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谢子长
2016-08-23王晓建
王晓建
谢子长是我崇敬的“愈挫愈奋”、“败不丧志”的革命前辈。能参加纪念他的座谈会,我感到很荣幸。
我是1969年1月从北京赴延安地区宜川县插队的老知青。当时,我带了一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回忆刘志丹与谢子长》,读后对谢子长的事迹已有所了解。在宜川农村劳动锻炼二年,又听到许多民间流传的谢子长的故事。
后来,我当了兵,逐渐走上研究军事历史的道路,還有幸为陕北籍的王兆相将军当过秘书。更听到了陕北籍老首长们对谢子长的回忆,对谢子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今天,我想从我——一个曾在延安插队的老知青、一个军事历史研究学者的角度缅怀谢子长。我手头有六七本谢子长的传记,我想说的这些事,似乎各种版本的谢子长传记都没有提到。
在谢子长的革命生涯中,多次到过被公认为“关中锁钥”、“关中北大门”的宜川县。
1927年10月中旬,在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领导的清涧起义爆发第四天,清涧起义部队就解放了宜川城。起义部队纪律严明,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川的父老乡亲是很欢迎的。起义部队入城时,宜川人打起了胸鼓夹道欢迎。陕北有三鼓,即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胸鼓只在隆重场合才会打起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宜川曾是全陕西粮价最低的县,号称“满年四季能吃饱饭,能吃上白面卷子”的地方。各路客商来宜川采购粮食的不少,但他们出的粮价,都不及清涧起义部队给的多。宜川人原打算无偿地给清涧起义部队提供军粮,没想到起义部队不但给了粮钱,还高于当时的市价。喜出望外的宜川人遂对中国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了切实的认识。
清涧起义部队在宜川遭到各路国民党军夹击失利后,以谢子长营为基础,1927年12月30日在宜川南面的韩城县西庄镇打起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的旗号,虽然在1928年1月,西北工农革命军再次攻打宜川城失败,却在宜川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1929年7月,谢子长再次来到宜川,目的是动员驻扎在宜川北部后九天(又称后九殿、后湫殿)山寨的民间武装出山,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这支民间武装的总首领杨庚午,曾经是共产党员,他与另几位主要首领都是安定县人,也就今天的子长县人,他们都是谢子长的老乡。可尽管是老乡,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却就是不愿意出山。杨庚午的想法颇有代表性:继续在易守难攻的后九天山寨当“山大王”,待价而沽寻找下家。
我在宜川插队时是去过后九天山寨的,那山寨周围十几里看不到人烟,无论宜川人,还是延长人,对后九天山寨的“民间武装”印象都不佳,毫不隐讳地直呼他们为土匪。原因是他们纪律太差,时时祸害百姓。
谢子长在去后九天的路上,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进了山寨,他就向杨庚午等人提了出来,要求他们严明军纪,不准放纵部下做祸害老百姓的事。
可是杨庚午起初并不认账,说后九天的武装是“打富济贫”的,不但不祸害老百姓,还给老百姓分粮、分钱。
谢子长说:你们既然不祸害老百姓,还给他们分粮、分钱,那么为什么你们后九天山寨周围二十里不见人烟?许多窑洞人走窑空,有人的人家也只剩下男子汉,没有婆姨、女子,他们还不是为了避开你们才搬走的?你们山寨上的妇女,也有从民间抢来的、霸来的。你们就真的不知道吗?我一路走来,听见宜川的老百姓,已经把你们叫作土匪啦!你们一定要整顿军纪、严明军纪,千万不能再做扰害老百姓的事!不然,迟早有一天,会有老百姓给官兵带路打你们的寨子,民心一失,再易守难攻的寨子也是守不住的!
谢子长这番话,说得杨庚午等人面红耳赤。随后还真的整顿了军纪,枪毙了最土匪成性又不可救药的人,放归了被抢上山的妇女。
谢子长这一次上后九天,虽然没有能够把后九天的民间武装带出山寨,却促使杨庚午等人整顿纪律,为宜川的老百姓减轻了祸害。宜川人明显感觉到,后九天的土匪们忽然间“规矩些了”,坏事也做得少些了。后来,后九天山寨里的宜川籍士兵把谢子长上山为老百姓说话的事传了出去,宜川的老百姓都说:“看涅(发第二声,宜川话,即人家)谢子长,走到哪达都记挂着老百姓,护着老百姓,真像上路(泛指宜川以北的陕北地区)人说的那样,谢子长是谢青天啊!”
谢子长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正气,也感动了不少后九天的民间武装官兵。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觉到:眼下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只是一时的,长久不了;只有跟上谢子长这样的共产党人,才有出路。于是1930年,在谢子长派上后九天的共产党人阎红彦等争取下,后九天的周维祺营走出了山寨,开到今吴起县三道川,投奔了刘志丹、谢子长。当然,后来,由于反动军官张廷芝的阴谋得逞,这支部队损失惨重,但那是后话了。据宜川见过周维祺营下山的老人们说:“那队伍总有好几百号人,骑马的、挎枪的、背枪的,威风台台儿(宜川方言,威风得很)哩!”在当时的陕北,有这么一支人马投奔刘志丹、谢子长,是很轰动的一件事。
1929年,谢子长在宜川,还到凤凰山梁占魁部从事过兵运工作,又结识了一帮绿林好汉。给宜川人民留下极深刻印象的,是谢子长在宜川领导的抗粮抗税的围城斗争。在围城斗争中,谢子长接见了参加斗争的许多学校师生,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一起来包围宜川县城,以形成更大的声势。谢子长还再次赶到民间武装梁占魁部,用激将法动员梁占魁、夏老幺带领100多人出山,与手持大刀、矛子、镰刀、老镢头的宜川农民一起,参加了围攻宜川城的行动。一个星期后,国民党军马腾蛟部骑兵旅杀奔宜川镇压,谢子长为避免农民群众、学生娃娃们吃亏,果断决定撤围。
围攻宜川城的斗争虽然没有取得最后胜利,却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宜川的影响,为1935年刘志丹派红26军42师师长杨森,率领骑兵团开进宜川,赤化宜川北部;刘志丹、习仲勋派马文瑞赴宜川、甘泉开辟新根据地,建立陕甘边东区红色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谢子长在军事上的贡献,我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参与领导清涧起义,打响了在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有三大起义,即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西北地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也发动过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也是三大起义。清涧起义是1927年10月发动的,甚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参加组建陕甘游击队,为西北红军的第一支正规部队——红26军的诞生、发展、壮大,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三、参与发动和领导陕北地区的武装斗争,领导创建陕北红军游擊队和红27军,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巩固、发展,做出了难以替代的贡献。
四、1935年初,重病中的谢子长与老战友刘志丹共商,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和两支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边、陕北的“围剿”,为中共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最后,我还想说两点遗憾。
2012年,我参加文献纪录片《独臂将军贺炳炎》的拍摄工作,写了该纪录片的脚本。5月间,我陪着摄制组到西北解放战争的旧战场转了转。转到子长县羊马河时,也去拜谒了子长陵。但是拜完子长陵参观谢子长纪念馆时,我想让摄制组对陕北红色民歌有点概念,就请纪念馆的同志唱一唱当年流传甚广的《陕北游击队》民歌。这首民歌的歌词是:“陕北游击队,老谢总指挥,打开安定城,犯人放出监。下到南梁堡,见了刘志丹,老刘亲热说,欢迎歇几天。”《陕北游击队》还有另一种唱法,其歌词是四句:“陕北游击队,老谢总指挥,先拿井岳秀,后打高桂滋。”但无论八句的还是四句的,谢子长纪念馆的同志都说不会唱。最重要的一处纪念谢子长的场所,工作人员不会唱“陕北游击队,老谢总指挥”,不能不令人遗憾。
2013年,我因为办老知青的事到了延长县城。办完事想再去看看后九天山寨,因为此时后九天一带已由宜川县划归了延长县。但是延长县城里没有几个人去过后九天,一些人甚至不知道后九天的来历,不知道当年山寨里那些人是做什么营生的。好在时任县委书记是子长县人,也是军史爱好者,他想起来,延长县张家滩乡的纪委书记去过后九天,于是派车把我送到张家滩,接上纪委书记,再同去后九天。
吉普车只能停在后九天山寨下面,纪委书记不辞辛苦领着我爬了上去。比起1969年我第一次去时,后九天遗址的变化是:谢子长等人住过的房屋全倒塌了,演武场也种上了庄稼。但破烂的石狮子还在,断壁残垣还在,一片饱经沧桑的老树也还在,依稀能看出当年“霸道山寨”的旧模样。
我从后九天山寨回到延长城后,便建议县里的领导们在开展红色旅游布点时,把后九天也考虑进去,毕竟这是当年谢子长和他的战友们翻山越岭来过的地方。宜川的老乡们还不容质疑地说:刘志丹也到过后九天。况且,毕竟有300多位民间武装的官兵在谢子长等人的动员下,改弦更张走出山寨加入了红色武装。我觉得,必定有许多喜欢云游四方的年轻人,许多喜欢刨根究底的资深老军迷,会对后九天这个神秘的遗址产生兴趣。子长籍的县委吴书记似乎对我的建议感兴趣,但我不知道他们真正采纳了没有。
利用今天的机会,我想再提个建议:不要再让谢子长,也许还有刘志丹,以及他俩的战友们当年涉险犯难的地方继续倾圮下去,而要让这处不可多得的宝贵遗址实地诉说当年的历史,诉说老谢、老刘这些为老百姓打天下办实事的英雄前辈们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