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电工学》课程教学中的初探
2016-08-23刘晶和思铭高玲
刘晶+和思铭+高玲
【摘要】微课是指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包含教学设计、学习素材、练习测试、评价反馈等资源教学全过程,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微课作为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在创新教学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课 电工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8-02
一、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高等教育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长久以来,这门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以及实训等教学环节构成。学生普遍认为学起来吃力、理论深不易理解。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学生学得更好,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学习工具已由传统的书籍转变为电脑和互联网,在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盛行的今天,微课的出现将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二、微课的含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M.Penrose于 2008 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三、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相比较传统教学而言,微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短、易操作
人们总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学习最新的知识。微课视频的长度是5~8min,恰好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微课视频时间较短、存储容量小、格式丰富,方便我们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下载观看,做到随时随地学习。
2.内容精、易传播
微课由于时间限制,所以只是针对某个主题或者知识点进行讲解,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相对传统课堂,其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精悍,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3.样式多、易制作
微课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可以采用纸和笔边写边讲的形式,同时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还有一种便是制作精美的课件,就着课件进行讲解并采用录屏的方式将讲解过程录制下来。另一种方法就是教师出镜,利用摄像机将教师在教室讲解或者动手实验的全程拍摄下来。
四、微课的学习方式
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习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 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习的方式。
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
五、《电工学》课程教学引入微课
1.拓展空间、节约时间
《电工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具体实操时,容易受到空间限制、造成时间的浪费。而引入微课之后,可以将某个实验过程详细地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同时做好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做成视频,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放给学生一起看,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而且微课还可以不停地重复地的观看,尤其对于某些操作复杂的实验,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传统模式的授课过程中,例如在对某些电路进行分析时,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效果不好。而学生自己在分析电路时往往不知道如何着手,如果遇上电路复杂、计算量大的情况,最终会失去信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小,教学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微课,这种以知识片段进行学习的模式,可以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移动式学习。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更好地向老师反馈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3.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模式授课的同时,可以将微课模式结合起来,比如讲到谐振电路时,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给学生看。视频是可以暂停、回放的,尤其是对于某些难懂、难记的知识点。有些学生没有听明白也可以将视频拷贝到自己的移动设备里观看,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六、结束语
微课教学内容简洁明了、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应用微课作为课堂面授教学的辅助和补充,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资源,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随着微课的日趋成熟,在更好地融合多种教育理念后,相信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4):38-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