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6-08-23支冬芬
支冬芬
【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童话语言具有一般的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和音乐性等特征。童话教学要体现“情境”“情趣”“情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童话的情境;童话的学习要活泼有趣,充满情趣;更要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得到言语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
【关键词】小学儿童 童话 童话文体 童话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50-02
一、童话的内涵。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经历了漫长悠久的历史时期,才逐渐从发生、发展到成熟。伴随着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童话”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黄云生在《儿童文学教程》中是这样定义的:童话,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蒋风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是这样说的:童话是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织成的一种赋予幻想色彩的故事。从以上对童话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大家对童话都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童话的阅读对象是“儿童”,体裁是属于“故事的”,童话的内容是“幻想的”“趣味的”。
二、童话的特征。
1.童话最基本的特征实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在童话这种文学中,幻想是童话的核心,是童话的灵魂,是童话的源泉。幻想在童话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童话取得了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美学特色。首先是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表现形态上的奇异则突破常规,给人以新奇的印象。其次,童话体现了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童话幻想实现了人类对外在束缚的挣脱与征服,儿童在幻想中体会到摆脱拘束的欢愉。童话对于对理想世界的描写,真善美的赞扬,常常会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2.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简洁活泼。童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拟人、夸张、象征三种。童话的语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征。主要借以动物或事物之口来进行表达,这些语言通常发自童话作者内心,来自日常生活,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很容易进入童话创设的情境之中,继而同童话文本进行对话,与童话人物、童话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碰撞、交流。
三、童话文体与小学儿童的学习存在对应的关联。
1.童话中对自然物的描写常常用拟人化的方法,而小学生的注意常被有趣的、新颖的、活动的事物吸引。因此,童话的写作方法正好适应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
2.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浅显,而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童话简洁的文字可以帮助小朋友读懂句子,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这就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想象力,由文字展开联想。低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思维强烈,因此十分适合阅读童话,在阅读童话中细细回味,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童话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对童话的认识与理解,我认为小学低年段童话的教学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教学,童话教学要体现“情境”“情趣”“情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童话的情境;童话的学习要活泼有趣,充满情趣;更要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得到言语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样来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进入童话角色。要想让学生有阅读童话类文章的欲望,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类文章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和画面渲染气氛,或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小动物过冬》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多处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带领孩子走进童话故事,走进童话角色。教学伊始,在复习字词这一环节,师引述:“青蛙、蜜蜂、燕子这三位好朋友在树林里里藏了一些词语宝宝,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借助白班神奇墨水的功能,带领孩子找词语、读词语,使复习字词这一环节和童话故事中的角色相关联,变得充满情趣。在引读第一自然段时,老师利用白班的透明度功能,秋天的图片越来越清晰,逐渐把孩子带入由图片、声音、动画组合的故事情境之中。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时,老师这样通过语言描述导入:“同学们,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青蛙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悦耳动听的音乐渲染、再加上形象有趣的动画再现,带领学生进入故事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说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直观的感受文字,解读文本,获得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语言信息。
2.品析词语,丰富语言积累。低年段童话语言丰富,形象,常出现一些叠词,带有画面感的词语,成语等,这些很有特色的、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而在童话教学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老师在教学《小河与青草》中理解小河“真清”这个词语的片段:
师:小朋友,你听出来了吗?小草说小河怎么样啊?
生:小草说小河真清。
师:(生读“真清)”从文中找找哪个句子具体写出了小河“真清”?
生:一眼能看到底。
师:(出示小河图片)瞧,这小河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老师仿佛看到了几只小虾在水草里捉迷藏呢?小朋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只乌龟在水里慢慢地游着。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小鱼一会儿游到水底,一会儿又游到水面上来了。
生3:老师,我还看到河里有一些彩色的石头。
师:这样清的小河,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夸夸它?
生1:干净。
生2:清澈见底。
这样品读词语,联系儿童生活体验,关联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词汇,能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
3.表演童话,体验童话形象。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表演童话”不失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童话,把握童话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创造性的言语训练。一位老师教学《世界真美呀!》的片段:
师:(白板出示鸡蛋图片,配上小鸡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的声音)小鸡们,蛋壳里都是黄乎乎的,赶紧啄开蛋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生:(一起做啄蛋壳的动作)小鸡啄呀啄,啄了很久。
师:小鸡们,加油,用点力,蛋壳裂开一条缝了……(师利用白板功能在蛋壳上显示一条缝)
生:(继续做啄蛋壳的动作)小鸡啄呀啄,啄了很久,终于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
师:小鸡们,你们真厉害!赶快从洞眼里往外看一看,看见了什么呀?
生: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那还等什么呀,赶紧撑破蛋壳钻出来吧!
生:(边做动作)小鸡可高兴了,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撑破了,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
这一片段中,师生互动,一边对话,一边表演,把一只迫不及待钻出蛋壳的小鸡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表演中又加深了“啄了很久”“一撑”“撑破”这些词语的理解。
4.创编童话,学习语言表达。“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童话教学中可以根椐低年级儿童爱想象的特点,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有的对人物行为会产生疑议,有的会为童话的主人公打抱不平,还有的对故事的发展会有所期待。教师在教学中可因文本而异,抓住这种教学机会,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接下去续写故事,或重新创编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动物过冬》一课,教学完蜜蜂过冬以后,老师出示了一幅图片,图片上有很多小动物,有大雁、刺猬、松鼠、乌龟、蛇、熊等。教师引导:“瞧,森林里来了很多小动物,它们也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你知道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吗?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你会怎么说?把自己过冬的方式告诉大家。”这一拓展训练,既拓展了小动物过冬的知识,又让孩子充当其中一个角色,走进小动物的世界里,并运用童话中的语言形式,进行言语的再创造,有效地学习语言表达。
童话,作为一种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它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更要注意到它作为文学本身的特点,根据童话的特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读懂童话,真正发挥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