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2016-08-23孙德东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高中物理

孙德东

【摘要】在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做物理题时,审题不认真,分析不到位,看似胸有成竹,实则没有思路。新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物理学习重在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分值。由此,我们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解题思维方式上下功夫,“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关键词】高中物理 解题步骤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56-0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在高中物理阶段,解决物理习题才是学生们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为多年高中物理老师,我认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解答出一个题目,要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基础知识储备量,二是读题审题能力。具备了这两个物理解题条件,学生们做物理题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而且对题率大大提高。比如下面一个题目,就足可以验证我的观点。

例:一个人用一根长1m,只能承受46N拉力的绳子,拴着一个质量为1kg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已知圆心O离地面h=6m。转动中小球在最低点时绳子断了,(1)绳子断时小球运动的角速度多大?(2)绳断后,小球落地点与抛出点间的水平距离。

分析:粗读题目发现,该题目涉及两个现象: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的情况和平抛运动

对应规律是:1.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由小球受到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2.平抛运动的规律。

显性的物理条件:最大承受力46N,h=6m

关键词:绳子断

隐含条件:绳子断时,绳子对小球的作用力为46N即F=46N,且在最低点断 。圆周运动的最低点是平抛运动的抛出点,换句话说:圆周运动最低点的速度是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解:(1)由题意可知: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且绳子的拉力达到46N,绳子会断,则

Fn-mg=mrω2,且此时Fn=46N

代入数据可得:ω=6rad/s

2)绳子断后,小球做平抛运动,且平抛的初速度是圆周运动最低点的速度。根据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知:

平抛的初速度v0=ωr=6m/s

由题意可判断:小球圆周运动的最低点离地面的高度

h0=h-r=5m

基础知识和审题模式相对而言是固定的,但是问题的设置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思维,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地做好一类题型,彻底看清题目的实质。下面介绍几种解题思维以供参考。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反其常规,将问题倒过来思考的思维方法,比起正向思维,很多问题采用逆向思维可使问题简化很多。如高中物理涉及的刹车类问题。

例: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开始刹车后以5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1)从开始刹车到停下,汽车又前进了多少米?(2)从开始刹车计时,第八秒末的瞬时速度为多少?

分析:对这一典型的刹车问题,我们首先是通过逆向思维,将正向减速到零的过程,看成由静止开始的反向加速过程来分析。利用逆向思维求出刹车距离,刹车时间。求刹车时间,从而判断题目中所求的第八秒末汽车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

解:汽车减速到零的过程可看做从零开始的匀加速过程。

(1)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

由此可判断汽车4s末停止,8s末速度为零。

2.转换思维

在物理解题中,对那些不易直接求解或不能直接求解的问题,采用转换思维的方法,往往会化难为易,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设一篮球的容积为V始终不变,V=6升,内装1.2个大气压的空气。现用打气筒给它打气,已知打气筒的容积V1=0.6升,要使篮球内气体的压强变为2.0个大气压,应至少打几次气?(设打气过程中温度不变。)

分析:这是一个等温变质量过程,与玻义耳定律的适用条件相矛盾,为了运用玻义耳定律解决问题可用转换的手段,将原过程变为两个等质量的等温过程。

解:(1)以球内原有气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玻义耳定律将气体折合成2.0大气压的气体体积V'。

则V'×2.0=6×1.2 故V'=3.6升

(2)打进气体体积V"=6L-3.6L=2.4L

则2.0atm×2.4L=1.0atm×V1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联系得越多,求解方法越多,从而可做到一题多解。

某一物体被竖直上抛,空气阻力不计,当它经过抛出点上方0.4m处时,速度为3m/s.当它经过抛出点下方0.4m处时,速度应为多少?(g=10m/s2)

解法一:设到达抛出点上方0.4m处时还能上升高度为h,则

物体从最高点自由下落高度为H=(0.45+0.4+0.4)m=1.25m时的速度为

解法二:设位移为h1=0.4m时速度为v1,位移为h2=-0.4m时速度为v2,则

解得v2=5m/S

4.假设思维

假设法是对于待求解的问题,在与原题所给条件不相违的前提下,人为的加上或减去某些条件,以使原题方便求解。

例如,如图10—2所示,甲、乙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2kg,m2=3kg,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甲、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6,物体乙与平面间的动摩因数为μ2=0.5,现用水平拉力F作用于物体乙上,使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运动中F突然变为零,则物体甲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g=10m/s2)

A.大小为12N ,方向向右 B.大小为12N ,方向向左

C.大小为10N ,方向向右 D.大小为10N ,方向向左

解析:当F突变为零时,可假设甲、乙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运动,则它们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由此可以求出甲所受的摩擦力,若此摩擦力小于它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则假设成立。反之不成立。

如图10—2甲所示。假设甲、乙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运动,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2(m1+m2)g=(m1+m2)a

解得:a=5m/s2

可得甲受的摩擦力为f1=m1a=10N

因为甲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μ1m1g=12N

f1

所以假设成立,甲受的摩擦力为10N,方向向左。应选D。

对于物理解题,基础知识是根本,审题能力是关键,思维方法是捷径,规范作答则会锦上添花。只要在平日的物理解题中注重使用科学思维方法并规范答题,久之便会形成良好的物理解题思路和习惯,对日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探讨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