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2016-08-23杨晓梅
杨晓梅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4-02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
那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如何进行呢?我们认为,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把握幼儿学习科学的各个环节,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
一、创设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
幼儿年龄虽然小,但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
1.创设适宜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适宜的物质环境刺激,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索欲望。教师根据班级和园内的实际情况,布置活动室、植物角、动物角、科学发现室等可供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环境。在活动室内布置科学墙,墙饰内容根据主题不同及时更换,增减。
2.营造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是儿童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教师是营造这种互动氛围的主角。
教师在儿童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儿童传递温暖、支持、教育的信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引导儿童自由表达。如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包括摸摸孩子的头、背,更容易吸引和维护儿童的注意力;用轻柔的语气和语调;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孩子;对于孩子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淡化他们在交流中的错误;允许发表不同的想法,肯定他们的求异思维。
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间。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教师应尽量利用园内的一切空间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
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为中、大班的幼儿开辟小菜洼,并根据季节特点选择果实大、生长期短,适合幼儿种植的蔬菜,瓜果进行种植。另外,还可设置饲养角,养兔子、小鸡、鸽子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能引起幼儿观察和饲养的兴趣,对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积极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有自然现象、人类、动植物、物质世界的现象、现代科技等,内容涉及的面广而且量大。作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对大千世界,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呢?
1.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为幼儿的生活服务。“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恰恰遗忘了这一点,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教授技能。
2.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让科学回归幼儿的生活,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就要让幼儿学会用粗浅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比如,我让幼儿做“磁铁能吸引什么”的小实验,“用磁铁拉火柴盒”的小实验,先将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就被拉动了,孩子们快活极了。我及时引导幼儿认识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接着我们又做了让大头针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游戏,孩子们边做边玩,非常高兴。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着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探究活动起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愿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从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兴趣出发,把他们引向科学探究之路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引导他们建构逐渐趋近于科学的概念。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它是幼儿不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操作而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教师应精心地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儿童不易进入其中,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
2.材料应具有层次性。我们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的科学活动,幼儿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倾向,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我们所能做的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