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6-08-23刘月玲
刘月玲
【摘要】史料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史料在课本中的应用主要有黑体字、插图数据、表格等几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实现史料和教学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具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史料 初中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55-01
历史是一门人文主义科学,从过往的记录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让学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非常容易,但是要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却相当困难。所以,必须恰当地应用史料。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如何正确运用史料已经成为众多教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用史料“抛砖引玉”、“画龙点睛”
初中历史课本教材存在语言描述客观性较强的问题。一般来说,初中历史课本不会收录缺少历史根据的事,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也不会收录过于详细的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课本对初中生来说是乏味的,所以他们在阅读课本的时候有时会缺少历史探究心。
比如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给学生适当地补充史料。有一名历史教师为学生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雷击沉后,邓世昌及将士全部落水,爱犬咬住它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定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愤慨和遗憾一起沉入大海”。学生在阅读这段史料时极易与史料产生共鸣。很多初中生阅读这段史料以后,想要去了解邓世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中日甲午战争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争等。此段材料的描述生动且富有情感,它具有很强的精神教育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起到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二、用史料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即使历史课本的描述再如何客观,它所描述的内容也只是一家之言,如果学生将初中历史课本描述的内容当作权威,盲从历史课本中的记录,就不能看到真实的历史。当前历史教学中正存在这样的教学问题。由于历史的发生时间较远,因此很多学生只能了解并学习字面内容,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开展《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节课上,这一名历史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完了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还引导学生学习了台湾人拍摄的抗日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学习上述材料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然后要求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对史料进行分析。这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这样的方式思考:挖掘抗日战争时的数据,印证台湾纪录片中给出的数据是否正确;挖掘与之相关的证据,分析比较蒋介石是否有积极的抗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数据、印证比较学习,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结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培养。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历史课本中的材料不够全面,理解并分析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含义,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思辨历史知识,教师可为学生引入相关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当时历史状况,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并学习历史,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有错误的认知,学生认为历史知识讲述的是过去的事,不是现在的事,因为真实的历史谁也不知道,所以只需要看看历史理论知识就行了。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让学生学会应用实践的方法挖掘历史真相,还原真实的历史。
例如以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到达怎样的水平呢?”很多初中生发现自己根本回答不出这样的问题。于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用实践的方法收集大量的课外信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要学好历史知识不能仅靠阅读历史课本及阅读史料,还要依靠实践来挖掘相关的历史资料。
应用实践的方法综合分析史料是学习史料的最高境界,初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整合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史料及真实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应用归纳、比较、概括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然后得出较为客观的历史结论。
史料是历史教学进展的前提,合理地应用史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引入史料,对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梅.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2014,(06).
[2]张小明.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子,2015,(04).
[3]杨本应.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