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制宜,巧用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2016-08-23陈燕雯
陈燕雯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96-02
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发展体能、提高其机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能为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奠定物质基础。新《纲要》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 据有关调查,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局限于静态的活动资源、局限于孤立的活动资源局、限于显性的活动资源局、限于园内的活动资源等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人文等环境中的资源,促进幼儿的体育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学年,在学园开展《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我们以“幼儿生活环境中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切入口,从幼儿园及幼儿的实际特点出发,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效的体育活动。
一、融入民俗,传承文化,实现“内容多元”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带领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地处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每逢节庆,大街小巷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彩球舞等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活动轮番上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在早操、户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合了大量的闽南文化。如我们在主题活动《我爱家乡》的背景下,在早操的内容编排上融合了闽南特色的舞龙、舞狮、拍胸、木偶等表演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将传统闽南民谣音乐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训练动作、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加了早操的情趣,又感受泉州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盘活场地,充分利用,做到“地尽其利”
环境创设的定位应是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潜在课程,体育活环境创设应源于幼儿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幼儿发展的过程,其成效则显现在促进幼儿发展的结果上。从幼儿园园舍实际出发,全面科学地盘活活动场地,总体布局,合理规划,对户外区域和室内空间进行精心布局,力求每一寸空间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极大地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我们首先对幼儿活动场地进行全面的规划:准备开设哪些活动区,应当在什么地方设置,需用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有什么联系,周围环境怎样利用等等。我们对每个区域进行深入分析,为他们寻找最合适的地段与环境:跳跃区最好设置在泥土地面上,或者是塑胶地面上;投掷区应考虑投掷活动的方向与距离,以接近墙面为宜,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其次合理地利用各种区域,如玩沙区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可发展中、大班幼儿相互协调的能力,并作为调节幼儿运动量的有效活动之一;水区可提供小水壶、充气塑料玩具等,让幼儿在游泳中嬉水,可提高幼儿的肢体力量、协调能力及平衡能力,会游戏的幼儿还可增加肺活量。
除了大环境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一些小环境体育条件的发掘和创设也是起着补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将活动室内的桌子接连摆放好,往上就成了小班孩子学做小乌龟时最爱爬的小桥,而往下呢,则成了小乌龟神秘而有趣的“山洞”了;活动室内的椅子则更能玩出花样了,“抢椅子”啦、“爬山坡”啦、“做小床”啦……在活动室外的走廊上,我们在地面上画些跳格子、脚印、几何图形,孩子可喜欢在那跳啊、跨啊的;摆上“脚印地毯”,不光给孩子练起了跨跳,还锻炼了他们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在上方悬挂一些自制玩具或精美可爱的小饰物,高低不同的小东西刚好适合不同能力的孩子练习跳高。
在注重大小环境的布局之外,还要有意识多开辟新环境。应将目光拓展至了整个幼儿园的周边环境,利用周边角落环境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空间。如结合绿化创设草地、小桥、小山坡等供幼儿开展体育游戏;利用与操场相连的走廊让幼儿玩拖拉玩具、滚轮胎;在操场边的阳台下悬挂按摩球,让幼儿纵跳摸高等;利用塑胶操场上的白线,让幼儿练习平衡等等。
总之,合理、科学地利用幼儿园的场地,多样、多功能地使用场地,“地尽其利”,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证。
三、拓宽渠道,深入挖掘,促使“物尽其用”
体育器械、玩具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从课题研究和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动员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体育活动玩具到深入挖掘材料自身的教育价值等多方位收集、利用材料,充分发挥体育玩具器械的作用,让材料“物尽其用”。
(一)自制体育器械,实现材料多样化。
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成的体育器械并不能满足幼儿的体育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发动家长收集纸箱类、布织类等各类废旧物品,然后组织、发动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以弥补器械不足。如用塑料包装带编成立体六边行的小球,并装进铃铛,摇动会发出声响,让幼儿进行抛接、踢、拍等练习,训练协调能力;把酸奶瓶用橡皮筋串连起来制作成拉力器,锻炼幼儿手臂力量;用碎布料装上塑料米制成不同重量的沙包,进行投掷、抓握等练习;用易拉罐捆在一起做成“梅花桩”,练习平衡;在各种不同大小的塑料盖边沿缝上毛线制作成小飞盘,练习手臂动作;收集可乐瓶,将大纸箱制成了活动汽车、坦克、毛毛虫等形象,练习爬竺动作;用旧报纸制成各种纸棒、纸球等玩具;引导幼儿用麦秆当游戏棒、吹泡泡等;还可用废旧的车外胎开展体育活动,如转呼拉圈、跳圈、平衡等。幼儿在收集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玩体育活动的兴趣。endprint
(二)重组体育器材,实现功能最大化。
器材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物质空间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与幼儿体育活动更密切相关。在活动区中,我们通过每种材料的不同摆放方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让不同能力的幼儿自我挑战,满足他们体能和动作发展的需要,体现器材的层次性和目的性,大大地丰富了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让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与发展。比如:让幼儿在大积木上高跳下,可以让幼儿自己重叠不同高度的跳台,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练习。再如在利用竹梯、废旧轮胎进行平衡、跳跃等练习,可以将它们分别平放在地面让幼儿练习;可以把竹梯和轮胎进行组合,在竹梯的前后端垫上废旧轮胎,让孩子在有坡度的竹梯上练习走,难度就大些了; 还可以将废旧轮胎放在竹梯的中间,孩子走在上面会前后摇晃,孩子除了需要有强的平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勇气,这样的重组让练习更具有挑战性。同种器材的不同摆放、不同器材的重新组合,大大提高了器材使用的有效性,促进其功能最大化。
(三)实现管理自治,使用器材安全化。
自治是指在器材上标上有关的一些标志,使幼儿在实际活动中能够自觉地、规范地加以使用。材料的自治功能首先增强了活动的安全系数。比如大型玩具的上下通道上挂上(↑)或(↓),孩子们只要看标志就能明白哪些楼梯或滑道是上的,哪些是下的,从而变得上下有序,避免了很多危险的发生。其次增强了活动的有序性。比如我们在沙池边的竖立的轮胎上挂上了“不推不挤”的标记,在器材上贴上如何使用、多少人使用的标志,这样,孩子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规范的使用玩具、材料了;另外,这些拥有自治标志的器材,也成了孩子们活生生的老师,它们对于孩子的约束不仅远比老师的斥责来得宽松更来得有趣、活泼。
四、动员力量,多方参与,争取“人尽其才”
(一)利用家长体育特长,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内容。
《纲要》提到“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我们动员家长、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体育活动,不但丰富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把良好的家长资源引导到有利于幼儿体育运动上来,开展了“请进来”的活动。如请有打篮球专长的家长——陈楷淳的爸爸来园教孩子打篮球,孩子们在他的带领下有板有眼地认真学习运球、传球等练习,因为角色的特殊,孩子们觉得新奇,学习热情高涨。又如请有民间文艺专长的家长来教中、大班拍胸、舞龙、舞狮队助教,请老家在乡镇的家长提供一些具有闽南特色民间体育游戏或活动内容。孩子们活动后纷纷述求:自己的爷爷是武校的老师可以来幼儿园教小朋友学武功,自己的妈妈是跑步的能手可以带小朋友跑步,自己的姑姑会玩滚铁环……看来孩子们对“家长助教”的活动形式很是喜欢,大大增加了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形式。
我园所处的片区人力资源丰富,所在的小学、中学的专职教师和武警支队中的武警战士都可以视为我们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人力资源:可以请小学、中学的专职教师开展特色助教、体育观摩活动,协助开展亲子运动会等竞赛活动,指导开展亲子锻炼活动;请武警战士在与幼儿园老师的商议下,开展中大班的队列训练;请社区文体活跃人士到幼儿园开展展示活动等等。这些社区中的人力资源,为我们开展体育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开辟新的一片开地。
总之,随着幼儿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开放和相互利用,合理地利用幼儿生活中的社会、人文、环境等资源为幼儿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从而激发了幼儿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幼儿体育活动的创新与实践》,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