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高校心理通识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6-08-23陈盈熙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心理

【摘要】作为近年来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为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后内化吸收、及学生的课堂讨论三部分。本文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通识课程中的运用,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及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相结合,力图增加师生及学生间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

【关键词】对分课堂 心理 高校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8-01

一、对分课堂的理论概述

基于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对分课堂(PAD)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及讨论(Discussion)。该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及讨论式课堂,将课堂“对分”给教师,以进行课堂知识的教授;并让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创新性地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把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使学生在中间有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体性的内化吸收,改进了一般课堂讲授后学生无论可讨的局面,进而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逐步鼓励学生摆脱死记硬背,使课堂氛围更为自由。

传统课堂是由教师确定授课框架,“填鸭式”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重教轻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变得机械消极,在课程考核期间突击背诵复习,这使得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对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讨论式课堂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展开的,鼓励师生间、学生间积极讨论,进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推理能力,但现实中常出现讨论效率低下,讨论问题多时间紧等情况,效果并不理想。

在2014年春季学期,张学新教授在复旦大学二年级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必修课上实验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第一周的课上进行传统讲授式,布置读书笔记的作业,第二周进行讨论式的交互式学习,先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复习、分享、答疑),接着师生讨论(互动答疑、展示笔记),最后继续采取传统讲授式进行新内容的学习。课程期末进行的基于学生自我报告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对分课堂在保持适度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二、对分课堂在高校心理通识课上的具体运用

尽管对分课堂这一基于心理学的教学创新方法仅是近两年才被张学新教授所提出,但迅速在众多教师中传播开来,并得到广泛肯定。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到大多数高校课堂上,文理兼并,比如政治、英语、市场学、生物学、化学等。除了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其实通识课的地位也不容小觑,因为它可以帮助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而使学生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学,哈佛大学属于通识教育的先行者。其通识教育课程以一个学期为单位(13周),每一周完成1.5-2小时的理论学习,以及一个0.5-1小时的讨论课程,当中的讨论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或应用理论知识。从中可以看出,在通识课中采取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使学生不再停留在凑学分应付了事,而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达到其开课目的。

有别于心理专业课,心理通识课课时有限,一周一次,每次2课时,内容偏向于心理学与生活。由于学生并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须先吃透准备讲授的内容,并结合大量例子,同时使用视频图片资料,将之融合在一起,保证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同时辅以讨论式教学,课堂氛围亦较愉悦。但不久便发现,渐渐学生参与的讨论减少了,可能的因素是学生尚未能把刚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恰好针对并改善这一情形。

同时,在考核方面,除了对作业有要求,也将课堂讨论后的发言纳入课堂平时成绩中,有了这一压力,部分学生受到激励更主动去学习,课后也会针对课上不理解的知识向教师进行提问。而通过进一步学习,部分学生感受到心理学的趣味,学习态度亦发生了转变,更为主动投入。

学生在作业中亦提及“原以为心理学只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但学习后发现并不是那样的简单,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也很抽象神秘,但很有趣”,“通过这门课学习到很贴近自己生活的一些专业心理学知识,懂得可以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己的生活事件”,“自己原本理解的心理学是通过人类肢体语言与细节发现其心理变化,但现在发觉自己理解得太片面了,通过这样的学习现在了解了一些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并且“学习心理通识课程还可以辅助我的专业,开拓视野”。从中可看出学生对于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认同。

三、结语

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操作起来简明实用,短期内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看到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显著效果。这减少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填鸭式教学”所导致的枯燥乏味,更贴近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国情——怯于参与讨论”,但也让学生在有更多时间准备下受助于朋辈压力,逐步愿意讨论发言。在章节学习中,对分课堂除了在两次课中间留有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第二次课时强调温习巩固上一次课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和认知心理,有效减缓遗忘速度,“温故而知新”,科学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本门心理通识课程中,还建立了微信群,未来将逐步引进线上及线下的讨论,使这种教学模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训练,演讲发言能力得以锻炼,使学生能明显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性的提高,愿意去学,也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相对轻松,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亦能减少因课堂枯燥而带来的心理焦虑,使教师能更正面积极地面对教学,增强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及幸福感。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了课堂教学质量,目前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及尝试,能否长期并真正推广开来,还需要在未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此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苏鏐鏐.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

[3]王霞.对分课堂: 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简介:

陈盈熙(1986-),女,福建上杭人,心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学、语言学。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