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朝作战 决战上甘岭
2016-08-23本刊编辑部
赴朝作战 决战上甘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0 年12月1日,12军奉命参加志愿军。35师立即在江津地区集结,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5师。李德生任师长,政委刘昌、副师长蔡启荣、参谋长张镰斧、政治部主任鲁之沫。
金城防御一年
五次战役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军事上实行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以消弱敌人,壮大自己,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后战胜敌人。
11月3日至8日,我军奉命接替67军在金城地区的防务,归第20兵团指挥。35师上阵地之初,正赶上敌人“秋季攻势”后的所谓“余威”,在粉碎敌人的进攻中,李德生一直在一线阵地上指挥。通过在阵地的观察研究,李德生改变了前线部队的后三角防御部署,变为将三个团全部放在前线,可利用地形更有效的防御,实践证明这种并列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之后敌人向我军发动了大大小小的进攻达40多次,都被我军击退,没有丢失一个阵地,并歼灭了大量的敌人。35师在巩固阵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坑道防御反击战术,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李德生亲自前往一线了解坑道防御战术经验,并上报军部,最后在全军推广。
1951年,12军35师师首长抗美援朝出国前在凤凰车站(靠近丹东的一个小站)留影。右起:刘昌政委、李德生师长、鲁之沫政治部主任、张镰斧参谋长。
35师在随后争夺首洞东南无名高地、690.1高地和618高地的过程中,先后和南朝鲜多支部队交战,并大量歼灭敌人。金城防御一年,35师先后与美军24师,南朝鲜3师、6师、8师、首都师进行大小战斗421次,共歼敌19000余人,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防御作战任务。9月,李德生被任命为第12军副军长,仍在师前线指挥所继续指挥战斗。11月1日,35师胜利完成防御任务,后把阵地交给67军防守。
指挥上甘岭一战终让美军屈服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朝鲜中线,曾进行过一场举世闻名的激战,这就是上甘岭大战。参与这场大战的志愿军部队主要是第15军和第12军,指挥第15军的是秦基伟,指挥12军的是李德生。有人说:秦基伟的大名是在上甘岭打出来的,而李德生的大名也是在上甘岭打出来的。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两支兄弟部队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两支部队都是原第2野战军的主力,经过上甘岭大战,这两支部队成为人民解放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同样,秦基伟和李德生,以各自在上甘岭大战中的出色指挥,为全国所瞩目,后来相继担任更高级职务,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
10月14日四时,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进攻上甘岭,揭开了上甘岭战斗的序幕,秦基伟的十五军与敌人进行了惨烈的战斗。自10月30日夜间大反击开始以来,上甘岭阵地又形成了拉锯战,表面阵地大部丢失,五圣山危在旦夕。为了便于指挥,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作出部署,决定组织五圣山指挥所,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部队。当时,李德生所在的12军在上甘岭以东的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距上甘岭不远。按原计划,完成金城防御作战任务后,12军将撤至谷山地区休整。到兵团部受领任务后,李德生毫无怨言。其时,王近山送走李德生后说:“李德生上去,我就可以放心了。”
1952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副军长的李德生,在朝鲜上甘岭前线指挥所坑道口。
要打好上甘岭战役,弹药的运输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十五军的弹药库离前沿四五公里远,如是小型防御战斗,弹药消耗不大可以应付,但目前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所需弹药数量相当大,敌人用炮火封锁我纵深数十公里,通向前沿没有公路,长途运输又远又累,有的战士累得吐血,既造成伤亡,弹药又供应不足,有时一个营作战要两个营运送弹药。针对这一情况,研究想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即山前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连,每 50 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沿途挖一些猫耳洞,藏放弹药,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步前送,因路程短,体力容易恢复。此法实行之后,大大减少了伤亡并保证了前沿的弹药充足供应。运输队伍后来发展到 1300 多人。而且还有 26 辆汽车用于从德山岘到水泰里之间敌人封锁最严密的短途地段,在硝烟、弹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奔驰。
十二军上阵地后,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毁,变为一片虚土,虚土有没膝深。表面工事无法挖,没工事怎么打仗 ? 根据以往作战经验只有用麻袋装土构筑工事,李德生让后方,立即送 1000 条麻袋来,当天夜里,汽车即将麻袋送到前方。
因地面工事被毁,坑道工事未形成与战壕相连接的战斗体系,屯兵坑道与山顶工事相距数十米,战斗进行中,增加兵员就要在暴露的阵地上通过,常遭敌人火力杀伤,特别是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后,即可封锁我屯兵的坑道口,使我防守分队处境被动。李德生率部队一上阵地,就是要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运来麻袋装上土,围成一个圆圈,暂时可以存身,但这样的工事仍不能抵御猛烈的炮火,所以一上去首先要突击挖坑道和抢修战壕。为了使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次日作战,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一米坚石坑道表彰三等功一次,鼓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立功。有了这些措施,上甘岭战役中的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有了保障, 从而,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部队“站住脚”后,保障通信畅通,就成了重中之重。敌人的炮火昼夜不停地往这两个阵地上打。电话线常被打断,通讯联络不能保证,命令难以下达,情况不能上报。战斗十分激烈,接线员伤亡很大,则多准备一些电线,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即拉一根新线,稍后一些地区,电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基本上保证了由团到前沿的通信联络畅通,后来步话机也配备到了连和排。
犬牙交错的地形,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团里由侦察股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设观察员,及时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连、营、团晚上不断派小分队到敌阵地前沿侦察敌情;有的点配了步话机;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通信观察措施,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敌我情况,均能及时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步炮协同,有时直接给炮兵指示目标,使用猛烈的火力,成连成排地杀伤敌人。
上甘岭战役历时 40 多天,在不足4 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双方都投入大量兵力,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敌人的总兵力 6 万余人。我方投入的部队:十五军四十五师、二十九师,十二军三十一师、三十四师一零六团一零零团及三十五师一零三团,山野榴炮114 门,火箭炮 24 门,高射炮 47 门。总兵力4万余人。敌人打炮190 万发,投炸弹 5000 余枚,我方消耗炮弹 40 余万发。共击退敌营以下进攻25 次,营以上进攻 650 余次,共毙伤俘敌 25000余人,我伤亡 11500 余人,击落敌机 270 余架,击毁击伤敌大口径炮61门,坦克14辆。
美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指出,鉴于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伤亡过重,联军远东指挥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于一个营的战斗计划,由此,这场战役实际迫使联军停止了任何对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