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提高数学新课教学的效率
2016-08-23郑惠敏
郑惠敏
【摘要】本文对数学新课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法。
【关键词】课堂 学生 新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25-02
新课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的效果常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等。所以如何提高新课教学质量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体会,对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教学法归纳如下。
设置悬念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一下,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此法对于具有后续性的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较好。
如在学习了新的定义后,教师可以针对定义当中的某些关键字眼,把定义换作相近的说法让学生判断正误。没有真正理解的学生就会被这些似是而非的“定义”搞乱。此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通过后面的学习,此时教师再“旧事重提”,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 书本上对零角的定义是: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仍留在开始的位置所形成的角。教师问:零角是否可以理解为始边和终边重合而成的角。大部分学生会冲口而出肯定这个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卖个关子。有了这个未解之谜,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就会充满了期盼。
触类旁通法
在练习中由于有很多题目具有相似性,只要弄清了一道,相近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教会学生做一道题,而是教会学生做一类题。具体操作过程可概括为“三改三练”。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精选一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详细讲解,写出解题过程。“一改”已知条件的数据,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快算出答案。有了第一次的感性认识后,“二改”已知条件当中的定义为其他定义,这时学生必须要重新考虑定义的内涵才能解题。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多次,并结合“一改”数据来进行,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三改”:把题目当中的某些条件去掉,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更多的知识。通过“三改三练”,以后学生遇到同类型就驾轻就熟了。
练习引入法
在讲新课前,先通过做练习的形式复习旧知识,题目难度适中。这样既便于新课的引入,又能保证大部分的学生能做出来。当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时就可立刻进入新课了。
设定模式法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严密,及一系列的特定符号。但学生在解题时,不是三言两语表达不清,就千言万语,写多错多。结果往往答案算对了,但数学语言不规范。所以,教师有必要对一些常规题的解题格式设置模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理清思路。设定模式要针对同一类题目,所设定的模式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如:求函数的定义域这个内容,格式参考:为使式子……有意义,必须……(列出方程组),即……(解出方程组)。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为:……。以后学生每遇到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就可以按这个格式去思考和书写了。慢慢地就能熟悉常用的数学语言。
结束语
以上提到的四种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的,可以交叉运用。本人通过不断的实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教无常法,我们在施教的过程中,发现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只有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2]毛永聪主编.《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