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怎样过的雪山和草地

2016-08-23潘自力

延安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干粮甘孜帐篷

过雪山草地,是中国红军在长征时一段艰苦的经历。我们一部分红军曾经过了两次雪山和草地。为了便于叙述起见,现在只写点第二次过雪山草地的片断回忆。

我们怎样过的雪山呢?我们所谓的雪山,是指的四川西北由宝兴到懋功之间的夹金山——这是1935年6月间红军一、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合的地方。在夹金山顶,就是在一年中炎阳最热的6月间,还是积雪不化或者是飘飞着雪花。因为山顶的空气稀薄,气候太冷,冻死人是常事。我们第二次过雪山,是在1936年3月初,那时在川西的天全芦山一带,虽然觉得已经很暖和,但是一走到宝兴,就感到气候大不相同了。由宝兴到夹金山的南麓,足足有一天的路程。我们接受了过去红军两次过雪山的经验,在走到南面山脚底下时,就在自己用树枝搭起的棚子里实行宿营。在这时,大家也都开始了自己紧张的过雪山的准备工作。

“把准备工作做好!”

根据我们在当地居民中的调查,过夹金山最好是在夜里两三点钟开始,到正午越过山顶,因为上午12时以后,山上常起大风,风吹来时特别冷。“把准备工作做好!”这是过雪山前一个生动有力的动员口号。大家根据自己亲身的体验,就都认真地去进行和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准备工作。

很顺利的翻过了雪山

在夜12点钟后,我们就起床吃早饭了。接着,大家都很紧张的作了过山准备,用棕树皮把脚包起,再穿上草鞋,这样雪不会融化,不至于冻坏脚;为了增高体温,有的还喝了事前准备的辣椒、胡椒、生姜汤;公家还发给每人一小块生姜。在开始上山时,因为天很黑,大家就很有计划有组织的点起事先准备好的千百只火把。当时队伍很多,过山时摆得极长,前头的已经上到很高的山腰,甚至于看不见了,后面的还有一些在山脚下。天亮后,边走边讲故事,说笑话的同志更多了,休息时大家还唱歌子。过山时大家发扬革命友爱,替身体弱的、个别病的以及年龄小的同志背枪、背干粮的很多。到山顶时,空气有点稀薄,感觉呼吸困难,头发晕,可是大家都能不停留的慢慢地走过去,这时不过是上午10点钟左右的光景。

从南面山脚到山北面有几十户人家的达维,约有六七十里,我们就那样集体的、说说笑笑地很顺利的翻过了雪山。

草地又是怎样过的?

我这里所说的草地,是指位置在川、康、青、甘四省交界之间的一大块地区。这个地区不仅是中国少见的落后地区,而且荒凉得幾百里内没有人烟,有些地方除了繁茂的青草而外,甚至连树木和蓬蒿一类的东西都没有。草地里有一小段路程很不好走,如不跟着熟悉道路的向导走路,就很容易陷入泥坑里,愈陷愈深,有的牲口陷进去,就无法再弄出来。甚至有的地方,后面人的脚步要跟着前面人的脚步,踏在好象下面安置着弹簧似的小草堆上。居民又是少数民族的番民,语言不通,而中国统治阶级多少年来的大汉族主义,使他们对汉族的民族成见与隔阂极深。几万大军的红军,要由西康东北的甘孜、炉霍等地出发,横贯川西北角的草地而达甘南的岷(州)洮(州)西(固),是有着很大困难需要克服的。现在只从我个人所看到的如何克服困难的事实,略举几点来说明当时红军的艰苦奋斗。

一、吃野菜穿羊毛衣服。

我们由川西越过大雪山脉的党岭山后,即到达西康东北的道孚、炉霍与甘孜一带。这个区域的居民,通用的是藏文番话,经济以牧畜为主,只在沿河两岸,种植些“青稞”。在这里说不上粮食丰富,也根本不生产棉花、布匹。而部队的给养,主要的又是吃穿问题。我们的部队在这里住了三四个月,除了增加生产以外,曾发现了20多种可吃的野菜;在生产方面,每天一个伙食单位都要派几十个人出去找野菜回来吃。这里有的是用之不尽的羊毛,我们动员了全体同志用羊毛扯线子,打“木子”衣服(用羊毛制成的)穿。在过草地时,除带有一部分叫“糌粑”(青稞粉)外,一路上还是尽量找野菜吃,以补充粮食的不够。我们拿在西康省下来的一部分“糌粑”和自己用羊毛打成的衣服,基本上解决了过草地时的吃穿问题。

二、“活的干粮”——犛牛(称牦牛)

我们是1936年7月2日由甘孜出发,8月10日左右才翻过甘南的拉子岭到达大草滩一带,差不多在草地走了三四十天,虽然在草地里的阿坝、包座、救济寺等处休息了一两天,补充干粮,但是有时就要一气走一二十天不停,什么东西也没法补充。所以,带够干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同志因为有第一次过草地的经验,在由甘孜出发以及路上补充粮食时,大家都在尽量的背。但是一个人的体力终究是有限制的,绝不能一下子就背一个多月的粮食,何况自己还有其他需要的行李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找了大批的犛牛。(大半是喇嘛王公的)听说从甘孜、炉霍一带出发时,事前就集中了两万头,在草地里的路上,还补充了一些。我看到当时的直属纵队,差不多每一个单位,都分配有几头到十多头犛牛。各单位都用犛牛驮粮食和帐篷。在草地里开始行军的时候,大家多吃自己身上带的干粮,以后就吃到犛牛身上带的粮食了,到最后没有了粮食,就杀犛牛吃。因此,大家就把犛牛叫做“活的干粮”。

三、“搬家的房子”——帐篷

在草地里时常走几天碰不到一家人家,而且常下雨。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在出发前各单位都准备了帐篷。一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宿营,大家一起动手来搭帐篷,很快地把它搭起来,按照惯例的次序,把自己的铺盖铺好。到第二天一清早,又是大家合作的拆帐篷,把它摺好,送到犛牛身上去驮。在草地里大家都在帐篷里睡觉,帐篷好像自己的房子一样,但一行起军来,就得把它拆掉带走,所以有的人叫它“搬家的房子”。

四、牛粪当柴火烧

在草地里有些地方,不仅没有人家,甚至连树木蓬蒿都没有,这时最感困难的是烧的柴火问题。但是草地里到处都有繁茂的绿草,澄清的流水,所以这些地方,常常有逐水草而居的“牛场”。我们就在这些地方,捡起牛粪当柴火烧。我们在甘孜未出发以前,即调查了过草地要遇到这种情形。所以,对炊事员以至勤务员同志,都曾有过训练。我们在草地行军大休息时,有许多勤务员同志,他们快的时候,只需要几分钟,即可用牛粪烧好开水。

五、用处真多的洗脸盆

在草地里的洋瓷洗脸盆,它的用处真大:我们不只用它洗脸,而且还要用它洗脚、烧茶、做菜(作野菜、牛、羊、马肉)、煮饭,假使行军中下大雨或者是下雹子的话,勤务员同志还可以把它向头上一戴,当作雨帽用。因此,脸盆底虽然被烟火熏得乌黑,但是大家都很爱护它,行起军来总是把脸盆用绳子背起,没有一个人扔掉它的。

六、最活跃的一群

在草地表现最活跃的,还是那些年轻活泼的剧团与宣传队的青年同志们,他们在队伍休息的时候,有时奏乐或唱歌子给大家听,有时跳舞给大家看。在草地里行军喝冷水,肚子就会疼。为了使部队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宣传队的青年同志们时常站在流水的地方喊一些口号,反对和劝阻个别同志喝冷水。

这些青年同志们,不顾自己的疲劳,处处为战士服务,给战士唱歌子、跳舞、演戏,因而也就处处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爱护。

我们胜利地通过了雪山草地

雪山草地本身,是中国红军长征道路上的一种天然阻碍,加上国民党多年来的大汉族主义在少数民族中形成的对汉人的仇视与民族隔阂,以及当时敌人用大兵在后面的追击与在前面的堵截,这些都加重了我们军队当时的困难。在敌人满以为把红军赶到了荒无人烟的草地去,就可以把它消灭。但是,由于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它是从革命斗争中生长壮大起来的,所以它能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克服一般军队不能克服的困难,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伟力,像一支铁流似的,胜利地越过了雪山草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写于1940年,刊发于晋察冀边区的《抗敌三日刊》。转自《潘自力》,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欢

干粮甘孜帐篷
一袋干粮
今晚,我要睡在帐篷里
帐篷里的笑声
“帐篷节”开始啦
一袋干粮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川藏高原甘孜
临时改变
搭在水上的帐篷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