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新消费 培育新动能
2016-08-23汤华杰陈航
汤华杰 陈航
释放新消费 培育新动能
汤华杰 陈航
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升级,激发新消费的新动能,必须立足实际,综合施策,建立全面促进消费升级的新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消费自身蕴含的巨大潜力及其催生的相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投资新供给,使其超越传统消费,成为引领经济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力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杭州应抓住新消费变革的历史机遇,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着力培育壮大新消费需求,并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来提供新供给,加快形成发展新动力。
2015年,杭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97.23亿元,比2010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而同期GDP年均增长9.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总体来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的消费格局正在形成。从消费阶段来看,由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从消费热点来看,由商品消费逐步向服务消费转变;从消费内容来看,由大众消费向品质消费、个性消费转变,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时尚、绿色消费,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消费方式来看,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分流传统实体销售市场;从消费领域来看,由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变;从消费场所来看,由单一消费向综合体验转变。
释放新消费面临瓶颈制约
杭州释放新消费、培育新动力,面临着消费主体、消费供给、政策体系、消费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三大主体消费乏力。一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2015年,杭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其中工资性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增长4.5%和7.1%,而同期人均GDP同比增长9.1%,居民收入的长期低增长将制约消费升级,特别是农民持续性增收难度较大。二是政府消费增长缓慢。市场化公共服务供应机制尚不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范围较窄,增长缓慢。三是企业消费支出萎缩。2015年,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8%,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企业扩大消费面临资金压力。
优质消费供给不足。无论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费均存在优质消费短缺,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供需失衡。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够。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公共投入与市场化水平“双低”导致海外留学、海外代购、海外就医大量产生。医疗服务方面,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高端医疗机构少,难以适应高端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政策体系支撑不够。财政扶持政策与消费升级不匹配,缺少如“十城万盏”等引导绿色消费的消费补贴制度,补贴往往是给生产企业而不是消费者;存在重商品消费、轻服务消费现象,缺少支持服务消费的财政政策。消费金融不发达,各家银行除住房、汽车消费贷款这两种消费信贷业务以外,其他信贷品种较少,个人信贷业务手续繁琐,适应新消费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服务消费缺少质量标准,导致消费服务参差不次。
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商贸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制定缺乏统筹机制,导致全市商业网点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商业综合体过剩,部分新建社区商业网点少、业态不丰富,部分开发区、园区等商业配套不完善,农村商业配套落后。消费投诉增多,商品质量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网络消费、跨境消费、服务消费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农村消费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消费维权寻求补偿难。
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少与新消费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消费涉及领域广、部门多,消费相关主管部门又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等情况,不能有效统一管理消费升级工作。服务消费没有纳入发展目标,消费增长目标还仅限于社零总额。统计监测体系不够完善,统计没有囊括服务消费,无法全面反映社会消费真实情况。
立足实际,综合施策
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升级,激发新消费的新动能,必须立足实际,综合施策,建立全面促进消费升级的新机制。
逐步提高消费能力。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力度推进居民增收,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及养老金,保护居民财富性收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市场化转制步伐,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决策咨询等服务领域,进一步提高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比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在四县(市)入户。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整理,逐步把固着在集体土地上的财产转化为货币化收入。
图/金川
加大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丰富服务供给层次,满足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通过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层次高、个性化强的旅游、保险、美容、健身等服务需求。实施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强化农产品、食品、药品、家政、养老、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领域关键标准的修订,严格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服务业企业建立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鼓励“老字号”提升品牌价值。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加快进境免税店落地,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免税购物额。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促消费政策体系,促进服务消费稳定增长,将家政、养老、教育、保健等服务消费纳入政策支持范围。降低服务业领域民资外资进入门槛,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下放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审批权限;另一方面,加大审批项目的服务与跟踪,加快民资和外资进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领域,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的积极性。稳步推进杭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和职工疗休养制度。
拓宽居民消费融资渠道。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政府贴息、低息等特殊信贷鼓励政策,切实降低过高的信贷消费成本,提高消费信贷吸引力。进一步放开消费金融公司,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扩大贷款对象,让更多的普通居民有资格贷款消费。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为在杭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法律政策支撑,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个人失信成本,完善消费信贷信用环境。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
推进“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信息技术架构、融资、信用等方面为商家、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支撑。引导B2C规模定制,在智能硬件、手机、服饰服装、家居产品、汽车等大宗消费品领域,开展规模定制。发展众包业务,将大规模个性化分散式需求与分散式设计生产零距离对接,推动创新设计领域众包。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O2O融合,鼓励各类社会服务与互联网融合,推动在线商品与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制造服务融合,转型为“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
统筹规划建设商贸设施。编制全市城乡商贸设施发展规划,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立重点商贸项目规划建设的听证制度,引导投资方向,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商贸综合体、市场数量,积极鼓励特色街区、社区商业等项目建设。统筹建设大型主题类消费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如上海迪士尼、hellokitty乐园等投资数百亿元的大型主题类消费项目。合理布局商业中心。按照《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标准》,促进开发区、新城、城市新建区域、社区等商业配套升级。完善农村商业配套,推进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建设,打造城乡一体现代化流通体系。
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工商和其他行政部门齐抓共管,消保委组织具体推进、行业协会自律、社会化专业组织与消费维权义工队伍参与、新闻媒体监督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社会治理机制,创建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的良好消费环境。进一步加大网络消费、服务消费、跨境消费等领域的监管力度。理顺服务消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边界,加大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监管力度。通过与网络平台的合作,增加抽检检验的批次和频次,优化抽检程序,净化网络消费环境。通过加强法律仲裁机制建设,解决跨境消费纠纷问题。加强企业和行业的源头管理。强化企业消费纠纷和解工作,强化企业主动维护消费者权利意识,强化社会责任落实。
完善促进新消费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将“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设领导小组更名为“促消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全市新消费指标,建议以新消费指标替代原社零总额指标,作为衡量杭州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并将新消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研究建立新消费统计制度,建立以最终消费支出为统计方向的统计体系,由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共同构成新消费市场总规模。研究建立网络消费、品质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消费形式统计体系。
作者单位:杭州市政府研究室/杭州市公共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