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脑与神经学为基础初探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策略
2016-08-23高若虹
高若虹
【摘要】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由于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行为。已有的研究表明,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制约着幼儿自身情绪的调控。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遗传规律,探索情绪与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在此基础上,创设条件提高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脑与神经学 情绪调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30-01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很受欢迎,遇到问题总能巧妙地解决,而有的孩子是别人眼中的“小霸王”、“小公主”,他们不合群,攻击性行为较多。据研究,这些行为表现与情绪的发展和调节密不可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健康领域教育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可见,情绪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也就成为当前儿童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幼儿期是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萌芽期,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我们这里主要从遗传角度来探讨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对策。
一、情绪和情绪调节的涵义
情绪(Emo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对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情绪与认识过程相同,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但是二者又有区别,体现在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而情绪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其次,情绪的产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第三,情绪不等于态度,情绪是态度的体验。
关于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参照相关学者们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Gross,2001)[1];有的学者进一步解释了情绪调节,“包括通过行为、技能和策略——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控制或自动的——来调整、抑制或增强情绪体验和表达”(Calkins & Hill,2007)[2]。那么,根据学者们的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体验、表达等进行调整、控制的过程。
二、情绪和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人类的脑与神经中参与情绪情感表达和调节的部分主要包括:大脑皮质、丘脑、下丘脑、扣带皮质、海马体和杏仁核等。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提出丘脑在分析加工外界刺激上起主要作用。丘脑将加工好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质,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解剖学家詹姆斯·帕佩兹则认为大脑皮质是分析并产生情绪情感的重要中枢,下丘脑负责激起身体的情感反应。具体来说,存在两条通向大脑皮质的路径:一是外部刺激从丘脑通过扣带回到达感觉皮质。二是外部刺激从丘脑通过下丘脑到达扣带皮质,同时,扣带皮质从来自丘脑的感觉皮质接收情绪刺激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合并通过海马体,到达下丘脑从而引发情绪情感反应。后来,神经生理学家约瑟夫·勒都提出,作为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情绪中枢,是产生害怕情绪反应的重要结构。因为研究表明当杏仁核的中央核遭到损害之后,害怕反应会消失。此外,杏仁核与前额叶中负责记忆的皮质和扣带皮质相连接,而扣带皮质涉及短时记忆,这就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对曾经经历过的引起害怕的事件记忆犹新了。最后,作为情感大脑的杏仁核能直接、快速的处理由丘脑分析整合后的信息,而不必经过大脑皮质的参与。
三、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策略
(一)理解幼儿并为其创设安全的环境
从前文分析中得知情绪调节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成熟。并且,幼儿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表明,易养型儿童在调控情绪时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策略,而难养型儿童更多采用替代调节等较低级的策略。我们知道,人的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决定,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成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在控制自己情绪上的“身不由己”,儿童需要理解,不需要责备。同时,父母与子女之间、师幼之间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幼儿情绪调节的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当幼儿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且在其探索世界时,能够被接纳、关注、尊重,那么幼儿就会产生信任感、自主和主动探究周围环境的积极情绪情感。所以,促进情绪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与幼儿形成一种积极的支持性关系。
良好的师幼关系形成的前提是“亲其师”。首先,教师要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表扬,对孩子来讲都是爱的表达。其次,多一些积极评价,少一些消极评价。再次,关注幼儿的兴趣,根据其兴趣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是“亲其师”的重要前提。
(二)接纳幼儿的情绪并建立合适的表达模式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当它符合社会规范时即为积极情绪,反之则为消极情绪。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如果教师让其压抑自己的情绪并立即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被压抑的情绪最终会以其它形式浮出水面。所以,教师应认可并接纳幼儿的消极情绪,当幼儿因愤怒而不可控时,如果教师能倾听其感受,那么幼儿会平复下来,并腾出精力去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
幼儿可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建立情绪表达的模式。例如,教师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鼓励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因为这样会刺激神经系统,使得幼儿逐渐镇静下来,并选择适当的应对方式;帮助幼儿在愤怒、害怕等情绪出现时,建立“一静、二想、三找”的模式,即首先要承认情绪的存在并用适当的词语表达,使自己冷静下来,其次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该情绪,一旦宣泄出来会导致什么后果,最后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引进情绪智力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杏仁核在引发情绪上起重要作用,它与丘脑之间有一条直接的情绪信息通道,使得人的情绪反应与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为情绪智力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
1990年,梅耶等人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但还不完善,尚处于研究阶段。直到1997年学术界对情绪智力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即包含了个人觉察、评价、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促进思维过程的能力;理解情绪与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教学旨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引导幼儿尊重他人,不用攻击性行为等来宣泄消极情绪,进而提高幼儿情绪调节的能力,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实践中,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方法并准备环境和相关材料,探索促进幼儿情绪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综合活动中为了达到发展成熟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等目标,可通过讨论让幼儿理解他人的情绪,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来表达、调节情绪。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美]小查尔斯.H.泽纳著,刘文等译.婴幼儿心理健康手册(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布丽姬特·贾艾斯著,杜峰译.神经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美]Marjorie V·Fields,Debby Fields著,原晋霞,蔡菡,陈晓红译.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第四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林泳海,刘名卓.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李冉冉,许远理,李慧.儿童情绪调节过程、策略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169-170.
[7]陆芳.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