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训练对射击运动员表现提高的影响——一项个案研究
2016-08-23卜丹冉
卜丹冉,韩 哲
心理韧性训练对射击运动员表现提高的影响
——一项个案研究
卜丹冉,韩哲
以射击运动员心理韧性为对象,以Galli和Vealey(2008)的运动心理韧性概念模型为指导,选取一名湖北省射击队青少年运动员作为被试,研究心理韧性在改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韧性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帮助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运动员来正确认识生涯中所遇到的各种逆境,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本研究采取心理量表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对研究者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简式韧性问卷》,心理韧性品质以积极认知、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五个维度为评价指标。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干预后被试心理韧性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来自教练员的观察问卷评价也验证了干预的效果。
射击运动员;心理韧性;个案研究
1 研究背景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竞技运动领域,为使运动员在大强度、高压力的赛场上展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家都在探寻精英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卓越心理特质以及如何帮助运动员发展心理韧性。心理韧性的研究最初是对“儿童经历压力或逆境会产生心理疾病或精神失调”这一因果关系的质疑[1]。在运动领域,虽然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有很多教练员提出心理韧性是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Gould,Hodge,Peterson,et al.,1987)[2],但是有关运动背景下的心理韧性研究到最近几年才得到较多关注。Resilience的本意是指物体在被拉伸、挤压或者弯曲之后还能够恢复原有特质的性质,当涉及到人的时候,经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努力适应、坚持不懈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优秀者,有学者认为,汉语中“韧性”一词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种特质[3],因此本研究将“resilience”译为“韧性”。有关韧性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和适用人群会有不同的解释。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一种特质,也有研究者将其视为结果,还有研究者将韧性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美国心理学会把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重大创伤、悲惨事件、巨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能够适应良好,是个体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4]。李海垒和张文新在总结前人有关韧性概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韧性的定义从结果、过程、品质3个角度来划分[5]。结果性定义是从个体发展的结果来定义心理韧性,认为凡是能够在经历逆境或者威胁之后仍能够适应与发展良好的个体,就是具备心理韧性[6]。过程性定义侧重在经历逆境或威胁这一过程中,个体心理的良好适应是动态变化的[7]。品质性定义视韧性为个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能力或特质,类似于物体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如个体能够经受灾难性事件的打击或长期的不利处境,并且能够做出适应性反应,同时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8]。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定义,韧性这一词背后的普遍意义是指在面临逆境、困难和挫折时个体的积极适应和应对。在操作性定义方面主要存在3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评价个体是否具有心理韧性须符合2个标准:1)个体经历严重危险的打击;2)遭受打击后仍发展良好。第2种观点认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危机四伏,只要个体发展良好就可以认为其具有心理韧性,但是这种看法并没有考虑到个人及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第3种观点并没有从外在的危险因素入手,而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上。此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韧性,当身处灾难或逆境时,如果保护性因素发展良好,就认为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较高。这些不同种类的定义共同点是公认心理韧性的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个体成功应对[9]。在运动领域,韧性经常被教练员或媒体记者用来描述某一运动员在经历灾难性伤病、长时间的状态低迷或者突然发生的“choking”现象时所做出的积极的、有效的反应。一段时期内,任何与运动员成功有关的积极心理特质都被贴上了“心理韧性”的标签。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某些心理特质反复在不同学者有关心理韧性定义的描述中重复出现。Nick Galli和Robin S.Vealey[10]以Richardson[11]等人的韧性模型为指导所提出的“运动心理韧性概念”模型成为运动领域探讨心理韧性的经典模型。该模型访谈了10位高水平运动员所经历的最重大的逆境及其是如何克服的,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了运动员所经历的韧性的5个维度,分别是宽度和持续时间(breadth and duration)、搅乱(agitation)、社会文化影响(sociocultural)、个人资源 (personal resource)和积极结果(positive outcomes),发展出一个运动员经历韧性过程的概念模型,成为了研究运动领域心理韧性的指导性框架。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HB省队射击运动员(女子步枪)一名。女运动员W,16岁,训练年限6年,二级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2.2.1测量工具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是由胡月琴、甘怡群[13]编制。共包有27个条目,共分为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维度,其中前3个维度被称之为“个人力”,后两个维度被称之为“支持力”。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为信度为0.85。并以Wagnild和Young[14]开发的《Resilience Scale》(RS)和《中学生生存质量量表》为效标,进行关联效标验证外部效度,结果显示心理韧性总分与RS有显著正相关,与 《中学生生存质量量表》也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的,结果证实结构效度和外部效度都令人满意。
简式韧性问卷(BRS)。该问卷是由Smith[15]等人编制,共6个条目,采用7点李克特方式计分,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分别计分1-5分。量表的分数越高则心理韧性水平越高。与多个涉及韧性特质的量表,如康纳-戴维斯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CD-RISC)[16],自我韧性量表(Block,Kremen)[17],心理健康问卷(Veit,Ware)[18]人际支持评估量表(Cohen,Mermelstein,Karmarck,etal.,ISEL)[19]等,共同施测于4个不同的样本(不同年龄、性别、大学生或者是长期患病者),结果显示BRS在各样本中得分无显著差异,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0.91之间。
Resilience行为改变评估问卷。为了避免量表测量所带来的主观偏差,研究者与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份针对教练员的《运动员训练韧性行为改善调查问卷(教练员部分)》,来请教练员客观评估运动员在干预前后认知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为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提供第三方客观评价。该调查问卷共计10个问题,每两道题测量一个维度,5点计分,1代表“完全没有改善”,5代表“改善很大”。如“相比于3个月前,一旦给运动员确定了训练目标,他/她就会坚持到底”,“相比于3个月前,对于训练中出现的困难,运动员自己会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来解决它”。
运动员的队内考核分数。在干预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了10m气步枪的队内考核。
2.2.2实验步骤
第1步:第1次基线测评阶段(A)。该阶段共进行了4次基线数据收集,主要目的是收集该运动员的稳定基线。
第2步:第1次干预阶段(B)。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该运动员进行11次心理韧性课程干预,并在每次干预课后的一周内进行干预数据的收集。
第3步:社会效度检验。在每次课后,请该运动员和教练员填写实践评估问卷,以获得社会效度的评价。
2.2.3统计方法
本研究通过“视觉化检验”(visual inspection)[20]的方法来对实验干预前的基线水平和干预后的评估加以对比进行分析,即通过直观图形对效果进行分析。此外,本文还采用了Hsen-Hsing Ma[21]在PND的基础上采用超过基线中位数的百分比PEM (percentage of data points exceeding the median of baseline phase)来直观的评估干预方法的效果量。如果PEM值在90%以上,则说明干预非常有效;若PEM值在70%-90%之间,则表明干预有中等强度的效果;若PEM值在50%-70%之间,怎说明干预效果很微弱;若PEM值在50%或者以下,则说明干预有反效果。在本实验中,干预后期望数据能够有所升高,因此PEM的具体计算方法就是找出干预后数据在基线中位数以上的数据点个数百分比。
2.2.4干预内容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11周的干预内容:
表1 心理韧性组干预方案
(续表1)
3 研究结果
3.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得分
3.1.1目标专注维度得分
运动员W在目标专注维度上的得分如图2所示。由干预前的平均值15.25提高到了16.73,提高了9.8%,PEM=0.82.得分跨度由14-17提高到了15-19,运动员W在干预前6周,改善效果并不明显,且稳定在基线平均数的水平,而在随后的一周(评估点11)分值开始升高,虽然在随后的几周有所起伏,但分数均高于基线平均数。从而表明干预在目标专注维度有中等强度的效果。
图2 目标专注维度得分
3.1.2人际协助维度得分
运动员W在人际协助维度上的得分如图3所示。由干预前的平均值17.5提高到了18.91,提高了8.1%,PEM=0.82.得分跨度由17-18提高到了17-22,运动员W在干预前6周,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尽管第8周有明显的上升,但是随后2周有所降低,且稳定在基线平均数的水平,从第10周开始分值呈现升高趋势,且分数均高于基线平均数。从而表明干预在人际协助维度有中等强度的效果。
图3 人际协助维度得分
3.1.3积极认知维度得分
运动员W在积极认知维度上的得分如图4所示。由干预前的平均值15提高到了16.18,提高了7.9%,PEM=0.73.得分跨度由14-16提高到了17-22,运动员W在干预前4周,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随后两周开始开始大幅度上升,虽然在第11周有所降低,但之后几周内相对稳定,且均高于基线平均值。从而表明干预在人际协助维度有中等强度的效果。
图4 积极认知维度得分
3.1.4家庭支持维度得分
运动员W在家庭支持维度上的得分如图5所示。由干预前的平均值17.75提高到了18.91,提高了6.5%,PEM=0.64.得分跨度由17-18提高到了18-20,运动员W在干预前8周,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起伏不大,整体维持在基线平均水平,从第13周开始,数据上升,且之后3周的水平相当稳定,数据明显高于基线平均值。从而表明在人际协助维度上干预效果微弱。
图5 家庭支持维度得分
3.1.5情绪控制维度得分
运动员W在情绪控制维度上的得分如图6所示。由干预前的平均值18提高到了19.73,提高了9.6%,PEM=0.82得分跨度由17-19提高到了17-23,运动员W在干预前4周,情绪控制水平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直到第8周达到峰值,虽然在随后的1周水平回落,但在随后的几周内保持相对稳定,数据明显高于基线平均值。从而表明在干预在情绪控制维度有中等强度的效果。
图6 情绪控制维度得分
3.2简式韧性问卷得分
在干预过程中,运动员W全程参与并得到其相关的有效数据,其基线测评阶段和干预阶段的得分在图7中清楚呈现,其评估通过简式任性问卷进行。运动员在简式韧性问卷上的得分由干预前的18分提高到了22.18分,提高了23.2%。PEM=1.得分跨度由17-19提升为19-26.运动员W的在简式韧性问卷的得分表明,该运动员心理韧性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
图7 简式韧性问卷得分
3.3运动员训练中韧性行为改善调查问卷(教练员部分)
表2 运动员W在各维度改善分布
3.4运动员队内考核评分
该队员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了10m气步枪的考核,考核环数如下:
表3 运动员W的考核环数
4 讨论
本研究尝试通过实验来考察射击运动员在接受心理韧性干预方法后,心理韧性水平可以提高,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维度均可以改善。来自“视觉化检验”方法的数据分析、PEM效果量分析及社会效度评价的数据分析均对本研究的干预效果给予了支持。
从《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实验结果来看,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3个分维度的PEM值都为0.82,均表明运动员的在这3个维度上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积极认知维度上,PEM的值为0.73,表明运动员在该维度上有了中等强度的改善;而在家庭支持维度上,PEM的值为0.64,表明该运动员在该维度上的改善情况较弱。
研究者认为,家庭维度的改善情况较弱可能与中国人对“家”的认知的理解有差别。在概念上,中国人所说的“家”涵盖范围较广,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而扩展的整个家族;功能上,中国家庭不仅需要承担抚育子女,赡养老人,亲属互助等约定俗称的职责,甚至就连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矛盾纠纷等事情也需要施以援手。在中国,这种帮助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父母与子女均认为彼此之间无需言明而自然存在着相互支持的关系。本研究关注的是青少年运动员是否能够从家庭得到足够的精神支持来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进而提升心理韧性。被干预者与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种种机缘才有幸成为亲子关系,相聚不易,彼此珍惜,父母关爱,子女尽孝,从家庭中汲取力量尽快成长,回馈父母。这一思路更加符合中国人对家庭的理解,因而运动员在心有所悟的情况下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在遭遇逆境时会最大程度地寻求家庭的支持[12]。这与中国的传统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因此在干预前后运动员的改变较少。
从《简式韧性问卷》的实验结果来看,运动员的PEM值为1,表明运动员的在这3个维度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运动员训练中韧性行为改善调查问卷(教练员部分)》的结果来看,运动员在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上的改变较为显著,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3个维度为中等强度的改变。从运动员队内考核的结果看,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结果较好的证实了研究假设。
然而,本研究由于采用个案研究,其外部效度有限,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水平运动员身上。此外,在干预期间运动员没有比赛成绩来证实本干预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建议未来的研究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善:1)增加运动员数目,采用单被试或者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来增加外部效度;2)通过质性分析来对结果进行更详细的阐述;3)参照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1]Rutter M.Protective factors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disadvantage.In Kent M.W.,Rolf J.E.(Eds.).Primary prevention of psychopathology;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New Hampshire [J].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79.
[2]Gould,D.,Hodge,K.,Peterson,K.,et al.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aching: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intercollegiate coaches[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87(1).
[3]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4]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http://www.apahelpcenter.org/ featuredtopics/feature.php id=6&ch=2,2004.
[5]李海磊,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
[6]Luthar S.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
[7]Masten A.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8]Werner E.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
[9]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评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10]NickGalli,RobinS.Vealey."Bouncingback"fromadversity——athletes'experiencesofresilience[J].TheSportPsychologist,2008(22).
[11]Richardson,G.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
[12]刘海楠.“接受”与“改变”——两种不同理念指导下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韧性干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1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
[14]WagnildG.M.,YoungH.M.Developmentandpsychometricevaluation oftheresiliencescale[J].JournalofNursingMeasurement,1993(1).
[15]Smith B.W,Dalen J,Wiggins K,et al.The brief resilience scale: Assessing the ability to bounce bac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8(15).
[16]Connor K M,Davidson J.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Anxiety,2003(18).
[17]Block J.,Kreman A.M.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2).
[18]Veit C.T.,Ware J.E.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well-being in general populations[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3.
[19]Cohen S.,Mermelstein R.,Karmarck,T.,etal.Measuring the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social support.In:I.G.Sarason,B.R.Sarason (Eds.),Social support: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M]. The Hague,Holland:Martinus Nijhoff,1985.
[20]Hrycaiko D.,Martin G.L.Applied research studies with single-subject designs:why so few?[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6(9).
[21]Hsen-Hsing Ma.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Synthesis of Single-Subject Researches.Behavior Modification,September 2006(5).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ased on Resilience on the Shooting Athletes,Performance
——A Single-Case Design Study
BU Danran,HAN Zhe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sports resilience proposed by Galli and Vealey渊2008),taking resilience of young athlete as research object,taking 1 participant渊16-year old)from Shooting team of Hubei province,we wanted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ilience through this intervention in enhancing their resilience levels,and also performan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rying to help the adolescent athlete understanding all kinds of adversities in career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through coping them correctly.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渊Hu,Gan,2008),and Brief Resilience Scale 渊Smith,Dalen,etc.,2008)were conducted as evaluation tools.The five dimensions of resilience院positive thinking,goal planning,family support,affect control,and help-seeking were adopted to assess the resilience quality.Experimental data shows that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resilience level of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estimate of the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from coaches also confirme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adolescent athletes;resilience;single-case design study
G804.8
A
1003-983X(2016)07-0619-05
2016-06-28
卜丹冉(1987-),女,吉林白山人,硕士,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 Hubei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Hubei,430205
在竞技运动领域,心理学工作者一直在为运动员展现最佳竞技状态而努力。运动员最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比赛压力过大、赛前焦虑、紧张、训练或者比赛动机不足、情绪不良、由于伤病或其它原因而引起的不合理认知等等。而运动员在中国文化背景与举国体制下所遇到的特殊逆境,有的虽然是所有运动员都会遇到的共同逆境,但是逆境产生的根源与解决之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却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12]。这些逆境的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相关。本研究一方面尝试帮助正处于运动员来正确认识生涯中所遇到的各种逆境,提高其心理韧性的水平。另一方面,心理韧性的养成也可以帮助运动员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事情,是一种终生发展,终生受益的心理技能。
图1Galli和Vealey运动领域韧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