?即使只剩下一捧沙丘,一段残垣,它依然是阳关。坍弛的只不过人心,是对人生壮美的颓弃,是对艺术情怀的鄙夷。

余秋雨说: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胡笳和羌笛一直是美的,是人的心中有悲,于是乐声中有哀。

喜欢余秋雨的文字,是因为他可以带我再走一遍曾经走过的地方,然后这样或远或近或轻或重地重视这些以前没读懂现在依然在努力读着的景色。而对于没有走过的地方,也可以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地画着描着,呼唤着自己去走上一遭。

曾经喜欢一个人去旅行,背着一个包,拿着相机,四处走四处看,看到喜欢的就拍照留念,不喜欢的就一晃而过,很喜欢这样的旅游,轻松,自在,只要时间和金钱允许,曾经想就这样慢慢把自己想走的地方都走一遍,也不错。于是,走了不少地方。

年轻的时候看景喜欢看热闹,而现在看景,往往喜欢透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极远,有时极近,有时极轻,有时极重。

始终记得一个朋友这样告诉我,他说,出去旅游,要有一颗极静极静的心,才适宜出去。我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喜欢一个人出去看风景。有时候也会觉得孤单,一种孤身上路的感觉,而有时候,甚至是为了享受这种孤单的感受而一个人上路。

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江南。喜欢着江南水乡所透出来的那处宁静。愈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都市里,愈是向往着这种宁静,以至于江南小镇四个字,就已经浸透着诗意,每咀嚼一次,就有一种清凉之意绕着心头转上一圈,卸去几分烦躁,消去几分火气,心便静了。这才是一种最悠久的文化,不需你去看,不需你去走,只需在心尖上颤颤地唤它一声,就已经够了。

最遗憾的是一直没去过敦煌。很早的时候,还是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在西北,因为那样一片深沉的土地,对西北的文化有了莫名的感动。那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感动,不知道为什么感动,只知道那是一天天一点点沁进我的心里,一直到再也无法忘怀。那个时候,是很想去敦煌的,但始终没有成行。再后来,去了温暖如春的昆明,渐渐地变得懒散。回到热闹喧嚣的武汉,渐渐变得浮躁。去敦煌的心慢慢的淡了。

一晃,快30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再提起过去敦煌。其实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面对。敦煌,似乎成为了一种代表,代表的是过去虽然无知但充满热情的自己,代表的是那圆睁着双眼充满探究精神的自己,代表的是那纯净不掺杂世俗的自己。而一旦再忆起敦煌,就等于赤裸裸地把自己这些年的浅薄、浮躁、世故都翻剥了出来,让我不敢面对这已纠结坚硬而又布满龟裂痕迹的心灵。但终是一种遗憾,而心中,似乎也始终觉得那儿对我有一种召唤。这是很难用文字解释出来的一种感觉,就像我无法解释西北那片土地带给我无法言说的深沉之感。不过,终会有那么一天,我会带着一颗极静极静的心,走上一遭的。

我想,这就是岁月吧,不仅仅沉淀着过去的青春和灿烂,也加深着我们现在对生活的理解,还会因一些遗憾让你始终去向往着。

(作者系武昌理工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作协会员)

猜你喜欢

羌笛阳关余秋雨
遥望阳关
余秋雨投其所好
羌笛悠悠
羌笛为武汉吹响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西出阳关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黄沙当中寻阳关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