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8-23黄漪卉
黄漪卉
【摘要】数学是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式,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分组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分组分层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情况,希望给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利参考。
【关键词】分组分层 高中数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36-01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是主修课程,并且课程难度随着学生学龄的成长不断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组分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个人能力,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完成高中数学学习目标。
一、分组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当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中,其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定型,受学生思维惯性的影响,学生在这一阶段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状态、认知水平、智力水平以及认知方法等。因此,如果教师在这一阶段仍然采取无差别的教学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能力分化加剧。
二、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层化学生水平
依据学生学习与理解能力的不同,以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作为学生分组的依据,具体划分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对应ABC层次的学生,学生层次与目标对应情况为:A层为学习成绩一般;B层为学习成绩中等;C层为学习成绩较好。将学生按照成绩进行分组后,再层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应学生能力层次,既要求A层学生掌握数学课程的基础内容与知识的简单利用;B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应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中等难度的问题;C层学生在B层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多知识点的深入应用与知识拓展。
(二)层化教学过程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如果既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又要兼顾学生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层化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教学知识讲解与课堂提问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B层学生为主,因为B层学生兼顾A层与C层学生,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完B层教学目标,然后对有需要的C层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与发散训练,对A层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给予单独辅导,适当降低课程难度。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数学《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函数的基本概念后,在课堂上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问题2:自变量X为什么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因变量Y为什么有对应的范围限制?
问题3:如果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取值为同一集合,那么自变量与因变量有什么联系?
问题4:函数是用什么来表示的?新旧函数的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提出这类问题后,应由ABC层学生按照知识水平从易到难依次回答,使得每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巩固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数学知识探索的需求,使各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层化课后作业
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是统一的整体,课堂作业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课后作业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行知识应用与拓展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不等式》后,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就可以对不等式的求解作业进行分层,具体设计以下三类问题:
1.解不等式:
(1)(x-1)(3-x)<5-2x (2)x(x+11)≥3(x+1)2
(3)(2x+1)(x-3)>3(x2+2) (4)14-4x2≥x
2.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设kx2-2x+6k<0,(k≠0),当解集是{x|x<-3或者x>-2},求k的取值。
对于这三类问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只需完成题1;B层次学生需要完成题1与题2;层次学生需要完成全部,这样就使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范围大小发挥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知识巩固与拓展。
三、结语
总之,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利宁.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113.
[2]余成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1):79-80.
[3]薛经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初探[J].学周刊,2013(05):79.
[4]杨仲银.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1(2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