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问题
2016-08-23王复生
王复生
【摘要】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目标,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启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充分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创新 教育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5-01
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育怎么办?我们说教育正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时代的特征无疑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创新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的问题。教育模式,简言之就是教育过程的结构,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所设计的教育结构以及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评价。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需要从教育模式,即“结构”上进行全面、立体式的改革。教育结构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综合,而是有整体效应的。在教学中,任何一项单一要素的改革,如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将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育改革需要通过教育模式的研究,从整体结构上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步入健康的轨道。
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目标,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启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充分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目标体系
在学科教学中,为了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不断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反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1、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十个转变:贬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变注重演绎法为强调归纳法;变只做大量知识传授为以知识为载体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变教师单纯的总结现成的知识和介绍解题方法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各种科学方法;变强调结果、淡化过程为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变强调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为强调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能力要求;变重视知识和概念本身为重视知识的价值;变使受教育者适应教育为教育适应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各种科学方法及信息处理能力;变培养“有用的机器”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2、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精讲精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把课堂主人的位置让给学生;重视创新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入手,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情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想象力;重视学习过程和自学探究的设计,由过去的老师设定问题问学生,发展到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向教师和书本质疑;重视思维方式的研究;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在创新教育中特别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的能力强弱主要决定于人的思维素质的高低,人的创新能力强弱,主要决定于人的创新思维的高低。有了高品位的创新思维素质就会有高级别的外显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2.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思考。
3.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认识和把握创新思维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并掌握一些具体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环节。
4.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欣赏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观念,对学生的意见有不同看法或需要批评时应充分说明理由。
5.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增强表象储备,强化想象心向,学会多观察、多深入、多了解、多记忆、多搜集素材。
6.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想象力的一般方法:如比喻、夸张、联想、迁移、变换、类比、对比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
四、正确处理创新教育中的几个关系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教育学上的创新,不是词汇学生的创新。小学阶段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创新,至少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创新的思维能力,三是创新的实践能力。“创造力本身是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性思维。因而,一定的知识基础构成了创造力形成的第一方面的条件”,所以那种一提创新教育就认为“只有创新,不讲基础”是对创新教育的误解。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规律,创新需要有基础为根基,基础是为了创新和发展。离开了基础,创新教育将走入歧途,只有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把两者在教学中有机的融为一体,才能完成打基础与创新双重目标。
2.教学秩序与创新的关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活”起来。
3.激励与控制的关系
通过激励手段,使学生积极思维,打破心理定势,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但是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如何,最终都以实现教学目的为目标。教学过程不能是“一潭死水”,但也不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控制”,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否则,也与创新教育的初衷相悖。
创新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宝书,李蝶娜.小学创新教育实践探索[J].创新教育实践研究,2009(2).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第十节 创新意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20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