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普通党员的“初心”
2016-08-23文丨
文丨 记者 陈 涛
三个普通党员的“初心”
文丨 记者 陈 涛
无论时代怎样快速发展,总有那么一群人始终记得自己在党旗下的宣誓,不忘自己入党时的初心。尤其是,一个个老党员用时间证明了他们对党的初心与忠诚,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时代洪流
为了鲜红的旗帜(胡志刚/摄)
古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十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几十年来,无论时代怎样快速发展,总有那么一群人始终记得自己在党旗下的宣誓,不忘自己入党时的初心。尤其是,一个个老党员用时间证明了他们对党的初心与忠诚,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时代洪流。
最后的告别
信仰是暗夜里的明灯,是催人奋进的战鼓。赤水市老党员谢承明一直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永恒的信仰,并把最后一个月2340元养老金,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给了组织。
谢承明的女儿谢芳说:“父亲2000年退休后,就长期住在龙里县的妹妹家,工资本一直由我保管。5月初的一天,母亲和妹妹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在一本书里找到了一张遗嘱。遗嘱写于2012年12月12日,一共有六条,除了要求丧事从简、不做道场外,其中第五条则明确要求:‘死后,最后一个月生活费缴党费’。”
出生于1940年的谢承明,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从赤水市木材公司副经理、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在35年的党龄里,交纳党费成为他最朴素的坚持。
在谢芳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谢承明的党员证。这个小小的红本子已经泛黄,残留着岁月的痕迹,上面详细地记录着谢承明从1992年以来每一笔党费缴纳情况。即便退休过后,一年一缴的规律依然雷打不动。
1983年,谢承明写下过这样几句话:是党培养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我的思想作风、工作方法不能变,要踏踏实实工作,为四化建设贡献我的一切。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木材和楠竹,都是紧俏商品,全国各地来到赤水木材公司购买楠竹木材的老板很多,但他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又很廉洁从来不收礼,不搞行贿受贿这一套,对工作认认真真,该如何办就如何办,非常的讲原则。”赤水市林业局退休干部周志强说道。
有一次谢芳记得最清楚:“有人拿了一只公鸡硬要送给我们,我妹在家里就是不敢收,硬要给人家扔出去,说收了爸爸回来她要遭,没哪个敢收东西的,收了还必须要送回去。”
山峦起伏之间,赤水市葫市国有林场的翠绿楠竹,迎风铺展、波涛起伏。在林场的后槽工区向阳坪组,护林工人找到一所破旧的农家院子,这里正是谢承明曾经工作时居住的地方。
“场部为老谢分有住房的,但是他坚持住在工区里,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干。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像冬天这些尽是萝卜青菜,其他就没得了。”赤水市木材公司退休职工鄢显玉说,当时的国有林场,担负着林木资源的管理、采伐、运输等重任。由于楠竹粗壮,韧性好,用途广泛,葫市国有林场的订单特别多,任务十分繁重。老谢带着工人们经常都是加班加点,才能完成采伐任务。
由于谢承明身体原因,退休之后一直是长期生病。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很低,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生活上的要求。在需要对别人伸出援手时,他便通过女儿捐赠。
退休后谢承明大多住在龙里县且长期患病,但偶尔还是想回赤水住几天。每次回来,他必定要到赤水市委组织部“打一趟”。这个默默无闻而又特殊的老人,给组织部门的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赤水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曹中权告诉记者:“每次他来,我们都会问他有啥子事没得,他说没得啥子事得,就是简单的和我们摆谈一下、坐一下。他回去的时候,我们会送他一些党报、党刊。这个老同志,他对我们党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对党组织有一种归宿感,确确实实地把组织部当成了党员之家。”
一份简单的遗书、一笔特殊的党费,都实实在在的彰显出谢承明作为一名老党员的坚定信仰,也是一名老党员对党最后的告别。
无限的忠诚
6月以来,道真自治县大雨频繁。尤其是6月26日至30日的持续性暴雨,让当地最大雨量达到221.2毫米,很多地方处在危险边缘。
6月30日深夜,大雨中的三桥镇塘村村荒土坪的山峰,开始摇摇欲坠,山体裂缝越来越大,一场灾难正在渗进土层深处的雨水里悄悄酝酿。
由于持续性暴雨的侵袭,纵然已是深夜且雨大,老党员杨武洪依然去荒土坪开展巡查工作,“外边人看来,我们这是一个大坝子,条件很好,殊不知还有好多村民居住在高山。在这种天气特别怕出事,所以我只有更细心地巡查。”
巡查中,杨武洪发现有8户农户的房屋地基开裂。根据自身的经验,他敏锐地意识到,危险已经近在咫尺。于是,他急忙向镇有关领导报告,立即奔走相告让大家一定注意安全,并组织群众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然而,虽然裂缝越来越大,危险越来越近,许多群众却舍不得家当不愿撤离。
其中,有一户村民张西财不愿离开,杨武洪只好细心疏导、劝解。回忆当时,杨武洪说道:“那时候,我的心里也很害怕啊,但是我是党员就应该保护群众们的安全,所以他不离开房子,我也不能出来。”
经劝导后,张西财离开了房屋,可他又非要回去牵他的猪羊。四周山体下滑和房屋垮塌的声音,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不安。杨武洪明白村民们的心情,只好跟着张西财,在保护他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将他的损失降到最低。
接连几天,抢险仍在继续。在杨武洪的带动下,很多党员都自发加入到其中,连73岁的老党员张道财也赶来帮忙搬东西,跟着大伙儿满山跑。最后,巨大的滑坡体倾泻而下,8户农户房屋被毁,但18户82名村民无一人伤亡。
对于危险,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避让。而在那最危急时刻,杨武洪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让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他说他心中有一团“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火”,那一刻他什么都没有想,只知道要快点查看险情、确保群众们的安全。
50多岁的杨武洪,一直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读书那会儿,我就有加入党组织的梦想。后来一直在外面打工,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回到家乡后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就毫不犹豫地入了党。”
入党后,杨武洪为村组发展尽心尽力,为身边群众竭诚奉献,彰显了一名基层党员深厚的爱党情怀和无私的为民风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当地村民们的出行问题,他曾带领村民们花了六年时间,终于将荒土坪通组路修通。
“那些年,在我们这些地方修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武洪讲道,但是对群众有好处的事,我就要带头做。谁让我是党员呢?如果大家都不做,这路还怎么走?就算这是一份苦差事,我也要去做。
从此,杨武洪成了那条路上风雨无阻的“修路工”,这一干就是六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当看着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好,他越来越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跟着党走群众生活有盼头!
应有的担当
走进余庆县老党员冷应华的养猪场,人们都会被墙上的监控摄像头和奇怪的活动猪栏所吸引,这正是他五年来养猪实践的成果。冷应华每天都会认真观察和思考猪的生长与生理特点,为了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他时常整宿的待在猪场里和猪“同吃同睡”,厚厚的几本养猪日记是他刻苦钻研养猪技术的真实写照。
冷应华生于1962年,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他常常以一名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并以产业促进发展,带领群众们奔向致富之路。正是凭借着党员应有的担当精神,在致富路上他虽然走得并不平坦,却能坚持到最后扭转了局面。
在乡下,老人们常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所以在发展产业时,冷应华首先就想到了养猪。没有资金,他就到处向亲朋好友借,最终筹集了10多万元开始了他的养猪事业。
然而,由于缺少养猪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让冷应华栽了个大跟头。“刚开始时,我的确不懂养殖技术,也没有把好猪仔防疫的关,所以辛辛苦苦筹集来的10多万全部赔了进去。”冷应华说,当时以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其实不懂就应该多学习,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简简单单的一项养猪产业,真正做起来时遇到的困难也会有很多。但冷应华并不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学习党和国家给予农村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为村两委决策和群众致富谏言献策。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冷应华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缺少经验的他时常和猪睡在一起,细心观察猪的生长发育规律,下定决心要把空空的猪栏重新填满。功夫不负有心人,冷应华通过多年对猪生长习性的观察和分析,对猪舍和产床的改造,借鉴变形猪舍和变形产床,对提高生猪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良好效果,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养猪户们纷纷上门向他请教。
“我的成功是大家的功劳。失败时我也有灰心的时候,但是想到我作为党员,就应该事事走在前面,唯有我先行先试才能让群众们少走弯路,正是这样的担当才让我坚持了下来。”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冷应华的养猪场已初具规模,但他深知,要想惠及当地更多的群众靠养猪发大财、创大业,就一定要上规模。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靠几年来的创业积累使自己的养猪产业上水平、上规模还远远不够,资金缺口达十几万,一时间让冷应华为了难。作为农村能人优秀党员的他,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得以对主猪场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他又通过自己所学到的养猪知识,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养猪设备。
依靠党和政府的支持让冷应华发展了起来,致富后他也不忘带领群众们一起致富。于是,他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达23户,主动帮助社员们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建猪舍、传技术,改变了当地人对于养猪产业落后的、传统的旧观念,也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