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民族化
2016-08-23郭润田鲍彬
郭润+田鲍彬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化和本土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民间艺术,专业历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民族化。
【关键词】环境艺术 教育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32-01
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是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削弱国界、种族的概念。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民族性就显得越为重要。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加强民族教育,只有这样,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才能在世界环境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以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借鉴和出发,将中国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教育应当富有民族特色
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和动因,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途径。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每个国家民族因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人文精神、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有其特定的文化标志,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希腊的神庙,罗马的角斗场等等。这些建筑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记住,流传,都是因为教育的原因。教育让经典的东西代代相传,教育让人们对于具有民族性的事物牢牢谨记,教育让民族不断延绵其本质精神。艺术设计需要创新,创新也需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教育需要教会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传统、理解传统,从学习中对传统民族精神继承,从而运用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创作中。现代人生活在当代,受到当代因素的影响是肯定的。当代人的设计必然有现代性因素,再通过教育将传统与现代因素相互融合,那么这样的设计必然是十分具有民族性的,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传统的因素有时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少。
面对如今的国际环境,环境设计将会长期保持着个性与共性并存的局面,高等教育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传承、发展、创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就更显得重要了。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民族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一般的高校教学中,环境设计教育通常十分注重环境设计的操作技能,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在校园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人生中难得的学习时间,是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单纯的注重技法,应该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自己的行业,对环境艺术设计有宏观的把握。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娱乐等等都朝我国席卷而来,在大量信息涌入时,人们最容易迷失自我,人云亦云。然而,真正能够在众多品类繁杂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并且让世界认可的往往都是具有民族性的设计作品。因为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我们不能盲目吸收外来文化,也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恰当融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环境设计的民族化,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加强人文教育。为了保持本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文学、史学、哲学这些学科看似和环境艺术设计无关,实际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传统,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深刻的认识本民族,在设计中融入民族特性。同时应当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让国界、语言不再成为障碍,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取得国外资料,尽可能掌握全面信息。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习传统的民族设计,例如陶瓷、漆画、染织,这些民间传统意味较为浓厚的民族艺术。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艺术的理解。最后,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学习设计学概论、中外设计史、建筑史、建筑学、室外环境艺术概论等。在学习本专业历史的同时掌握专业发展规律和脉络,从而找寻自身发展方向。
三、结语
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要求,环境艺术设计更是要求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的作品。然而在全球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下只有保持自身已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仍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正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家烨.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郭润田(1985-),男,新疆伊犁人,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美学,现就职于陕西西安思源学院。
鲍彬(1980-),男,安徽宿州人,工学学士,现就职于陕西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